众志成城,拉高标杆真扶贫
2018-03-12郑旺盛游磊
郑旺盛 游磊
伏牛山首巍然屹立,颍汝河水荡漾穿境;烟海绿波天地相融,大地青山披彩叠翠;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喜笑颜开……
这就是“烟叶王国”襄城县。一片灵动而充满希望的土地!
昔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来此视察,放眼瞭望无际的烟田,他老人家豪迈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对襄城的赞叹,为这块热土增添了无限荣光。今天,全县广大干群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中,转变作风,拉高标杆,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奏响了新时代嘹亮、雄浑、激昂的扶贫攻坚奋进曲……
众志成城齐攻坚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
言必行,行必果。同步小康,襄城县决不能拖全省的后腿。攻之愈深,其事愈艰。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县9858人亟待脱贫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及许昌市的全面部署,带领全县党员干部正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襄城精神”,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总攻号角,来自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走村入户、了解情况、精准扶贫、全力以赴,他们用行动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2017年年初,襄城县在扶贫攻坚“国考”中的失利,一度让襄城县打上了沉重的烙印,让全县的广大干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襄城县还能不能精准落实国家扶贫政策,还能不能如期完成全县脱贫任务,向河南省交出一份“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檢验”的答卷?襄城人民拭目以待。
2017年5月,新一任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县长孙毅受组织委派,于襄城扶贫危局之中,走马上任。他们肩上的担子该有多重?!压力该有多大?!
襄城县虽不是贫困县,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高,各种致贫原因并存叠加,整体贫困、深度贫困的特征明显。按照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算,襄城县各个乡镇都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 。这些贫困群众,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扶贫的方向,攻坚的目标。
县委县政府认为,要解决这些群众的脱贫问题,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打出政策的“组合拳”,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规定的贫困人口脱贫标准是人均年收入3200元,襄城县制定的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4000元。
县委书记宁伯伟说,襄城县就是要自我加压、拉高标杆,提高脱贫质量,让党员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中贴近群众,锤炼成长,淬火成钢,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
全县广大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都深刻认识到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关键决战,绝不是一蹴而就;深刻认识到了全县贫困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是拖了许昌、河南的后退;也深刻认识到襄城县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是一次改写襄城县发展面貌的战略机遇期。全县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把全部心思、精力放在了脱贫攻坚上,深学笃行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党中央、国务院及河南省各项扶贫决策转化为襄城县的扶贫政策、扶贫行动,点对点、人盯人谋划开展扶贫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全县脱贫攻坚任务。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作风建设总结会、产业扶贫推进会、脱贫攻坚推进会、扶贫工作评估汇报会、扶贫开发专题会、行业政策学习汇报会等多场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会议,解决了脱贫攻坚督导检查、问题整改、作风转变、标准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县级干部逐村逐户把脉问诊、督导整改,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为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县里还出台了《关于完善脱贫攻坚工作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调整村级脱贫责任组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重新调整驻村帮扶力量,完善帮扶工作体系,有效解决因多个单位分包一个村或一个单位分包多个村,造成的指挥不统一、扶贫成本增加的问题,使帮扶体制更加科学有效。
