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理论指导下的古村落旅游容量研究
——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小河村为例
2018-03-12
(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中极具特色的古村落,也因此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历史文化资源,而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且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如传统建筑形式被改变、旅游商业化侵蚀了传统文化、旅游业接替农业成为主要产业、本土语言被取代、古村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城市景区化倾向等,古村落旅游资源正面临各种传承困境。
当前我国旅游容量的实证研究一般多以自然风景区、旅游城市等综合类景区为主,对文物古迹类景区的研究较少,对古村落旅游容量的研究更少,且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本文以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旅游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古镇、古村、乡村、村”等作为关键词综合进行检索(时间截止至2015年12月),根据相关性原则本次共筛选出文献13篇,其中包括3篇大论文[1-3]、10篇小论文,仅1篇北大核心论文[4]、1篇CSCD论文[5]。
我国当前对古村落旅游容量特征缺乏系统的总结,对古村落旅游容量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解释,对古村落旅游容量指标的研究更是缺乏针对性和完整性,而实证研究虽然相对较多,但使用的指标、计算的模型、提出的调控策略等大都与其他类型旅游区无差异[6-12]。
LAC理论是目前研究旅游容量比较先进的理论,该理论有九大步骤,一般通过建立与所研究对象紧密相连的、可测量的指标来弥补单纯以游客数量作为旅游容量描述的不科学性[13-16]。因此,本文的意图是基于LAC理论构建古村落旅游容量模型,为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LAC理论指导下的古村落旅游容量模型构建
本文将古村落旅游容量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以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传承为约束,古村落旅游地的生态、资源、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在不发生对当代人的现实利益和后代人的未来需求产生不可接受的改变状况下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阈值[17]。
2.1 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古村落旅游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古村落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村庄选址格局、空间布局与街巷肌理、传统建筑特色、历史环境要素、传统文化特色五部分。其特征可总结为以下方面:①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村落选址中的风水文化,村庄布局中的宗族礼制文化,传统建筑中体现的地域文化、祭祀文化、防御文化、装饰文化和扎根于居民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等。②复杂多样的表现方式。古村落中可观的有村落山水格局、建筑布局、建筑装饰、街巷空间、民俗活动等;可触的砖瓦、石磨石碾、古树、古碑、古桥等;不可观、不可触的有古村生活氛围和沉淀在古村落中的价值观等。③脆弱、不可再生的资源属性。古村落是乡土文化的活文物,古村落既要传承又要发展,旅游资源本身带有一定的衰落性,且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18]。④原住居民的生活聚集地。居住性是村庄的本质属性,原住居民及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古村落的生命力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一定的原住居民比例与生活空间,即对旅游开发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古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部分古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未对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详细梳理和科学规划,使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新建建筑或设施等破坏古村风貌。②传统文化等遭到冲击。传统农业经济面临传承问题,传统的邻里关系发生改变,淳朴的民风发生了变质。③原始居民比重明显降低。旅游业虽然会吸引部分村民人口回流,但不参与旅游活动或单纯以建筑租赁的方式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在经济条件变好的情况下仍会持续外迁,而外来人口却在逐渐增加,原始居民占比将明显下降。④游客超载问题更加严重。游客的活动除了对生态环境、传统建筑、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外,也会破坏古村落的文化氛围,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与一般景区相比,古村落对游客活动的敏感性更高,旅游发展过程中游客的超载问题更严重。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四个层次,其中准则层分为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环境容量、经济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四个方面。通过对大量的旅游容量指标体系和古村落旅游资源指标体系的分析研究,结合古村落旅游特征进行因子分析,得出84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筛选出57个指标,并结合实地调研与专家咨询,对初选指标进行优化修改,最终筛选出43个指标,分属于14个不同的领域(图1)。
图1 古村落旅游容量指标体系
2.3 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
指标权重:通过德尔菲法,最终确定古村落旅游容量指表体系各项权重,见表1。
表1 古村落旅游容量指标权重
