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米的涅槃与重生

2018-03-12钱玉娟

中国经济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雷军小米生态

钱玉娟

怀着对中国制造现状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出发,小米在七年时间里步入一个又一个的跨界领域,最終成就了一个生态自洽、连接一切,又与BAT式互联网生态截然不同的商业帝国。

如果不出意外,IPO的话题势将在2018年萦绕在小米公司的上空挥之不去。不管其如何低调面对,媒体、行业乃至米粉们,都在乐此不疲地热议着这家公司的未来。

刚刚过去的2017年,小米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破千亿的创历史营收和近亿部的手机销量,让此前两年被不断唱空的小米一扫往日阴霾。

聚焦小米,不论是被外界热炒的近千亿美元估值,还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雷军能否成为中国新首富,都表明了小米公司正处于创建七年以来前最好的时刻,而且其未来成长空间,依旧充满遐想。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未上市的超级独角兽企业中,有两家的光芒最为耀眼。一个是滴滴出行,因为拥有阿里巴巴与腾讯的双重背书,并且携手了一众资本巨头;另一个便是小米科技,这家从MIUI低调起家,在七年时间里成长为一家在智能手机及生态链、IoT、新零售和国际化等方面都引领行业的佼佼者。

对于一家仍在不断创造可能性的动态企业而言,无论何时复盘都难以得出一个百分百正确的结论。但小米所走过的探索之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和制造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无疑具备了样板的意义。

小米7年的发展史,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影片,作为行业的观察者,我们习惯于用倒叙的方式来按图索骥、追根溯源,从而进一步探寻这家公司的独特基因和成长逻辑。

收获

2018年2月7日,在小米公司的2017年会上,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以复盘的方式总结小米过去一年的“逆转”式战绩。雷军首先抛出的“重磅炸弹”,便是“跨越千亿营收门槛”。

很难想象,跨界者小米用了七年时间就达成了这样的成就。能够相互参照的是,在营收过千亿的国际科技巨头中,苹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国内科技公司中,华为用了21年,而阿里巴巴和腾讯都用了整整17年。

2017年第三季度,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小米的意义不言而喻。除了实现千亿营收,小米手机的销量也顺势突破7000万台,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而截至2017年年底,小米手机的总销量完成了9200万台,达成历年销量之最。事实上 ,从2017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小米的出货量就开始了显著回升。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最新报告,2017年Q4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已经上升至世界前四,市场占比达7%,仅次于苹果、三星和华为。在市场整体下滑6.3%的情况下,小米的手机销量逆势同比增长96.9%。

雷军在年会上的演讲,似乎还不足以将小米近几年的成长悉数列举。稍早一些的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亦在演讲中披露了小米七年里的深耕与布局,每一次战略抉择,几乎都是在为小米夯实着根基。

七年前,小米开始做的云服务产品,截至目前其存储的大数据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个PB。

五年前,小米生态云连接了非常多的智能生态的云服务。通过庞大而先进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建起了全球最大的IoT平台,并且在国内AI领域率先取得落地产品的成功。

四年前,小米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预期以数十亿美元和五年的时间孵化一百家智能硬件的公司,这个计划用完了四年就宣告完成。据悉,2016年、2017年,小米生态链智能硬件公司的连续突破100亿元和200亿元。 这一数字,在2018年有望改写为400亿元。

三年前,小米又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家居的IoT的战略,以手机为核心来连接所有的设备。截至去年11月,全球激活联网的智能硬件的IoT的设备超过了八千万台。小米手机所搭载的系统全球激活量突破3亿人,

作为本土手机及智能产品制造商,2017年小米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其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小米已经进入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16个国家销量进入了前5位,9个国家排名市场前3名。根据多家调研机构数据,从去年第三季度起,小米在印度市场就稳居市场份额第一。

雷军透露,2017年他一共去了三次印度、两次印度尼西亚和一次越南。“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巨大的市场机会。”这种亲力亲为的还是市场拓展,让小米品牌在南亚和东南亚市场所向披靡,迅速站稳了脚跟。

与加快的国际化进程并驾齐驱的,是小米创新节奏的加快。2月7日小米年会上雷军透露,小米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达24000多件,授权总量已达5920件,其中全球专利约占半数。众所周知,国产手机最大的痛点,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参与高端竞争。而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对小米的国际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挂一漏万地罗列小米的成绩,一方面是因为这家公司从创办至今仅仅七年。另一方面,则是它在经历了备受质疑与诟病的两年中,走出了连诺基亚这样的企业都走不出的类似困境。

逆转

从2017年三季度至今,雷军在诸多场合都被问到过“小米凭什么实现逆转”这样的问题。要知道,一家规模级的公司在从顶峰坠落之后,又能够迅速崛起的案例并不多见。

在2月7日的小米年会上,雷军说的答案是:“因为我们一直 ‘用望远镜看创新,用显微镜看品质。

在今日头条的认证号上,雷军解答称,是因为“全世界人民都喜欢高品质、价格厚道的好产品!”