为加强扶贫力量,加快扶贫进度,全县成立了428个脱贫攻坚责任组,由102个县直单位的259名科级干部、15个乡镇的169名科级干部担任组长,抽调县乡村4000多名干部开展帮扶工作,1人包1-3户贫困户,联系若干脱贫户。在全县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5个软弱涣散村,派驻97个驻村工作队、292名驻村工作队员,实施精准帮扶工作。15个乡镇成立了扶贫办,配备了办公场所、办公用品。从县直单位遴选150人充实到乡镇,组建扶贫专班,每个乡镇扶贫专职人员6-9人,有效解决了乡镇扶贫办缺少专职人员的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县里连续举办为期3天的扶贫开发工作专题培训班,对县直单位帮扶责任人、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2100余名干部进行了培训。在此基础上,县里组织开展了乡镇扶贫办专职人员培训班,118名乡镇专职工作人员得到了培训。还组织了脱贫攻坚问题集中整改及行业扶贫政策培训班,对全体县级领导、428名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长、157名新任村支部书记、68名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培训。通过集中分类培训,提高了扶贫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升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问询共探扶贫策
时至仲夏,天地炎暑。我们在乡村走访了解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实施积分管理情况。县扶贫办主任冀亚伟介绍说,我们探索实行了贫困户积分管理,县里出台并印发了《贫困户积分管理实施方案》,就是将贫困户划分2到5星四个等级,在落实行业扶贫政策之外的扶贫优惠政策、产业项目分红时,对积分评定等级高的予以资金倾斜。通过实施积分管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襄城县开展的“周二扶贫日”扶贫行动做得非常好。7月份以来,襄城县委县政府利用“周二扶贫日,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村级责任组及党员代表、贫困户代表召开脱贫攻坚询问会议,现场询问贫困户识别及退出标准程序、行业部门扶贫政策等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抽查分包村脱贫攻坚规划制定、行业政策落实宣传、项目推进等3大类8小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并对被询问人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按照“好、一般、差”三个等次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实施问询制度,询出了压力、询出了问题,也问出了动力、问出了干劲,提升了帮扶质量和工作实效。
两个多月来,县委书记宁伯伟、县长孙毅等县领导分别到双庙乡、姜庄乡、麦岭镇、范湖乡、茨沟乡、湛北乡、十里铺乡等十多个乡镇进行脱贫攻坚询问会。
每一场脱贫攻坚询问会,都是一场严格的考试。科级干部、帮扶人、第一书记、支部书记等各级层面帮扶责任人,都要围绕分包村和贫困户基本情况以及“六改一增”、精准帮扶措施和政策落实等情况,被县委书记宁伯伟、县长孙毅等县领导随机现场提问。
问询会上,发现一些地方仍存在算账不精准、档卡资料填写不规范、帮扶措施缺乏精准性、“六改一增”不到位、危房改造不彻底等问题;个别干部只满足于干,不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现象。县领导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剖析,力求从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精准三个方面真下功夫,全面提升扶贫攻坚工作标准。
县委书记宁伯伟说,询问不是搞形式、走过场,通过询问,可以促使各级帮扶责任人熟悉情况、熟悉政策,增强责任心,是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做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也是展示干部形象的一个措施。因此,全体党员干部对询问制度都能做到正确理解,认真对待。
县长孙毅在询问会上对基层干部说,贫困户的脱贫不能以算账脱贫,要通过帮扶让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要超前谋划其余贫困户的脱贫方案,既要考虑拟脱贫户稳定脱贫,还要超前考虑明年的贫困户如何实现脱贫,增强帮扶责任,制定长远的工作计划,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切合实际给予部署。
主抓全县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韩培鑫说,问询只是方法和措施,如何针对发现的问题做好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真正让所有的贫困户尽快脱贫,是全县上下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望,更是每个扶贫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每个扶贫干部都明确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清楚了贫困户的精准信息,清楚了党的各项扶贫政策,才能够通过细致的工作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到贫困户身上,最终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役。
连轴转的扶贫办
襄城县扶贫办作为全县的业务指导部门,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在“国考”失利的整改过程中,扶贫办的全体人员精诚团结,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襄城县的很多干部发自肺腑地说:扶贫办是县委综合楼上加班最多、下班最晚的单位!
