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型片“大年”能否触动中国
2018-03-12李珍董铭柳玉鹏
本报驻美国、日本、法国特约记者蜀青 李珍 董铭 ●柳玉鹏
体育题材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在各国影坛都长盛不衰,今年奥斯卡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的《我,花样女王》正取自花样滑冰题材,15日将在马来西亚公映的《败者为王》也出自羽毛球巨星李宗伟自传。这股“影坛体育风”,近来也刮向中国银幕:由新垣结衣和瑛太主演的日本乒乓球题材电影《恋爱回旋》正在中国热映,俄罗斯花样滑冰题材电影《花滑女王》也将在本月底登陆国内院线,更不用说去年那部催人泪下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然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自己制作的体育电影近年来却颇为沉寂,更别提在国内外“摘金夺银”。
《恋爱回旋》顺应日本潮流
《恋爱回旋》早在去年10月就已在日本上映,首周末票房收入2.35亿日元(约合1400万元人民币),与17年前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在日本掀起的热度不相上下。电影讲述新垣结衣饰演的天才乒乓球少女在28岁遭遇到工作和爱情双低谷后返回家乡,与瑛太饰演的拳击选手相遇后,两人结成乒乓球混双搭档打算重新崛起。日本媒体对该片不吝赞美之词,《日刊体育》评价称,这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励志影片,“有笑有泪有热血”。
以前日本体育题材影片大都“叫好不叫座”——上映前声势很大,公映后票房惨淡。《排球女将》《足球少年》《灌篮高手》等剧场版电影中,《灌篮高手》票房还算不错,不过也是借助原著漫画的高人气。近年在日本年轻人高失业率的社会环境下,以逆境求生为主线的作品更受欢迎,《恋爱回旋》正是顺应这股潮流,将人生低谷时的奋斗作为重点,所以尽管是体育类题材但依然受到热捧。
奥斯卡获奖片“反美国梦”
与日本相比,“体育大国”美国的全民运动概念普及得更出色,充满戏剧张力的体育电影也是佳作频出。2010年,拳击题材体育传记片《斗士》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拿下最佳男配角和女配角奖。2011年棒球题材电影《点球成金》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此外像赛车题材的《极速风流》、摔跤题材的《摔跤手》,也都获得过众多电影奖项提名。
体育界各种传奇故事,本身就是优秀剧本的天然粮仓。2017年堪称体育题材电影“大年”,除了《我,花样女王》,由艾玛·斯通和史蒂夫·卡瑞尔主演的《性别之战》以1973年美国网坛传奇女星比利·简·金和温网男单冠军鲍比·里格斯之间的网球大战改编而成,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伊卡洛斯》则把视角放在俄罗斯运动员兴奋剂丑闻上。另外还有一部网坛传记片《博格对战麦肯罗》,也受到观众好评。
在不少美国媒体看来,《我,花样女王》在体育类影片中可谓“另辟蹊径”。在此之前,以体坛女性为故事核心的体育影片并不少见:2002年的电影《向贝克汉姆一样踢球》中,一名女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走自己的足球路;2000年电影《女生出拳》讲述一名女拳击手的辛酸成长历程;德鲁·巴里摩尔的导演处女作《滑轮女孩》是讲一位漂亮女生放弃选美爱上轮滑运动的故事,去年大热的印度片《摔跤吧!爸爸》也是如此……不难看出,以往的女性体育电影故事主要围绕女性如何在男性世界中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我,花样女王》却截然不同:女主角一开始就是美国史上第一个完成三周半跳的花滑天才,却在一系列丑闻中不得不放弃花滑生涯——其“反美国梦”的主题,在女性电影中极为罕见。
另一个“体育大国”俄罗斯,体育题材也受到欢迎。今年1月在俄罗斯上映的《争锋》改编自1972年奥运会篮球决赛苏联男篮战胜美国男篮夺冠,当时一度成为俄电影发行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总票房约合1.9亿元人民币)。2013年上映的俄罗斯体育影片《传奇17号》也获得8.96亿卢布的高票房(约合1亿元人民币),该片讲述1970年代苏联冰球明星、17号球员瓦列里·哈拉莫夫的传奇一生。
商业化扼杀中国体育电影?
回到亚洲,再来看我们自己。中国体育电影也曾有过辉煌成绩,上世纪50年代,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曾鼓舞一代中国人。60年代的《女跳水队员》、80年代初的《沙鸥》、1997年陶虹主演的《黑眼睛》、2000年蒋雯丽的《女帅男兵》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涵盖篮球、排球、跳水、田径等各个项目,同当年的女排精神一起激发起观众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荣誉感。然而在中国电影产业全面商业化后,体育电影却越来越少,为数不多的尝试并未获得观众广泛认可和关注。譬如2015年的《破风》就是一部比较难得的自行车题材电影,2011年的《极速天使》更是罕见的女性赛车题材。创作者的尝试值得肯定,但剧情俗套、人物单薄让新千年后的中国体育电影往往过于虚构夸张,陷入商业化套路。
体育电影发展至今,已积累成熟的叙事和人物模式,最常用的“低谷薄发”手法同体育本身的励志精神一样具有很强感染力。人们常说“文体不分家”,中国在奥运等赛事上的成绩有目共睹,也不乏感人的幕后故事,只要电影人用心挖掘,不愁没有闪亮的故事和人物,获得观众认同也将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