更早一些,雷军认为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整个公司在2016年“进行了全方位的补课”。

这三个答案,从价值观、方法论和战略定位等角度,诠释了小米是如何走过的这一年。显然,2016年炼狱般的蛰伏才是关键。因为雷军轻描淡写的“补课”,在小米内部无异于一场变革。

经过2013至2014年的辉煌之后,“一机难求”的火爆让小米成为行业内无出其右的明星。但随之而来的两年,华为等传统巨头纷纷觉醒,OPPO、vivo和魅族等顺势崛起,奇虎360、一加、锤子科技等新入局者对小米渐成“围剿”之势。此种背景之下,市场的增量必然被分流。endprint

事实上,后来复盘小米这两年的“低潮”,原因并非只是源于对手。一方面,在极速发展和取得辉煌的成绩之后,就连雷军自己都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媒体纷纷聚焦雷军对2015年手机销量的目标——1亿台,处在彼时资本、人才扎堆的智能手机的丛林之中,小米的这一目标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个产业链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的,雷军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感喟,手机行业在经过充分竞争之后,几乎产业链上的每一个领域都形成了近乎垄断的巨头,从处理器到屏幕,都存在着世界级的选手。

“没有大家配合做不出好产品,千万别低估了平台厂商对整机厂商的影响。”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小米与Ov等厂商之间的差距后,雷军迅速应变。在研发和供应链层面,雷军亲自主导;在渠道方面,总裁林斌大规模布局线下店,并发动全国群众开小店狙击Ov等对手;生态链和工业设计领域,由刘德主抓和迅速推进;而在国际化方面,则加快印度市场的迅速卡位,并引入塔塔集团投资。

众所周知,供应链问题几乎是所有手机厂商的最大痛点。小米2015年、2016年的亿部销量目标未能完成,主要原因是受制于供应链。据媒体报道,为了解决小米划时代的全面屏产品MIX的屏幕供应问题,雷军曾数次亲赴三星总部“要屏幕”,以解决这一最大的“痛点”。与此同时,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大大改善了供应链与生产交付。随之而来的,是此前因为买不到而对小米“差评”的用户们的“回归”。

公敌

一般认为,小米的崛起,事关智能手机行业的重构。

因为iPhone的诞生,苹果一跃而成为手机行业领头羊,而曾经的手机行业霸主诺基亚则因战略过于保守和转型过于缓慢而致其迅速步入黄昏。在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还未觉醒之时,小米凭借“互联网思维”迅速占领了赛道。新旧两种手机力量之间,自然面临着重排座次。

回看小米诞生的这几年,除了华为在继续巩固其优势之外,联想、中兴和酷派都面临着被淘汰的窘境。在这种背景下,小米顺势而为迅速占领了高地,难以避免地成为“焦点”。

小米进入的,是一个既有的格局与秩序。可想而知,那些曾经在这个秩序中拥有话语权的玩家,面对来势汹汹的小米,态度十分谨慎。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小米成了他们口中的“邪教”,“风口论”、“七字箴言”等被被无限聚焦放大,试图找到小米的弱点与失败的可能。

然而,众多预判人士口中“小米将昙花一现”的论调没能出现,相反,后者正在用自己的逻辑去论证如何“基业长青”。

早在2012年,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在网络上与小米展开骂战,公开质问“(如果小米亏损,)如何做到40亿美元估值?”

