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修身,路在何方”写作指导
2018-03-12谢涛
谢涛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被称为“搬砖男孩”的六年级学生小朱爆红网络。他每天在余杭塘河边来回搬砖150块,以此锻炼自己的心性,已经坚持了一个暑假。据悉,成绩一直比较优秀的小朱,在其父朱某的运作下,已经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此事一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到底是先锋前卫的教育实践,亦或是毁人前程的愚昧蠢行?
有人认为,家长太偏执,被“新教育”洗脑了;有人认为,这种“修身养性”的抽象修行过于荒诞;也有人表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应该尊重和包容不一样的教育思路。
此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自定立意。②标题自拟。③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时评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段也是材料的主题部分,只有五句话。第一句叙写“搬砖男孩”小朱爆红网络;第二、三句写他爆红网络的原因,在其父的运作下,小朱已经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最后两句是人们对此事的思考。第二段是人们对此事的各种议论和态度。当然,材料中“新教育”三字应为文章议论的核心和重心。 缘事析理中的“事”就是成绩优秀的小朱在其父亲的运作下,已经退学并在家接受“新教育”这件事。因此,考生应紧紧围绕其父让其退学回家、搬砖、接受“新教育”这件事阐述自己的看法,有的放矢,旗帜鲜明。“理”的述说可以见仁见智,或反对,或赞成,关键是理由要充分,内容要饱满,语言要得体。写作该材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立意:
1.反对
理由:①家长太偏执,被“新教育”洗脑了。不能拿孩子当牺牲品。况且,不让适龄儿童上学也是违反教育法的。②这种“修身养性”的抽象修行过于荒诞,“新教育”也未经实践验证,失败的代价和风险太大。③现在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客观论据证明其教育成果优于传统教育体制,相反,学校正规教育是当下最为安全、最为成熟的教育方式。④个别完全脱离当前教育体制的案例也许有,但并不适合于一般的家庭和孩子。⑤传统教育体制也许存在不尽完美的地方,但所谓的“新教育”就没有问题吗?能排除哗众取宠、借机敛财的嫌疑吗?
2.赞成
理由:①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度量别人,谁都没法预测未来。②不要一看到不一样的教育思路就认为是洪水猛兽,应该用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新事物”。③允许教育百花齐放,大胆尝试,孩子如果不适合“新教育”,还是可以重返学校,重新开启自己的学习之路的。
【佳作展示1】
回归校园方是教育本真
朱旭茹
“搬砖男孩”年幼辍学,搬砖修身养性,如此新式教育,可取与否?笔者不敢苟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育人的浩大工程面前,前卫教育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教育,回归校园,踏实向学,方为教育本真。(亮明观点,直指议论核心:教育大计当回归传统。)
“新教育”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之上的创新与发展。呐喊着“天命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创新教育实则是教育浪潮中的迷失。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搬砖,本身就具有违法性质。云南某地“官告民”,强制学龄少年返校念书的案件尚历历在目,传统教育绵延千年历史,仍凝聚着强大的生命力。从孔子私学之风盛行,到殷周庠序林立,再到汉时明月下的太学荣光,传统教育延续至当代校园。斑驳的历史见证了它的孕育和成长。校园内琅琅读书声,脉脉师生情,融融同学谊,营造了孩子成才树德的优良氛围。传统教育并非泥古不化的古制,抛下偏见,以包容的心态消融误解,让孩子回归本真校园,才是明智之举。(古与今结合,道出传统教育之魅力,“新教育”当继承而非盲目全盘否定。)
“新教育”要遵循合乎教育规律的“道”。博尔赫斯有言:“如果天堂存在,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少年学子,风华正茂,即使不能挥斥方遒,也应有知识与文化的积淀。修身养性固然重要,可耽误学业是对孩子正常成长规律的干扰,空有意气知识匮乏,也非成才之道。父母非師,何谈“传道受业解惑”?沈从文先生虽仅有小学学历,可他自学苦读,旁听北大,在他的创作生涯里始终燃着一炉知识的香,星斗其文,边城绝响。教育有道,回归教育本真,在校园中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事与理结合,阐述书香教育乃个人成长必经之路。)
回归校园的传统教育是撷教育以话中国的必行之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校园中孕育过挽大厦于将倾的清末人才,走出过一袭长衫的民国才子,更培养出当代诸领域的佼佼者。传统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共和国建设的人才,仍然在教育界屹立不倒。新教育初衷虽好,但对于民族的教育事业来说,成效甚微。撷教育以话中国,师长同侪,本真校园,是经久不衰的主题。(由小及大,深化主题,校园传统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作用重大,不可或缺。)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回归校园是告别教育浮躁的最终归属。余秋雨有言:“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新教育花样频出,未免有堂皇和喧腾之嫌。“新教育”需在传统教育的根基上生根,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在校园中吐露芬芳。回归校园,找寻教育本真的模样。(引用名人之言,批评“新教育”的浮躁,简明总结,收束全文。)
[点 评]本文旗帜鲜明地支持校园教育,分析了校园教育无论从历史还是到现在,从个人还是到国家,都起到了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作者在议论过程中,以广博的视野正面阐述,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学校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性,也有浓浓书卷馨香的良好育人环境,这是“新教育”一定程度上无法企及的。作者抓住本质,论述清晰有力,层层深入,令人叹服!