扶贫路上,襄城县扶贫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7年,在脱贫攻坚整改工作中,严谨求实、兢兢业业的共产党员王玉辉因劳累过度,于7月2日晚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每次想到他,县扶贫办主任冀亚伟都禁不住心痛落泪。
县扶贫办作为新成立单位,在业务工作开展方面存在短板。面对现状,2017年3月担任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的冀亚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身患糖尿病,但整改期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很少到自己的办公室中,天天坚守在大办公室,每天在坚持服用降糖药物的情形下,与办公室的加班人员共同加班加点至深夜凌晨。儿子高考,他没有陪同;年迈的父亲患病住院,他仅仅挤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守候在手术室门前,然后眼含泪水回到紧张的工作岗位上。
副主任常海月,不顾女儿高考、妻子擔任高三班主任无暇顾家的情况,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放弃节假日,不辞劳苦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纪检组长韩俊超,家里老父亲生病在床,他却因工作太忙不能及时赶回家看望老父亲,无奈只好在晚上加班完成任务后,连夜开车赶回老家看望父亲。后来父亲去世,他也没能陪在身边,提及这些,他常常忍不住落泪。
综合股的杨思远、刘帅超、高颂都背负有患病的亲属,来不及正常照管,却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扶贫攻坚的工作岗位上;信息中心的赵玉峰,每天面对繁琐庞杂的数字和信息,每天加班到深夜,往往是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时,家人早已熟睡。
还有那个带着孩子加班到深夜的葛飒飒。看一眼躺在沙发上睡去的孩子,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温柔而坚强的内心,会有几多心酸?几多无奈?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正是由于扶贫办全体工作人员的付出,他们才为全县扶贫攻坚提供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具体可行的精准扶贫方案、措施,当好了全县扶贫攻坚的排头兵。2018上半年,襄城县在河南省脱贫攻坚信息质量在6月份的评比中,在全省159个县区中获得了并列第一的突出成绩。
乡村在行动
在襄城县几天的采访中,接触到的县乡领导、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交谈的话语中几乎都离不开扶贫这个话题。
7月16日这天早晨,我们从襄城县城出发,沿新修的公路前往范湖乡,道路两旁的农作物,在骄阳的映衬下显得愈发茁壮,公路两侧的乡村时隐时现在视野中,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
我们来到范湖乡凹郭村采访。下车向路边的村民打探村室时,几个在树荫下聊天的村民为我们指路:前面不远处,那个人多的院落就是。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我们来到了村室前,能清晰地听见室内正开会研究如何让村里扶贫对象尽早脱贫的相关议题。
如何尽早让该村的扶贫对象脱贫?村支部书记常同善底气十足、信心满满。他说,目前,村里在原有面粉厂的基础上,已改建修缮为一座年储5000吨的粮仓,以每年105000元的租金租赁给了一家企业,暂定了三年的合同;4台大型收割机每台年租费为8万;加上正在实施的扶贫车间建设和将要落地的村粉条加工业等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村里有了钱,就可以给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好事,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我们有信心,明年让俺村的9户31名贫困群众都能实现稳定脱贫。
从凹郭村出来,记者去范湖乡台王村采访。台王村位于范湖乡的北部,有六个自然村,3000多口人,是个大村子。这个村说起来是很有名的,当年曹操在村子的西南面一块高地上建起了“练兵台”,村子的南面有一条河,是曹操的“运粮河”。遥想当年,此地车马鼎沸,百船装载;旌旗招展,喊声震天,何等景象?台王村的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为此而骄傲。但村民们也有没面子的事,这么大一个村子,村集体经济几乎没有一分钱,村里的路都是泥泞不平的土路;由于地势高,村里吃水也很困难。“行路难”和“饮水难”,成了村里两大难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制约了全村的发展。2017年5月,襄城县再次精准识别时,村里还有30户共计80人的贫困人口。
村支书刘献勋说,后来,县上抓扶贫的副书记韩培鑫来到了村里,台王村成了韩书记的扶贫点。韩书记把范湖乡把台王村当成了他的家,三天两头来乡里来村里,有时就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刚开始我们扶贫工作上不去,啥都落后,连村委会的院里都长满了草,韩书记有一次就当面熊我们。他说,你们村两委不能等,不能靠,大事做不了,小事也要先做起来,这院里的草动动手总能把它拔掉吧?村子里的卫生总能把它打扫打扫吧?就这样,我们在韩书记的教导下,村干部都行动起来,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让老百姓看到了我们党员干部的行动。再后来,在县里乡里的帮扶下,台王村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1个,其中道路项目就有两个,水利项目一个,其他还有新建村室项目两个,文化及公共服务项目两个,绿化建设项目一个,产业发展项目一个,旱厕改造项目一个。
村支书刘献勋说着说着就有些激动,他说,你看现在的台王村,变化太大太大了!村子绿化了,道路硬化了,村室新建了,自来水有了,产业起步了,娱乐有地方了,群众满意了。我们村的老百姓,现在提起韩书记,提起乡政府,不光贫困户说好,其他老百姓也说好,因为扶贫攻坚,改变了全村的面貌,家家户户都受惠。这几年我们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望也一天比一天高啊!