而在两年后的2014年12月,周鸿祎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邮件,宣布向酷派投资4亿美元现金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正式迈入了做手机的行列。

作为进入手机行业的迟到者,周鸿祎称互联网从来没有蓝海,现在做手机是打规模战,只要有成熟的产品设计和供应链,有可控的成本和稳定的品质,加上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体验上的不断创新,就能成功。周鸿祎的这一逻辑,似乎一下子就解答了自己曾对小米的质疑。

2013年,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格力电器董明珠“炮轰”小米雷军重营销轻售后,“靠价格竞争,太重视营销而售后服务不佳。”两人在主持人陈伟鸿的怂恿之下,还玩笑式地进行了一次“十亿”赌约。或许董明珠怎么也不会相信,小米的销售额能够在五年内超过格力,要知道,后者是国内空调领域首屈一指的玩家。

另一位没把小米放在眼里的大佬是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2014年,杨元庆在“正和岛两会沙龙”上直言“小米是一个好的教材,但是他还不是对手”。在杨元庆看来,在传统行业,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市场化积累的阶段,这个基础需要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积累。

成立仅仅4年的小米为何成为业界大佬指责的对象值得深究,因为它所遭遇的轻视、忽视乃至敌视背后,都是一个行业被重构的残酷。

探讨近十年中国的商业史,小米和雷军的名字注定是无法忽略的存在。在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雷军的名字出现了41次,而小米出现的频率则达到了49次。吴晓波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与“互联网+”的新潮流催生了一批颇有作为的企业与企业家,他们在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上都开创出了迥异于前代企业家的新“玩法”。而在2016年的另一个重要场合——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吴晓波在接受专访时更是直言,“小米是过去六年我认为表现最为亮眼的中国公司”。

传统行业面临新兴互联网冲击的早期之时,他们对像小米这样的潜在竞争对手大都是不屑一顾的。某种程度上,这种不屑又往往埋下了被颠覆与被革命的伏笔。但不是每个曾经批判过小米或雷军的人,都有勇气真实面对这个后起之秀对整个行业以及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冲击。

自恰

从诞生之始,小米就是一家独特的公司。这种独特之处,也导致没人能够清晰地对其予以解读。和互联网巨头相比小米独具传统制造的基因,而和传统的手机厂商相比它又顯得更加互联网化。

那么雷军口中独特的小米公司,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态体系,最终形成了这家公司的护城河?事实上,在小米诞生的前五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这家公司的具体模式是什么,其中可能也包括雷军自己。

“我不厌其烦地讲解小米模式是在促进整个工业界的革命,其实完全可以不说的,相信我这个话今天说出来肯定很多人会骂。我觉得十年后,你会发现小米真的改变了中国,至少是在工业界。”雷军对于他也没法让更多的人理解小米的做法,颇有些无奈。

但庆幸的是,小米最初确立的方向,让它能够无须转舵便可拥抱一切风口。怀着对中国制造现状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出发,小米在七年时间里步入一个又一个的跨界领域,最终成就了一个生态自洽、连接一切,又与BAT式互联网生态截然不同的商业帝国。endprint

小米几乎以每年孵化一个生态的速度在不断繁衍,其速度无比惊人:以小米手机、电视和路由器为核心的智能生态,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生态,小米商城和小米之家搜构建的新零售生态,以及其计划投资50亿美元所布局的100家生态链企业共同体。

事实上,任何单一的产品架构都难以撑起千亿美元以上的估值,小米的价值正在于移动互联时代的无死角布局和生态自洽能力,最终实现了各个子生态之间优势叠加,互为背书。

分析人士在解构小米时将其一分为三,在其看来,未来的小米可以理解成:小米手机(含小米平板)、小米电视(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三大硬件核心产品线是“第一个小米”;MIUI及其所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生态相当于“第二个小米”;而小米计划花50亿美元投资的智能硬件100家公司将成为“第三个小米”。

这种划分,的确能够说明小米的部分生态特征,但凭借其开放性,正演绎出更多迭代而生的“小米”。例如,智能家居开启的IoT战略小米,以线上小米商城、米家有品和线下小米之家所构成的线上线下新零售的小米,以及依托累计激活的三亿台设备而布局的文娱自制内容小米和以消费金融、民营银行建设为特征的金融小米。而且,这些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小米,又在彼此关联中发生化学反应,不断产生新的势能。

“当拥有了这些优势之后,我们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機会。”在雷军眼中,早在四年前就布局深耕的生态链,不仅让小米积累了强大的硬件生产制造能力,同时也让这家公司显得非常独特。

雷军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还曾直言,小米生态链战略是“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100个小小米,提前布局IoT”。更深层次,小米却是为绕开BAT这三座大山,开辟自己的生态战场。

