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
2018-03-12徐涵
徐涵
21 世纪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为了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家出台了系列课程改革政策,引导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改革方针由“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转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职业院校开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院校课程脱离职业世界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片面强调企业需求而忽视学生需求的状况,使得职业教育的工具性特征凸显。针对职业教育实践中出現的偏差,国家开始在政策上进行调整。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服务发展”指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表明课程改革的方针已由“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转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二是课程目标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和精益化的生产方式要求企业员工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具备跨专业能力,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地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新世纪以来国家在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导向上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国家在系列政策中多次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重申“职业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可见,课程目标在强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国家开始倡导要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随着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逐步完善,国家在职业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并在政策上对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个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特别是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更是首次提出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职业标准是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教学标准是课程的基础性文件,是开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实现两者的联动开发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变化将引导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完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政策依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