走近王洛镇郭庄村集中供养点,院子里的几个老人,有的在悠闲地听着收音机里的戏剧、有的在悠闲地磕着瓜子。“这儿啥都有,比在自己家好多了,俺们在这儿住得好,吃得好。”“镇里、村里和工作队对俺们也非常照顾,隔三差五就来看俺们,你看这米、面、油,还有电磁炉和被子,都是人家买哩。”“就是,每到过节啥的都会给俺们送来吃的、喝的。”看到我们到来,几位老人乐呵呵地说笑着。
统一盖房,集中供养。这是王洛镇在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中探索出的一条农村危房集中重建、集中管理的新路子。由于需要改造的危房户中涉及到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具体实施起来资金、土地、配套设施等一样少不了,“两不愁五保障”等问题难度较大。为此,王洛镇将白塔寺郭、庙宋、春李三个村作为危房集中重建試点村,因地制宜探索出贫困户危房集中改造、集中管理的新路子。由镇里统一设计,村里集中选址,组织招标施工,建成后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维护,房屋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房屋建成后给危房贫困户免费居住。而贫困户原来的居住地将用来复耕、复绿再利用,由贫困户种植蔬菜或经济林木等。
“现在,依靠着集中供养,不光解决了这个问题,更方便我们照顾这些贫困户和孤寡老人们。”王洛镇党委书记郝刚强介绍说,采取集中重建模式,一方面节约了建设资金,确保改造的住房经济、适用、安全、节能、卫生,对于老弱病残、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的贫困户更便于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村庄合理规划,土地节约利用。所有危房改造项目严格按照“八个统一”原则,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一配置家具、统一配备厨房卫生间,保证了危房改造的规范有序建设。同时在选址上做到靠近村室、靠近村卫生室、靠近文化广场,为入住贫困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王洛镇现如今共有三处危房集中改造,分别是白塔寺郭村、庙宋村、春李村。其中郭庄村和庙宋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9间安置房内居住着9户贫困家庭共14人。危房集中改造至今,入住的贫困户纷纷表示非常满意,住在一起可以守望相助,比孤寡一人居住的时候热闹和方便了许多。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建设、节能省地的原则,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养老工作,集中建设幸福居所,让贫困户告别危房,过上幸福满意的生活。”王洛镇党委书记郝刚强告诉我们。
湛北乡七里店行政村支部书记贾行,原在邻近的紫云镇上经商多年,每年都会有可观的收入,自打全县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他就再也不能静下心来只顾自家生意了。
当时,村里两委班子涣散,村民与周边厂矿企业相处并不融洽,村容村貌脏乱差的局面亟待改观。身为共产党员的贾行,在全村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的一再举荐下,在2014年全村村民的选举大会上,高票当选为村长,并被乡党委任命为村支部书记。他匆匆安排了手头打理的生意,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走马上任了。贾行上任后,自己垫资6000元租了两间门面做为村室办公场所,然后他瞄准辖区企业众多的优势,积极与企业进行对接,成立了“七里店村企业服务中心”,为村民就近进厂务工牵线搭桥,让361位村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17名列入扶贫对象的贫困户也在厂子里安排了相应的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使他们顺利实现了脱贫。紧接着,他带领村两委根据工业园区人流量较大的特点,盘活了村里临街的门面房100多间,经营餐饮、宾馆、汽车修理、停车场等相关产业,带动了村上三分之二的村民有了自己经营的实体,村民从此有了赚钱的门路。
群众在贾行的带领下,有了自信心,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贾行因此赢得了村民的赞许,在今年的全村换届选举大会上,他再次全票当选为村长。
乘坐着他驾驶的车子,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已初具规模的首山旅游开发景区,听他胸有成竹地描绘着村里远大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并感知到这里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一书记在行动