与此同时,随着小米的护城河不断加宽,选择积极主动与小米结盟的强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小米的战略投资笔笔值得称道:3亿美元入股爱奇艺,10亿美元投资云计算、入股世纪互联,12.66亿入股白电巨头美的集团,与华谊兄弟共同投资新圣堂影业,以及与四川新希望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首家民营银行。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在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评价小米时认为:“没有办法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小米阶段性的成就,它是新零售与新制造时代的新物种。”

例如,在新制造领域,小米自主研发的手机芯片澎湃S1在2017年年初就已经成功量产商用,由此成为全球仅有的四家同时具备手机芯片和手机整机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而在工业设计领域,小米有13款产品在2018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中获奖,其中还包括四款手机获得设计奖项。而在“全面屏”概念的引领方面,小米亦成为国际市场的佼佼者。

而基于新零售,小米的打法就更值得称道。线上,与天猫、京东等电商达成战略同盟的同时,小米商城却依然能够占据所有电商平台的最大销售份额;线下,坐拥生态链优势的小米之家的异军突起,让小米从OPPO、vivo的围城之下逐渐突围。

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电视目前排名前三的渠道依次是小米网、京东和天猫,但是小米之家的出现正在迅速打破这一格局。王川预计,最晚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之家就会超越上述三者成为小米电视最大的销售渠道。

实际上,小米新零售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由雷军在公开场合最先提出的“新零售”,意指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运营方式,将电商的经验和优势发挥到实体零售中,改善购物体验,提升流通效率,将质高价优、货真价实的产品卖到消费者手里,以此实现消费升级的创新零售模式。事实上,此后马云、刘强东,乃至王健林等商业大佬们在提到这一概念时,几乎异曲同工。

某种程度上,小米二字已经成为一个凝聚数亿消费者的庞大社群,它代表的是开源、共享时代的新生力量,也诠释了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初心

初心

在知乎上,有一条“如何评价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帖子,网友们对此的观点基本一致:小米从MIUI开始,一直到做了很多产品,它让曾经门槛颇高的智能手机不再遥不可及。

业界熟知的小米的另一个口号,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记得在2014年小米创办三年多的时刻,《创业家》杂志社社长、创业黑马科技董事长牛文文在他的《愿景的力量》卷首语中说:“一个提出使命和愿景的小米,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牛文文同时认为,提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的小米,也一举将互联网思维最大的bug予以消解。

“雷军把小米的梦想和这个时代中国人的梦想统一起来,抓住了与时代共振的东西:把中国创造带给世界。”牛文文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小米的这一愿景和阿里巴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华为的“丰富人类的沟通和生活”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小米员工的工牌上有八个字“因为米粉,所以小米”,小米内部人士说,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小米用户至上企业文化的写照。

显然,在更高层面解决了小米因何而生的命题之后,其未来的成长空间也就不再受制于小富即安的局限。于是我们看到了,过去数年,哪怕是对小米最为乐观的观察者,都没想到其今天达到的高度。

2011年《创业家》杂志曾在“雷军和小米手机的三国杀”一文中设想,如果小米手机成功了,将是中国第三家百亿美元级别的公司。三年以后的2014年,另一家商业杂志《中国企业家》用“一个字头的诞生”来探讨小米即将与BAT并列的可能,并言之凿凿地预言,小米将成为BAT之后的第四把交椅。

如今回看,这些预言似乎有些保守。百亿美元的估值目标,小米用了不到三年。而今天的小米已经成为仅次于腾讯与阿里巴巴的第三极。就在不久前,路透社等海外媒体断言,2018年小米科技的上市将是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的大事:“如果小米上市成功并拿下超过900亿美元的估值,那就将事实上取代百度参与的BAT,形成新的ATM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三巨头。”

或许以《基业长青》中对优秀企业往往是“能提出超乎利润之上的终极追求”的标准来判断,才能够真正理解过去七年所有的乐观预测都没追赶上小米蜕变速度的现实。客观上,也可以说小米完成了一次“倒逼制造业升级”的使命。以小米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厂商对标,并引导产业链的玩家们共同参与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过程。

“我不奢望大家现在都能理解小米的模式,我只希望10年、20年之后,当大家提到中国零售效率、制造业变革时,记得有‘小米这么一个名字就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雷军与小米的初心,已经远远超越了商业层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雷军小米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雷军的汽车探戈
雷军的小米帝国
雷军:40岁的时候别忘记18岁的梦
一辆自行车,为何拿到雷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