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千年古镇 建设美丽乡村
——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乡贤杜春平
2018-03-12
当下,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正在各地蓬勃开展,这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从本质上说。建设绿色宜居的村镇,需要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入到乡村,并让村民们内化成自身的行动,绿色宜居村镇才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其中,新乡贤在中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杜春平是“移民”安徽黄山西溪南村的一名新乡贤,几年中,他引入资金,搭建民宿平台,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不遗余力提升古村生态环境质量,把粉黛青瓦的徽派古村落,建设成诚信、生态、和谐的田园式理想家园,让白墙灰砖的传统建筑融入了现代生活。
行走在黄山脚下的西溪南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然而,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这样的美景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古村落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脉络。
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
除了国家政策的引导,也有许多个人身体力行,保护着古村落的生态和谐。杜春平便是其中之一。
杜春平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几年前内退。他说,在城市生活久了,对蓝天白云下自由随性的田园生活非常向往。
千年古村来了新乡贤
2011年的夏天,杜春平第一次来到黄山脚下风景迤逦的千年古村落西溪南村,粉墙黛瓦的古典徽派民居镶嵌在茂林翠竹间,缥缈云雾映衬下宛如人间仙境。小山村群山拱秀流泉飞瀑百鸟争鸣,空气至纯生态绝佳。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溪南村竟隐藏在苍郁成片绿树成荫的枫杨林内,宛若一片原始自然的绿色海洋。虽同属黄山市,但西溪南村远没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的热闹喧嚣,也没有呈坎的人声鼎沸,它静静地伫立在原地,不言不语却楚楚动人。
徜徉在纯朴民风和流淌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量徽派明清古建筑里,感受曾经住过这里的明代江南才子祝枝山、唐伯虎留下千古传颂的佳句时,杜春平认定此地就是自己的梦中家园。
杜春平
于是,当越来越多的国内精英阶层纷纷忙着移民国外之时,杜春平毅然“逆流而上”决定定居这个皖南小山村。起初,杜春平租房居住,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致力于甲骨文研究、程朱理学探索以及黄山古明清徽派建筑保护。
2012年夏季,杜春平发现西溪南村许多古民居面临拆毁,便买下一处古民居,里里外外精心改造成自己新家,并取名为诗意盎然的“悠然居”。酷爱花草的他见缝插针撒种播绿,很快小院里花草长势蓬勃,蔷薇、木槿花、菊花、金银花、栀子花等植物次第在院墙内外迎风怒放。悠然居门前有一条清澈小溪缓缓流过,溪水拍打在岩石上,蛙鸣鼓噪水禽翩翩,恰似一曲潺潺的田园赞歌。跨过石头搭的小桥,就是河床开阔碧水见底的丰乐河,走在木桥上就像走入了一副油画中。每天清晨,伴着鸟鸣和溪水声醒来;夜幕四合,在虫鸣声和星光中入眠。杜春平还在自己的小农场里养了两头牛、四只羊、一群鸡和几只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遇干完农活归家的村民,老杜总不忘上前和乡亲们寒暄几句再谦恭地淘点种养经。
晚上睡觉前,杜春平开始在朋友圈中记录下务农点滴:“告别活力四射的深圳,回到安静祥和的乡下”;“锄完玉米地的草,又开始搭葡萄架,劳动不仅创造了健康食品,而且还能出汗排毒,省掉了健身房的开支”;“抽空在河边拾点垃圾,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而且还能顺带健了身……”
不到半年,杜春平俨然成了这个千年古村的新村民。
绿色民宿带来了示范效应
令杜春平没想到的是,因为改造出典雅别致的悠然居,他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名人”。村领导慕名来找杜先生咨询一件大事:因为拆迁问题,西溪南村有许多烂尾楼,如何处置很棘手。杜先生是徽州迷,不愿看到自己定居的桃花源出现一道道残垣断壁,索性冒险买下了8套烂尾房开始重新打造。
经历700多个日夜,杜春平和朋友们投资3000万的改造之旅终于结束,并给自己乡村民宿取名“清溪涵月”。
杜春平说,动物和人类的友好是零距离的!在这里,他们不仅领养了流浪的小松鼠,为了解决大雪覆盖大地之时鸟儿无食果腹之虞,还花2000多元请当地工匠打了10多个类似小鸟笼一样尖顶精致的投食木笼子,笼内洒满谷物,笼子壁上钻几个小洞供鸟儿头能钻入进食。一旦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杜春平就会把投食木笼子挂在自家农场四周的树上,让鸟儿来取食。
杜春平对动物的友善打动了周围乡亲,以前村民为驱逐鸟类啄食庄稼瓜果,常用剧毒农药浸泡谷物后洒进田野毒害野鸟,现在这样的行径几乎绝迹,西溪南村的各色鸟儿明显多了起来。
“本来只是想寻处桃花源安享晚年,却一不小心投资了民宿。”杜春平说。