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工作,面对的情况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但还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理出工作思路。作为驻紫云镇雷洞村第一书记的薛斌伟面对我们时,道出了他初到村子里的感受。
作为第一书记,应该怎样做好自己的扶贫工作?他说,来到村里后,他按照“五必须五必问”的要求,天天到村中老党员、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意见建议、发展思路。经过深入细致地走访调研,一段时间后,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了。
当他了解到村中6个自然村因居住比较分散、村民引用的水源大都是自挖的浅井,饮水安全不能保证时,就协同镇党委政府和县有关领导深入实地进行多次调研,最后终于争取到水利部门的安全饮水工程,先后投资180万兴建饮水源一处,修建四座蓄水池,对原有的两处蓄水池又进行了修缮,铺设6000米入户管道,让全行政村的203户的624人都用上了自来水。
面对出入村庄的主干道,每逢雨天车辆无法进出、行人行路困难、制约乡村旅游、影响村民收入的现状后,他不等不靠协调资金30万元,对全村6300平方米进行了“户户通”硬化。使村民终于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境。目前,新修出的入村主干道、户户通、环山旅游线路17公里,也已全部竣工。为改变村民缺乏文化娱乐场所的现状,他积极协调资金新建500多平方的新村室、标准化卫生室各一座,新修建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协调安装健身器材14套,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优美的场所。
针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窘况,结合村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他又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资金40余万元,在原村室旧址上新建旅游服务中心一处;协调资金48万元规划建设60k w光伏发电项目;协调资金15万元,兴建大樱桃采摘园一处。
薛斌伟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村里所有实施的这些项目,可使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近20万元,贫困人口年均增收可达5000元,预计到2019年,村里的贫困户可全部实现脱贫”。
湛北乡后聂村是个贫困村。去年11月,杨来法被派到后聂村担任了驻村第一书记,他是中国人民银行许昌市中心支行的一位优秀干部。乡亲们看着村里来了个戴眼镜、瘦瘦高高的第一书记,文质彬彬的像个书生,都以为他来后聂村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罢了。但这一次,乡亲们却看走了眼。
杨来法到后聂村后很快进入角色,几乎每天都要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乡亲们一起拉家常。半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后聂村的角角落落,对村里的基本情况及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了如指掌。去年底,一场大雪把该村老党员刘科的塑料大棚压塌了,急需几千元资金恢复生产,杨来法了解情况后及时送去了5000元帮扶资金;看到贫困户王花的房子漏雨,他就立即组织人给他修缮;看到村中的妇女没事可干,他就帮着村里建起了一个鞋业加工廠,安排50多名妇女进厂工作,让她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工作赚到钱。
今年“三夏”时节,杨来法了解到后聂村有几十年的农机收割历史,而且村里目前有收割机50多台,但都是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影响收益。经过调研,杨来法带队成立了“鼎丰农机合作社”,统一组织外出进行跨区收麦作业,不仅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而且也培养了后聂村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仅此一项,就为后聂村带来300万元的收入,大大超出往年的收入。除此之外,杨来法还带领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组建了“铜器社”、老年人腰鼓队和农民广场舞队,让后聂村的群众活出了精气神。
后聂村的老百姓说,像杨来法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住得下,做得好,是真扶贫,扶真贫来了,这样的第一书记越多,老百姓就越有福气阿!
