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喻和叠词来表达情感
2018-03-12刘勇黄明丽
刘勇 黄明丽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在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旨、内容、语言和情感,并以此展开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散文所传递的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呢?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即可以带领学生回归语言文字,结构化学习文本。
《一棵小桃树》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并穿插“我”的困苦遭遇。细读后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巧妙渗透、高度融合,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
郁达夫曾提出过“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散文的独特,在其“个别化”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和言说情感。散文作品语言细读的目的在于寻找文本独一无二的特点与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精到的文本分析就不会有精彩的教学设计,其教学亦会千篇一律。
如何进行“这一篇”作品的文本细读?这需要回归文本,直面语言,在语言的丛林里涵咏、玩味。细细读来,《一棵小桃树》情感如此炽热,不停地撞击着我们,它的魅力在哪里?在于它独特的情感内容和言语形式,除去特殊的选材与特别的立意外,本文比喻和叠词的运用功不可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一、比喻的精妙
小桃树寄寓着作者的梦想,要孕育果实,首先必须开花。文章对于桃花的比喻有三处,即“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喻体分别为“患了重病的少女”“一只天鹅”“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为何如此比喻?
少女固然美好,然而患了重病,不禁让人爱怜,更让人担心了,可是那“苍白白的脸儿”偏“苦涩涩地笑着”,说明这个少女面对苦痛和挫折,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伤心绝望,而是对未来怀着憧憬、揣着希望,细读这一比喻,怎不让人动容?联系全文,我们会发现,这就是“梦”的力量,是奶奶从小在“我”心中种下的梦想,虽出生偏僻、无人问津,虽饱经风雨、历尽坎坷,但梦想永不灭,笑容亦永不失。
天鹅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我们常常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古代称天鹅为鸿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仍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黄鹤楼等。《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而在此处,为何喻为天鹅?其高贵在何处?在梦想。如果没有梦想,丑小鸭能够变成白天鹅吗?没有梦想,这只“羽毛剥脱”“赤裸”“黑枯”的天鹅还有高贵而言吗?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细细思来,你会恍然大悟,这只“羽毛剥脱”“赤裸”“黑枯”的天鹅,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啊!
为何喻为“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桃花柔软而明艳,指示灯坚硬而单调,二者如何联系?回归文本,小桃树经历风吹雨打,历经坎坷磨难,第一次开花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但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最后,“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这给作者多大的欣喜和希望啊,梦想终究要绽放了,所以文末作者坚信“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對吗?”这一感受正如指示灯传递给我们的感觉,给人光明,予人希望,让人心安!
秦牧说过,比喻是语言中的艺术,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美丽的花,点缀着文学。透过这三处比喻,有穿越时空的魅力,甚至可以结构起全篇。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了小桃树(作者)走过的路途,正值花开时节,它多么需要和风、细雨和丽日,然而迎接它的却是飓风、冷雨和强暴。不仅如此,它还因为“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险些面对戕灭的利斧。作者写小桃树的命运的同时,也巧妙地糅合了作者树立梦想与追求的轨迹。小桃树的遭遇,也让我们想到了贾平凹,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这桃花是小桃树的梦想,也是作者的梦想。标题虽为《一棵小桃树》,但在文中反复呼唤“我的小桃树”,让人动容,令人动情。作为“我”的梦想精灵的小桃树,并没有像“我”当年梦境与期待的那样“枝繁叶茂,灼灼其华”,它只能以高枝上仅仅保留的“一个欲绽的花苞”来给人安慰。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欲绽的花苞”,却向人们展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在后来的人生旅途和文学创作中,不正一直坚守梦想、顽强拼搏、不断前行吗?
概而言之,喻体陌生化、描写生动化、感官具体化,是这三个比喻的巧妙之处。正因如此,粗看这三处比喻不妥,与喻体的形象之间有较大差异,甚至存在矛盾,但经过情境还原之后,深读细思,你会发现这些比喻的精妙所在。
二、叠词的精致
阅读中,逐段清点,惊喜地发现全文使用了40余处的叠词。细细爬梳,我们发现叠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有摹状,如纤纤、楚楚、瘦瘦、垂垂、弯弯,还有悠悠、深深、默默、孤孤等;有摹色,如苍白白、苦涩涩、灼灼、黄黄等;还有摹声,如淅淅沥沥等。
既摹状又可摹意,增加语言的韵律,升华作者的情感,这是叠词的表达效果;形象美、画面美、音韵美,这是叠词的使用效果。叠词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具体形象,可使画面更加美好或深刻,还可使诗或文章的音律和谐,平平仄仄,高高低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悟起来词词达意。endprint
叠字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字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以上叠词的使用,使读者感受到那种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境地,使读者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美的熏陶。你看,“纤纤”言极其细小而柔弱,“孤孤”言极其孤单和无奈,“苍白白”言极其病弱和苍白……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贾平凹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一棵小桃树》中用了多处的叠词,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爱不释手。
更为重要的是,反复吟咏,我们还会发现:朗读叠词时的反反复复、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低低高高,恰恰是作者在苦难命运琴键上弹奏的人生最强音。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散文尤其如此,其言语形式更加值得关注和揣摩。散文语言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散文教学自然是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的感知与吸纳。
经过语言细读,我们会发现,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我的人生阅历何其相似:身处逆境,怀揣梦想,孤独成长,经历风雨,保留希望,不忘初衷。聆听着这样动情而深情的细语,我们分明听到了作者心脏强烈跳动的声音,看到了一朵在风雨飘摇中孤独却傲然开放的桃花。我们读到了辛酸,但更多读到的是惊喜与欣慰。作者没有被现实的风雨,被苦难的人生所吓倒,更没有颓废,而是坚守梦想,持之以恒,用丰厚的人性、优美的文字浇灌出内心深处的“十里桃花”。本文独特的言说对象和言说形式,让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高度融合,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小桃树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充分,也更富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散文是作者的自我观照,是情感化的世界,亦是语言的艺术。《一棵小桃树》“这一篇”散文中精妙的比喻、精致的叠词,还有精准的动词、精巧的结构,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们穿梭在这些语言的丛林之中,通过还原和比较,细细涵咏散文的语音、词句、形象和意蕴,我们会发现,散文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高度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一篇”,极大地传递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图,也让散文充满了难以抵抗的魅力。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本真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282015013)和成都市科研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4GY39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刘 勇,成都市棠湖外国语学校;黃明丽,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