(续表1)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领域层综合权重指标层分层权重综合权重古村落旅游容量经济环境容量C0.257经济规模容量C10.059每年用于古村保护维修资金占全年村镇建设资金比重C110.3010.018旅游收入占村集体收入的比重C120.2600.015旅游投入产出比C130.2610.015第一产业收入占村集体收入的比重C140.1780.011基础设施环境容量C20.066电力电信C210.1870.012给水C220.1930.013能源C230.1730.012污水处理C240.2310.015垃圾处理C250.2160.014道路交通承载力C30.070外部交通运输能力C310.4300.030内部交通运输能力C320.2610.018停车场规模C330.3090.022服务设施环境容量C40.062住宿C410.2260.014餐饮C420.2280.014购物C430.2130.013娱乐C440.1890.012厕所、座椅等C450.1440.009社会环境容量D0.213游客心理容量D10.081拥挤感知D110.3440.030景区服务水平D120.3460.026游客整体满意度D130.3100.025当地居民心理容量D20.067居民对游客数量的拥挤感知D210.2940.020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知水平D220.3240.022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可度D230.3820.025当地文化环境容量D30.065核心保护区中原住居民比例D310.2630.017古村落邻里关系D320.2410.016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习俗的冲击D330.4960.032
指标评价标准:本文中指标体系权重的使用采用对各指标进行打分来实现,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见表2、表3。评价标准可将定性的指标评价进行量化,分值的大小主要反映承载状况的好坏。
表2 古村落旅游容量指标评价标准
(续表2)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高(9—10分)较高(7—8分)中(5—6分)较低(3—4分)低(0—2分)停车场规模C33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住宿、餐饮、商业、娱乐、座椅等服务设施C4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拥挤感知D11非常不拥挤不拥挤普通拥挤非常拥挤景区服务水平D12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游客整体满意度D13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居民对游客数量的拥挤感知D21非常不拥挤不拥挤普通拥挤非常拥挤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知水平D22高较高一般较低低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可度D23十分支持支持中立不支持十分不支持核心保护区中原住居民比例D31>80%71%—80%61%—70%51%—60%<50%古村落邻里关系D32邻里关系变得十分友好邻里关系变得友好邻里关系没有改变邻里关系变得冷淡邻里关系变得十分冷淡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习俗的冲击率D33低较低无影响较高高
表3 综合容量评价标准
3 小河村旅游容量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小河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小河村旅游发展虽然尚未出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但游客人数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极度不均,旅游高峰期无有序引导、低谷期不注重日常的维护,十分不利于小河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处于旅游探索阶段的小河村的旅游容量更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科学合理的调控,才能更有效地将珍贵的历史遗产保留下来。
3.1 旅游资源分析
小河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历史资源丰富,有文保单位2处、不可移动文物6处、传统院落178处,传统建筑面积3.463hm2、占地面积18.5hm2,交通便利,拥有较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在村庄选址格局方面,小河村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观念,同时形成了“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绝佳人居环境。在空间布局及街巷肌理方面,村中建筑大都依山而建,建筑层次丰富,民居建筑沿河布局,向两侧山坡蔓延。在传统建筑特色方面(按建筑类型划分),庙宇建筑有关帝庙、观音庵等,宗祠建筑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等,商业建筑有当铺、商铺、醋坊等,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等。按建筑形式划分,主要为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拱券式窑洞。在历史要素方面,古树、水井众多,目前多以旅游要素使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资源与特色食品十分丰富。
3.2 旅游发展分析
小河村旅游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图2):①旅游起步阶段(2001—2003年)。石家大院于2001年5月1日对外开放,内有石评梅展馆;关帝庙、观音庵于2001年10月29日对外开放;2004年注册石评梅景区为公司,属于集体所有制,下属有旅游开发中心。②缓慢发展阶段(2004—2011年)。该期间小河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受山西省和阳泉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当时全省和全市的经济重心为发展第一、二产业,主导产业是以煤炭为主的粗放式产业,之后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景气,煤价下跌,倒逼政府开始发展旅游。③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4年)。该期间旅游快速发展,村集体支出较缓慢阶段明显增多,迁出人口于2011年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是政策层面。山西省政府提出“美丽山西”的理念,提倡发展休闲旅游业并将其提到主体地位,为村落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村庄层面。小河村原先经济主要依托深井卖水,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销售渠道的匮乏,导致村庄主导产业向旅游业转型。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村落配套服务及基础设施的提升,在原有景点(关帝庙、观音庵、石评梅祖居)的基础上,增加了民兵展馆、深井展馆、小陶然滑冰等优质景点。当前小河村经营较稳定的主要旅游景点有石评梅景区、小陶然、关帝庙、观音庵;次要旅游景点有石家老宅、智水仁山院、广货院、李家大院、当铺院、备战地道、小河村国防教育展馆、“中华第一斜深井”展馆等。
图2 小河村旅游发展时间轴