知恩感恩向党说
初秋的骄阳依然灼热无比,但挡不住我们采访的脚步。8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颍阳镇政府,见到了镇长郜冠军。这位年轻而沉稳的镇长,说起扶贫攻坚的事情,信心满满。他说,扶贫工作虽然很难,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实践经验,而且扶贫人员都已经深入到一线,与群众融在了一起,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好扶贫这项工作,颍阳镇绝对不会在全县拉后腿。就说周庄村的扶贫工作吧……
我们在周庄村见到了村支书周强坤和新任村主任张晓贞。张晓贞是这次村里换届新当选的村主任,老支书周强坤说,张主任这次把她老公竞选下去了,她老公周铁芳原来是村主任,张晓贞这次硬是通过村民选举当上了村里的女主任,我们村的老百姓说,谁说女子不如男?相信女主任也一定能干好!张晓贞笑着说,当了村主任,才知道当干部的辛苦,但既然当上了村主任,我就一定要干得比我老公还要好,让村里的老百姓满意。
我们一起来到了贫困户周东显家。他的家有大门,有院墙,房子是新盖的平房,院子里养了七八只羊,一片祥和的景象。周东显今年65岁,他说话的时候,满面笑容,是个很乐观的人。六年前,他在广州打工时因病住进了武警广州总队番禺分院治疗,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回到家乡后,家中的房子也被雨水冲塌了,只剩下残垣断壁,无奈只有借助在兄弟家。村两委和帮扶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为他送来了米、面、油、桌、椅等生活物品,考虑到他的病情,决定送他到县医院治病,帮扶队员潘强枝和董慧燕还积极与县残联、民政局等部门对接,为他申办了残疾人证,申请了办理了慢性病救助等政策帮扶,鼓励她战胜病魔,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她住上自己的房子,老支书周强坤、原村委主任周铁芳、村委员李战旗与帮扶队员潘强枝、董慧燕碰头研究,决定每人筹措6000元,帮周东显把房子盖起来,让贫困户周东显住进自己的家。就这样,在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子里,很快盖起了新房子,周东显也很快搬进了自己的家。
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让周东显和他的老伴儿老泪纵横、感动不已,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拿起笔和纸,向襄城县委县政府写了感谢信,表达对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无限感激之情,表达他对扶贫干部和村两委的无限感激之情。面对我们,说起帮扶他家的那些事,依然是激动不已。他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我家今天的好日子,我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习总书记。我和老伴虽然年老了,干不了重活,种不了庄稼,但我们还要干,我们不能等,不能靠,不能光依靠国家的扶持。我身体虽残疾,但还能动,我现在养了几只羊,你看每只我都把他们养的肥肥胖胖的,有一只母羊,快要生羊羔了,我家的羊会越养越多,靠养羊我也要致富脱贫。我要对得起党的恩情,对得起政府的帮扶。
下午的太阳依然热辣,此时我们来到了库庄乡东库村贫困户张丙文家采访。张丙文也是60多岁的人,有一个儿子名叫张江涛。张江涛看上去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却因为双腿残疾而不能干活,靠着父亲养活他。扶贫工作开始后,乡村干部来到了他们的家里,帮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张丙文说,原来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一天一天就干不动了,儿子双腿不能动,不能干活,将来我咋养活他?他咋养活我?有时想想,一点信心都没了,真的就不想活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来了,乡里的干部,村里的干部,还有县里的干部都来我家访贫问苦,现在我们家吃不愁,穿不愁,就连我儿子的问题也解决了,帮了大忙,帮了大忙了,这都是乡村干部,特别是包村干部永勤的功劳。
张丙文这样激动说,是因为他的儿子张江涛,现在已经能干活挣钱了。张江涛对我们说,扶贫开始后,乡村干部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就经常做我的思想工作,让我树立信心,以人家干事创业的残疾人为榜样,学会干点儿事儿,养活自己,养活家。后来,包村干部永勤姐又帮我联系了修鞋的师傅,传授我修鞋的技艺,我就这样学会了修鞋。现在,我学会了开三轮车,每天带上我修鞋的工具,去城里摆摊帮人修鞋,一天能挣好几十块钱呢。虽然每天干活很苦很累,但我几十岁了,都是我父亲养活我,我没有给家里挣过一分钱,现在我有技术了,能赚钱了,每天活得都很开心。我不怕吃苦,我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钱,养活自己,也养活这个家,我太高兴了,太激动了!我下一步还想学会修钥匙、修手机,这样会赚到更多的钱,让我们这个家过得更好,不辜负扶贫干部、党和政府对我们家的照顾和帮扶。