为了让自己和客人吃上放心的纯天然蔬菜,杜春平流转了90多亩土地,引导村民种植有机蔬菜,10多名古村留守妇女从此在家门口拿上了工资。
农场不喷药不施化肥和除草剂,采用电击式诱虫灯杀虫,肥料是由厨余发酵堆制成的农家肥,作物间混合种植白三叶等植物。到了次年,小农场绽放出勃勃生机。蔬菜茎肥杆壮、枝叶繁茂;菜地里蚯蚓、青蛙多了;白头翁、灰喜鹊也飞来了,它们专吃害虫。就这么不知不觉间,小环境内的生态平衡了。
千年古村的一草一木,杜春平早已赋予它更深厚内涵:它们不仅仅是传达文化概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更是一座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杜春平发起成立爱心基金会,每年投入数万资金并邀请圈子里爱心人士扩容,关爱帮扶固村里生活困难的村民。他利用民宿土产展销平台和自己广泛的人脉关系,无偿帮村民做推广、找销路。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生活在油画般的环境里,杜春平像上足了发条一样,浑身充满力量,精心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回归田园的生活并不全是舒心美好,在融入古村的过程中杜春平每天也会看到不和谐。管还是不管?在短暂的纠结后,杜春平下了决心:既然自己是古村一员,就当尽责尽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千年古村焕发愈加迷人魅力。他说,回馈社会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勿以善小而不为,才能把自己的第二故乡建设得更美住得更舒畅,村民和生态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
做给村民看 带着村民干
杜春平的第一个目标锁定护渔。
他记得刚到西溪南村时,自家门前小石桥下和丰乐河里,河床底部密集生满一层逆流嬉戏活力无限的小鱼,叫皖南石斑鱼,或攒堆集群啄食,或调皮地翻下白肚皮排成长队激流冲浪。溪鱼叠人影,野趣兀自生,是皖南一抹奇特风景。
古村的石斑鱼个头大的每条足有100多克,小的也达到30克上下,在菜市1斤能卖近百元。于是在利益驱使下,一年四季里疯狂电鱼成为许多村民赚钱的方法。尤是夏天一到晚上大小河流滩涂上不少村民穿着胶靴亮起灯,大肆电击野生河鱼。这种毁灭生态竭泽而渔的做法,让杜春平寝食难安。
他多次找当地农委和公安部门,反映电鱼对生态环境的极端破坏,并沟通改进遏制的方法。不仅如此,杜春平以每组电池高于原价200元的代价,花了数千元回收电池后销毁,并在自家民俗和农场安排这些渔民就业。
在杜春平的努力下,当地农委终于将捕鱼纳入高压打击范畴。自此,古村再没发现一个非法电鱼者。“小桥流水人家,鱼虾惊跃竹排”的绝佳生态美景再度回归。
“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大家都要努力多付出一些,一定会唤醒乡愁让古村焕发新姿,让所有人都受益。” 杜春平说。
这件事情让杜春平意识到,生态环保意识理念的宣传极其重要。于是,杜春平将自己的民俗又打造成宣传生态环保理念的平台。
他向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朋友搜集其他国家保护生态的案例,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下来,装裱上墙或者制作成简易读本。这些小故事吸引了无数到此的游客,其中一张钓鱼票的故事更是引人深思。
杜春平说,不久前,美国加州一位朋友给他邮寄来一张豆干大小满纸英文的钓鱼票,鱼票的背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2017年夏天,几个华侨租用一艘游艇去加州公海海钓。上船前,每人购买了一张价值约百元人民币的钓鱼票,可在海面上尽情垂钓一天,但捕渔所获最多只允许带回10条,且每条规格必须超过1英尺。游艇上的钓客钓到鱼时,立即会有海洋生态保护执法者上前用高精度尺子丈量每条鱼的长度,所有人钓到1英尺以下的小鱼必须立即放生。
这种独特严谨的海洋生态管理保护方式令人感慨万千。
杜春平收到的这张钓票,是一个深刻的提醒:钓友和渔民在索取大自然的馈赠时,请高抬贵手放生小鱼。
有了禁渔的经历,杜春平对西溪南村的了解又近了一步,还主动参与村里乡规民约的制定,村民也前来向他讨教营生技巧,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新乡贤”。不仅如此,杜春平还当起了生态文明劝导员。“大嫂,溪水清澈洗菜也方便,我们如果把菜跟菜叶扔到垃圾箱里,水就会越来越干净。”“老乡,西溪南是一个古村落,我们要保护式开发,平常要多骑自行车,尽量不要开车。”“孩子们,红薯叶子上生了虫是好事,它们吃叶子是正常自然现象,不影响土壤里红薯品质。地球村需要万物共生才能维持多样平衡性,叶子生虫证明没有喷洒农药,既不污染土壤,也不会随雨水冲刷流进溪流中荼毒鱼儿的家园……”这些婉转易懂的话,都是杜春平在西溪南古村里从早到晚不厌其烦重复的语句。他也常提醒村民少用塑料袋不扔垃圾,竭力爱护村庄环境保护好祖屋。
杜春平用小黑板和大家分享一些农事经验
慢慢地,村民们不但理解了他的行为,每当节假日游客增多,还纷纷加入杜乡绅的生态维护联盟。
在杜春平的引导下,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才“移民”到西溪南,在当地安家落户,加入到古村落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中,对徽州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让老宅焕发出新的生机。西溪南这座千年古镇,在探索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道路上,充满了新的生气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