【佳作展示2】
随书香徜徉,炼心性芬芳
张 娇
余杭塘河畔的搬砖身影,代表的是修身养性的前卫实践,还是弊大于利的愚昧之举?笔者认为,以搬砖磨练心性,诚然有所裨益,但以耗费学习光阴,退学为代价,显然是误了孩子的前程。“前卫”诚可贵,然而正规教育价更高。应让孩子重返教育的殿堂,在书香中修炼人性的芬芳。(权衡利弊,教育殿堂才是磨练心性的最佳选择。)endprint
教育是成长的殿堂,博人以文,长人以智。让小朱退学搬砖,显然没有意识到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性。子贡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由此观之,真正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方能体会教师循循善诱,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欲罢不能。”杏坛三尺,培育出芸芸众生,书院芬芳,授不尽人生哲理。教育是成长的摇篮,是祖国的花园。因此,让小朱退学是愚昧之举。(校园中的德、智、美等诸多教育岂是搬砖就能获取!)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惠人以行,长人阅历。让小朱抛弃书本,河畔搬砖,显然忽视了书香对人生的熏陶。古人有言,说话三境界,最高为忘言,其次是寡言少言讷于言,最低为修辞。说话如此,读书亦是如此。我们重视实践,相信“纸上得来终觉浅”,但不可忽视“躬行”之前的“纸上得来”。君不见,吕蒙苦读,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传奇;董仲舒苦读,“天人三策”,一朝名就;左思苦读,作《三都赋》,遂令“洛阳纸贵”。由此可见,书籍是精神的营养品,拭去书籍的熏陶,修身养性也只是空谈。(没有理论熏陶的盲目修身只能沦为笑谈。)
诚然,搬砖也是磨练意志的一种途径,不可一味否定,但抛弃了正规教育下的搬砖行为,显然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被誉为“周百科”,这离不开他在圣约翰大学的学习。倘若没有知识,何以有青蒿素抗击疟疾?倘若没有知识,何以有“墨子号”加密通信过程?倘若没有知识,何以有马云等互联网界领跑者?一连串的叩问,折射的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而抛弃学校,以搬砖养性的行为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需要高、精、尖端人才,国家需要学富五车的复合型人才。搬砖之举恐难造就!)
教育魅力无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书籍益处无限,集韵增广,多见多闻。搬砖养性,但教育与书籍又何尝不是养性?(再次强调分论点,直击“新教育”软肋,入木三分。)
稻盛和夫曾言:“人生是一场灵魂的修炼,使人生在谢幕时比出场时更高贵。”一味以搬砖养性,必然会使小朱守着荒芜的心灵恍然若失,而在书香中陶冶心性,既可使自己心灵充实,又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因此,让我们倡导:让小朱重回教育的殿堂,在书香中修炼心性!(结合材料,正反比较,结论让人一目了然。)
[点 评]作者从“搬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的两个不足入手,合理设置分论点,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使行文酣畅流利,力透纸背。文雅的标题,丰富的论据,整散结合的语言都为此文增色不少。更可贵的是作者对传统教育的理性思考,让读者沉浸其中,心悦诚服。总之,社会需要进步,人类需要前行,校园教育只能借他山之石而攻玉,但决不可因噎而废食!
【佳作展示3】
乘教育之舟,泛创新底色
刘文杰
男孩暑假搬砖,锻炼心性;父亲朱某运作,使其退学。有人认为家长偏执,行为荒诞;有人认为理念新颖,需要包容。笔者以为,当代应试教育千篇一律,此种行为未尝不是另辟蹊径之举,我们需要给予尊重和包容。故言之,乘教育之舟,泛创新底色,也可到达成功彼岸。(简析材料,指出“新教育”的宝贵之处——创新。)
给“新教育”一颗包容之心,让其落地生根。四十年高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它随时代而发展,从最初的记忆能力考查到后来的理解分析测试,再到今日创新思辨的要求,它体现的是社会的需求,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朱某让儿子接受他的新型教育理念,暑假搬砖锻炼心性,获得的是一种“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成长体验,这并非无所裨益。对于新事物,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也应突破思维定势,对于新教育,我们不能盲目批判,也应给予一颗包容之心,给予其一定生存空间。(包容“新教育”,对当前传统教育理念和形式的改革与发展或有裨益。)
给“新教育”一个实践机会,让其发荣滋长。《礼记》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与接受,总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也是如此。中央教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至今产生的3300位状元,没有一人成为行业的领袖。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培养出的莘莘学子是象牙塔中的佼佼者,还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朱某让儿子摆脱学校束缚,让孩子身心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自由发展,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因此,我们应留给新教育一些发展空间,方能探索出有益结果。(传统教育并非十全十美,尤其是忽略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已经饱受诟病。“新教育”或许是一剂“警示针”。)
给“新教育”一片未来天空,让其随遇而安。三毛曾说:世界是自己的,不属于其他人。我们是苇草,有思想地活在大地上,不应受他人支配。对于朱某让其儿子辍学,暑假搬砖锻炼心性之举,有人批判其偏执冒险,有人评价行为荒诞,但我认为这种实践也许会出现有益结果。詹天佑创新设计,解决难题;白石老人创新画风,收获赞赏;开普勒创新思维,揭开奥秘。同样,我们也应给予新教育之树一片天空,期待其结下有益的果实。(对实施“新教育”者应该多一份設身处地的理解和包容,期待他们能够结出美好的果实。)
给新教育一颗包容之心,让其落地生根;给新教育一个实践机会,让其发荣滋长;给新教育一片未来天空,让其随遇而安。男孩乘教育之舟,泛创新底色,定会有一片光明的未来!(乐观畅想,给予“新教育”包容之心,“新教育”未来一定会鼓舞人心。)
[点 评]“新教育”的可贵之处就是创新。而创新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社会前行不竭的动力。所以对待创新之举要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基于此,“新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创新也应给予支持。作者在开篇表达了对“新教育”的支持之后,在行动上要求给予实践机会,在心态上要相信未来,宽心、放心。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仅仅抓住“新教育”中“新”的价值而展开议论,独具匠心,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论点!
[作者通联:安徽太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