那天下午,我们冒着酷热,还赶到了紫云镇雷洞村。雷洞村是个山村,村民的家都在山坡上,在村干部郭支书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那个写了很多文字,表达对党和政府感恩感谢之情的贫困户雷二淼的家。走进他家的院子,看到了满院摆放的刚刚收割下的芝麻捆儿;洗把手,看到的是自来水管流出的清清的山泉水。院子里,还种了不少的花儿,给这个农家院平添了几分生活的情趣,也让人感到这个贫困户心里是有阳光的,对生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走进他的屋子,正墙上挂着的是毛主席的像,侧墙上贴着扶贫的政策和包村干部的名字和手机号。我们的到来,让雷二淼非常激动,他又是切瓜又是倒水,让你感受到山村人的淳朴厚道。坐下之后,吃了他几块沙瓤的西瓜,顿觉清爽惬意。
我们让他拿出他写的东西,说要拜读他的作品。他把他写的七八本子东西,都放到了床上,我们一本一本地翻看,心里感慨很多。他写的这些文字老实说很浅,甚至错别字、语法错误也不少,但你阅读他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却感动不已。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顺口溜,每一篇文章,表达的都是满满的对党和政府、对习总书记、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的热爱和赞扬之情,感恩和感激之情。他非常激动地向我们说着他心里的话。他说,我们贫困户,我们山沟里的老百姓,今天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习近平主席,多亏了党和政府,我要不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所以,我就拿起了笔和本,把我心里想的,梦里想的,村里老百姓想的,都写出来,表达我们老百姓感谢党恩、永跟着党走的感情,表达我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在此,特编录他一些文字,让读者感受其真情:习近平主席真是好,脱贫攻坚他领导,大事小事都操劳,全国老百姓忘不了。跟党走,社会好,国家好,扶贫的路子走对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我们国家富强了,山山水水青绿了,山好水好人更好,世世代代忘不了。
8月13日上午,我们早早地赶到茨沟乡政府,见到了正在布置扶贫工作的乡党委书记乔亚强。他是一位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乡党委书记,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极强的责任心,而且干工作雷厉风行,从不愿落后,所以茨沟乡的工作在县里就一直比较突出。从乡里出来,我们去李庄村和柿杨村采访。李庄村的李爱兰今年65岁了,过去因为在郑州、县城等地治病,家里落下了一身债,日子穷得叮当响。他家在精准识别中被确认为贫困户,县乡村的扶贫干部都来她家看望他,不仅给他送来了各种生活用品,更为他家落实了各项扶贫政策,还支持他的儿子李晓宁到广东打工,使他家的日子很快好起来了。李爱兰说,原来家里困难得没法说,真是吃盐的钱都没有,现在治病有人管,生活有人管,儿子也大了,能挣钱了,看着孙子、孙女们一天天长大,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是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
从李爱兰家里出来,我们来到了杨树村贫困户张战田的家。张战田今年已经70出头了,他的老伴苗萍也60多了。老伴儿是个残疾人,一身病,全靠张战田照顾她了。张战田的老伴说,这几年呀,多亏了政府,多亏了乡里村里的干部,该照顾我们的都照顾了,该给我们的都给了,我是个残疾人,干不成活,俺家全靠老头子养活,他现在人也老了,干不了重活,如果没有国家的照顾,俺们家现在不会过上有吃有喝的好日子。说话的时候,老人的眼圈红了,满脸是泪。
从茨沟乡出来,我们直奔范湖乡采访。范湖乡处在襄城县的最东面,俗称“老东坡”。范湖乡是个大乡,有近9万口人,有这样大的人口基数,贫困人口也肯定多,扶贫的任务比较重,所以县上抓扶贫的副书记韩培鑫亲自包了范湖乡的扶贫。这个乡的党委书记叫刘会川,乡长叫李恒,他们都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虽然年龄不算大,但工作经验却丰富,扶贫工作抓的在全县都比较靠前,比较好。但乡党委书记刘会川却说,县领导对我们范湖乡的扶贫工作很重视,特别是韩书记,几乎把范湖乡当成了他的家,有他们的帮助、支持、关心,范湖鄉的扶贫工作搞不上去没法交代,所以我们的干部都很拼,为荣誉而战,为扶贫而战。范湖乡现在的扶贫任务还比较重,我们的任庄村还是贫困村,但我们有信心让这个村尽快脱贫。
在副乡长周晓丽和任支书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任庄村贫困户李长套的家里。李长套独身一人,身体残疾,生活过去无依无靠,住在破房子里孤苦伶仃,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县土地局的纪委书记宋银枝后来作为扶贫干部,来到了他的家,想方设法为她添置了生活的用品,后来在乡里村里的支持下,又在他的院子里给他盖起了一大间新房子。他搬新房的那天,好多村民都来看,看李长套的“幸福之家”,村民们见到了崭新的平房,看到了屋子里的桌椅、衣柜和崭新的铺盖,看到了他亲手挂上的毛主席的像。李长套年轻的时候曾经上过几年学,虽然文化不高,还是能写字的,能表达他内心的感情。不久前的一天,他含泪写下了感谢信,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干部宋银枝对他的照顾。他激动地对我们说,像我这样的孤寡老人,如果是旧社会,谁管我吃喝,谁管我穿衣?谁管我住房?我这辈子,忘不了党和政府的恩情,就是死了,也忘不了党和政府的大恩!
