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过年的热闹事儿
2018-03-12王闻
王闻
红红火火、举家团圆是我们现代春节的特点。旧时的春节是怎样一番情景,我们一起来看看。
秦朝过年在秋末
特点:庆祝丰收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
汉朝过年时间固定
特点:重祭祖
西汉初期,汉武帝太初元年时,经司马迁提议,汉朝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创立“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初一为岁首改为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后世沿袭不改。祭祖是汉朝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
晋朝最早出现除夕称谓
特点:“守岁”之风盛行
据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记载,晋朝已有除夕大年夜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各自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
唐朝皇帝给大臣送贺卡
特点:发拜年帖
唐朝时期,新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人们除登门外,还发明了一种“拜年帖”,有点儿像现代的“贺年片”。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民间多用梅花笺纸写祝贺詞,互相赠送。
宋朝过年开始吃饺子
特点:吃饺子、燃爆竹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始于宋朝。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
此外,在宋朝,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作“名刺”或“名帖”。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明朝盛行正月十五赏灯会
特点: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
到了明朝,过年习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正月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皇帝写“福”字下赐群臣
特点:拜年形式复杂
清朝非常重视过大年,清朝宫廷管过年叫春节,从腊月开始就忙碌起来。过年时,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追溯起来,是从康熙开始的。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较复杂,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习俗也不一样。当时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必须遵例而行。
民国过年不放假
特点:门缝儿塞名片
民国时期新式的拜年方式是发名片:把自己的名片塞到人家门缝里,或者交到人家的仆人手里,连招呼都不用打,就等于拜年了。
拜年的名片有讲究——必须要“挂红”,要么红纸黑字,要么白纸红字,总之得有红色,表示喜庆。名片上还最好带上“口彩”。
( 据新华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