3.3 主要计算公式与分析方法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公式:
C=MK/m
(1)
式中,M为小河村的旅游生态环境总面积,取值为31.15×104m2;m为人均森林绿地面积,取值为40m2/人;K为小河村的森林覆盖率,取值为75.7%。通过计算可得出小河村的日大气环境容量为5895人。小河村2016年常住人口约为1000人,日游客人数最高为2205人,即日最高总人数为3205人,远低于小河村的日大气环境容量。
旅游土地利用强度计算公式:
旅游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用地面积/居民用地面积
(2)
小河村拥有旅游用地面积为4.06hm2,居民用地面积为21.66hm2,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小河村旅游土地利用强度为18.7%,处于良好状态。
空间容量计算:采用面积估算法测算景点空间容量的计算公式:
Ci=Xi×Zi/Yi
(3)
式中,Xi为旅游景点游览空间面积(m2);Zi为日周转率;Yi为在不影响游览质量的情况下,平均每位游客占用的面积(m2/人)。
日周转率Zi计算公式:
Zi=(T+ti0-To)/tio
(4)
式中,T为风景区日开放时间;T0为整个景点的平均游览时间;ti0为第个景点的平均游览时间。景区开放时间为8:00—17:00,即T为9个小时,通过计算可得到表4。
表4 各景点日空间容量
景区总容量采用求小算法,小河村适宜日空间容量为2600人;对节假日与重要活动日的日空间容量指数进行计算得到表5。从表5可见,仅8月3日当天出现适载状况,其他时间均处于弱载状态。对节假日及重要活动日外的其他时间日平均游客数进行单独计算,结果仅为57人,空间容量指数为0.02,明显处于弱载状态。即2016年5—12月小河村景区整体空间容量处于弱载状态。
经济环境容量:目前,小河村村集体收入主要分为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经营收入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林业收入、物资销售收入、租赁收入、服务收入、劳务收入及其他;村集体支出主要为经营支出、管理支出及其他支出。经营支出主要包括农林支出、景区支出、储灰场支出等。从图3可见,景区支出占村集体支出的比重呈较大波动,2008—2011年占比较小,2011年小河村开始快速发展旅游,景区支出占比明显上升,到2015年由于景区发展状况不乐观,景区支出占比出现明显回落,而景区收入较少,占村集体收入最高仅为1.6%。从图4可见,石评梅景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经济环境容量较低。
表5 2016年5—12月石评梅景区节假日与重要活动日空间容量状态评价
表6 空间容量指数评价标准
图3 2008—2015年村集体及石评梅景区收支情况
图4 2016年5—12月石评梅景区游客购买门票情况
游客及居民心理容量:采用调研问卷的方式对小河村游客和居民的感知进行调研,46%的游客和居民认为不拥挤,25%的游客和居民认为非常不拥挤,26%的游客和居民认为当前游客数适中,只有3%的当地居民表示在游客高峰时比较拥挤,见图5。本文采用视觉评估法对游客及居民认为的合理游客数进行调研分析。选取关帝庙戏台前广场为背景,以求达到实景模拟视觉评估的效果。在不改变照片背景的情况下用Photoshop软件在照片内进行人数添加,共制得五张照片,游客人数分别为5人、10人、15人、20人、25人,见图7。关帝庙戏台前广场长约20m、宽约10m,面积200m2,不同人数对应的游客平均占用面积分别为40m2、20m2、13m2、10m2、8m2。由图6可见,游客认为合理的游客数量为10人,而居民认为合理的游客数量为25人,差距较大,游客的拥挤感知更强烈。根据旅游容量求小原理,适宜游客数量为10人,对应适宜人均占用面积为20m2,由空间容量计算公式得出小河村适宜日空间容量为2600人。
图5 对小河村当前游客数的感知
图6 对小河村合理游客数的感知
3.4 旅游容量综合分析
小河村旅游容量综合评分7.425,整体处于一般弱载状态,具体指标评分见表7。旅游环境系统是由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旅游容量的各个指标能从不同层面反映旅游环境系统运行的具体情况。
表7 小河村旅游容量综合指标评分
通过对小河村的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环境容量、经济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进行具体分析,可见小河村旅游环境系统的生态环境处于适载状态,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均处于一般弱载状态,整体容量状况良好。具体表现为:旅游土地利用程度较好、噪声等级适中、古村落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空间容量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村集体村庄资源保护重视程度较高、村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游客和居民心理容量较高、传统文化传承状况较好。但仍存在部分限制因素,如大气环境和地表水环境较差;第一产业占比较小,农业经济传承度较低;旅游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度不均,旅游发展不稳定;部分指示牌过于现代化,对整体风貌形成一定的影响;旅游经济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缺乏发展动力;旅游服务设施状况不佳,餐馆及商店环境较差、古村特色缺乏;受旅游业的发展,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
图7 游客数量模拟图
4 小河村旅游容量具体调控策略研究
4.1 生态环境容量调控
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大气环境和地表水环境恶劣两个方面。大气环境方面,NO2浓度轻度超标,PM10浓度与PM2.5浓度严重超标,因此必须对旅游区车辆进行调控,减少汽车尾气对村落空气的污染;在地表水环境方面,小河村的地表水水质为劣V,属于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阴离子洗涤剂、总磷,主要原因在于桃河整体流域水质较差,2016年底全国推行河长制后,桃河流域白羊墅段归小河村负责,今后规划为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中规定湿地水质应符合GB3838-2002的要求,即应符合Ⅳ类标准,水质改善难度较高,因此小河村应当与县、市政府部门一起制定污水治理策略,严格控制上游工厂的污水排放,并加强对村民进行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教育。
4.2 资源环境容量调控
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传承度较低、旅游资源时间和空间上分配极度不均两个方面。针对农业经济传承度较低的问题,建议发展生态农业。小河村拥有耕地433.62km2、经济林地362km2,且位于城郊,交通优势明显。村集体应结合区位优势,在解决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引导村民种植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经济作物。针对旅游资源时间和空间上分配极度不均的问题,应对小河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组织游览路线,增强景区的有机整体性。一方面,增强景区各景点的文化特色及旅游活动特色,在各景点布置具有代表意义的主题活动;另一方面,合理组织游览路线,注重线路的特色、标示性和通达性。