从李长套家里出来,我们来到了贫困户任会干家。任会干今年50岁,他的妻子白培玲46岁,有一双儿女,原来两个人都是很能干的人,但后来不幸都患上了大病。任会干得了强直性脊柱炎,白培玲患上了尿毒症,村里人说这一家
人算完了。夫妻二人治病花空了家里的钱,还欠了一屁股债,后来就失去了信心,干脆不治了。在一次扶贫检查中,副乡长周晓丽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并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乡党委书记刘会川。刘书记说,一定要劝他们治病,一定要他们重新树立起活下去的信心。
当乡村干部再次来到任会干家劝他们治病时,他们却摇头,说什么不去治,说是白浪费钱。后来刘书记、周副乡长和村支书又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夫妻二人才勉强同意治病。为了给他们治病,乡里筹集了一部分资金,村里发动群众捐了一部分资金,县民政也扶持了一部分资金,在多方面的支持努力下,白培玲的尿毒症通过透析治疗好了很多,她老公的病经过治疗也稳定下来,现在他们夫妻二人已经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到村子附近的工厂开始打工了。现在如果不说他们有病,别人一下子真是看不出来他们是得过大病的人。
白培玲对我们说,我这条命是捡来的,当时刘书记他们劝我治病的时候,那时就是一心等死,说话都没有力气,脸蜡黄蜡黄。谁能想到,县里乡里村里能这样帮扶,劝着我们去治病,拉着我们去治病,硬是救回我一条命。现在我们俩也都能干活了,一双儿女也都大学毕业了,我们家开始过上了幸福的好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不敢相信有今天的好日子,你说俺咋能不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呢?
无微不至地关心,扎扎实实地扶贫,让襄城县的贫困户吃饱了、穿暖了,有了粮、有了钱,有了住的房子,有了温暖的家。贫困户家里有了事情有人管、有人问、有人负责到底,贫困户们从心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给予他们的扶持、关心和温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的扶贫政策和成果,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不善言谈,但他们质朴的感谢之声,却代表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民对党的深情感恩,也让襄城縣付出了巨大心血的各级扶贫干部感动并欣慰。
采访札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远比文学更加丰富而精彩,一个作家的内心和灵魂,唯有安放于这片厚重而广阔的土地之上,倾听来自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淳厚而质朴的声音,才能真正感受到大地的心跳、人民的智慧。在挑战命运,决战贫困的日子里,襄城县的许多贫困户从贫困走向了幸福,他们的内心感动不已。虽然,他们并不能说出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这些话语,但他们的内心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恩之情。
在襄城县这片扶贫攻坚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听到了许许多多值得书写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从县里到乡里,从村里到农户,千万个党员干部扎根乡村扶贫攻坚的身影,听到了发生在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之间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炽热的阳光,挡不住奋斗的脚步。在襄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拉高标杆”来扶贫,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和奋力追求无比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