4.3 经济环境容量调控
经济环境容量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经济入不敷出、旅游服务设施状况不佳两个方面。针对旅游经济入不敷出的问题,分析发现小河村目前的景区收入占村集体收入仅为1.6%左右,建议拓展旅游发展模式,如发展高质量的民宿等,带动周末休闲旅游活动,将旅游活动日常化。针对旅游服务设施状况不佳问题,当前小河村的服务设施虽然能满足游客需求,但环境较差,缺乏特色,垃圾桶、座椅等缺乏日常维护,影响了游客使用;景区服务人员较少,管理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游客体验。因此,要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关心游客的情感诉求,发展智慧旅游,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树立口碑效应。
4.4 社会环境容量调控
社会环境容量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尽管小河村村民对小河村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水平较高,但游客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利益的推动下,恶性竞争影响了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淳朴的民风发生了变质。因此,应制定有效的旅游管理制度与规范,在调动村民旅游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保证传统民俗风情的传承。
5 总结与展望
LAC理论在美国、加拿大等已有应用,但国内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当前未应用于古村落旅游容量研究中。本文将LAC理论应用于古村落旅游容量研究中,从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指标评价标准、指标计算模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评价指标中融合了古村落旅游资源特色与旅游发展特色,同时系统地制定了古村落旅游容量评价标准、优化计算模型,使旅游容量指标更切实可行,可为今后古村落旅游容量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实证仅以小河村为例,尚未能作为古村落旅游容量的通用方法与调控对策,如何对古村落旅游容量问题逐一讨论得出一般型的结论,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1]郭洁.龙岩市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陈吉.杭州梅家坞更新过程中的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卢松.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及客流特性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为例[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夏圣雪,严欢,张雅玮,等.长江三角洲古镇旅游环境容量分析——以浙江乌镇西栅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80-4483.
[5]卢松,陆林,徐茗,等.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4)∶581-590.
[6]杨锐.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国园林,2003,(3)∶19-21.
[7]孙元敏,张悦,黄海萍.南澳岛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生态科学,2015,34(1)∶158-161.
[8]孙睦优,王叶峰.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秦皇岛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0-72,124.
[9]米阳.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景区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朱葛.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鲅鱼圈海滨温泉度假区为例[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尹新哲,李菁华,雷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以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2)∶154-159.
[12]姚莉.LAC理论指导下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心理承载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Frissell Sidney S Jr.Recreational Use of Campsites in the Quetico-Superior Canoe County St.Paul,MN[D].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63∶66.
[14]Frissell Sidney S Jr,Stankey George H.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Quality:Research for Social and Ecological Harmony[J].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1972,( )∶170-183.
[15]Stankey George H.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A New 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Bob Marshall Wildness Complex [J].Western Wildlands Fall,1984,3(10)∶453-473.
[16]Stankey George H,Cole David N,Lucas Robert C,etal.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System for Wilderness Planning[R].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5∶37.
[17]陈传金.古村落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邵秀英,李静.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评价及案例研究——以碛口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2007,2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