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2018-03-12王涛
王 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08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毽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有效的检索、分析和利用。
1.2.2 实地考察法 对开展毽球较好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北京高校及地方院校。
1.2.3 比较分析法 通过课堂实践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高校中毽球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异同,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4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毽球运动国家级教练员和开展毽球课程的资深教师进行访谈,为研究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意义
在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阶段的人类都是通过不同生活形式生存发展衍生而来,从而通过不同生活及生存形式产生各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并且在特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各具风格。每个民族所坚持的文化特点及意识形态是根据他们的习性、生活规律、生存繁衍的必然条件所决定的,这就体现出拥有共同文化风格的人群中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在这个生活空间和环境维度不变的情况下,所有生命随时随地都会受这种共同文化和精神状态的影响,从而与生存共同体产生共鸣和共振,并遵守与民族相同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在中华民族5 000年文化传统中,各民族文化都在茁壮成长,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各个民族聚集地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在这周而复始的人们生活繁衍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在记录最多最全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书中,就对977种有地方特色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参与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摘录。在中国走向世界并迎接经济全球化、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广泛融合各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完美展现在世界文明中,整理和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就体现得更加重要和关键。在此环境背景中应将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应以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为发展基础,发展中兼具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符号,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支柱,更是引导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推动整个中华文明持续前进的最大源动力。
2.2 高校教育对中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当今我国教育不仅要承担起自我塑造的使命,更要形成与我国国情和人文环境相似的、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和体育教学,丰富体育教学是根据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通过民族文化的交融和认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认知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师生重新建立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一致的学校体育文化的独特风格。如今在提倡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勇敢完成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时代机遇中,要积极寻求学校体育教育的自我发展的需求,面向时代前沿,立足民族文化厚土,响应师生需求,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统编大纲的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教育的构成不仅应具备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文化风采,更应在群体需求的角度之上,结合人文教育理念的思潮,增加体育功能完善运动的锻炼价值。
我们应在现代学校教育教育理念和根本需求为指引方向,对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学校体育教育结合,将体育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寻找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新型发展模式,结合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创新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环境就是高等教育学校,高校在教学活动有着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2.3 毽球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毽球运动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项充满浓郁民族风采的体育活动,最早由踢毽子演变而来。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踢毽子的记载,它发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在20 世纪初 30 年代,最早由广州火车站的三轮车夫发明为以踢毽子为形式隔网的游戏。通过广大毽球爱好者的整理和挖机,逐步完善基本规则,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把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体育项目向着国人喜爱的运动文化活动完善和改进,建立并整合了依据羽毛球场地的空间,参考排球比赛规则和足球的脚法为集合的隔网竞赛运动项目为毽球运动的标准。
毽球运动中将单人技巧性的活动演变为多人集体比赛形式,在毽球运动中人们需要连续不断地活动踝腕关节、下肢关节,持续扭动腰关节、收臀挺髋,不断地舞动双手达到身体动作重心的平衡,在击球上步和移动接球的技术中,通过下肢带动全身的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和外部关节衔接部位都得到一定强度的练习,在踢球练习中增强身体关节,预防肌肉松弛,减少身体脂肪含量,而且在运动中对心肺功能起到预防衰老,使身体达到增肌强体的意义。毽球运动练习中不仅有快速、高负荷、对抗强的运动特点及规律,而且在高级别的竞技比赛中更加激烈,每个队伍为赢得每个分值,越来越多地需要经过多个回合争夺与攻防转换,并且进攻和防守转换之快,已经让观赏者目不暇接,同时使得比赛对运动员动作反应的敏锐度、移动的位移速度及基本技能的扎实程度的要求更加熟练。
进行毽球锻炼是全身训练模式,在整性训练时要求受训人骨骼关节保持连续收紧和舒张的动作,经过反复数次连续身体运动使运动部位肌腱群和韧带组织在有氧运动条件和补充物质能量中持续完成高频率负荷运动,而且毽球训练和比赛中的接球、传球、扣球等肌肉动作剧烈刺激会完善和提升骨骼和肌肉生长,并为造骨环节和肌肉增长提供较好的因素,还能大幅度提升青少年和儿童身体状态的正常发育。而且,毽球练习中在增加学生机能发展和发育的过程环节中不仅能强化青少年的心理成熟状态,更能增强拼搏的竞争力和自信能力。
毽球运动是以3人组成1队隔网进行的比赛竞争,这种特有的比赛组织形式在所有的体育比赛中独树一帜。在毽球运动中3人成队的模式极为常见,男子团体赛、女子团体赛均为3人组成的比赛形式,而且在教学和训练中也多以3人为组合模式。在比赛中3人模式多为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这2种三角形的组合模式正如我国古代兵法中排兵布阵一般,倒三角形多为正面迎敌,严阵以待等待对手或敌人进攻的防守阵型,而正三角形在比赛中多出现于进攻状态中,如尖刀利刃般杀入敌军与对手进行殊死对决。训练及教学中的3人组队多数为本队伍中配合进攻和防守练习,1人为调动和指挥,另外2人进行防守或是进攻,随着对2人的技术能力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练习和教学目标依据3人整体变化而改善。毽球运动的“三”特性,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道家学说中将“三”比作天地人的集合体,并提出逢三则大变,在人事中万物遵循的输赢吉凶聚焦之处。在易经的八卦中也体现每个经卦都有三爻,以三为倍数,产生六爻卦之数,如《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明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并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悟道,达到与“天、地、人”相通境地,要“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强调“意、气、体”一致。
毽球项目中将数字“三”在运动练习和教学中表达出来,不但体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约定俗成的自觉力量,更体现民族民间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融合的展现,更为重要传承纽带是毽球比赛中每次的防守和进攻都是3人合理配合完成的,毽球运动中所有队员各守其位、各具特点,每个队员连续使用个人位置特点的技术动作完成得分方式,而且在不同条件和位置中各个队员不断地变化攻防的角色。《孙子兵法》有云“天地人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在人们普遍的思维方式都是能认知到事物的正反两面,善与恶、攻和防、优与差局部单向方面,可是“天地人和”与“生生之道”是不受这简单而寻常的表达美与丑、善与恶。正如先秦时期出现的“人之生也,天之为精,地之为形,合之以为人”,并提出“四肢强梁,思虑恂达,耳聪目明”的人才是身心完整的人。
在毽球运动队伍3人比赛中必有人主动组织与指挥,调控比赛中参赛另2人进行战术的完赛,其表达出最明显状态就是根据比赛中不同状态迅速调整接球、传球、扣球的行动一致,人与人的完美统一。这就是“天地人和”,如庄子所说 :“天地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世人与万物相互的配合,毽球运动员之间位置变化,防守与进攻顺畅转换,似天与地的融合一致,均是由人们在调整并制衡的。依据天地人和的意境表达中如何自然和谐表达出来,必定在共同完成运动项目中的3人中选定或产生一位核心者,此人能调整和转换并制衡毽球运动中任何2人情绪、思想、行动和目标,并在完成所有组合后达到目标一致的结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毽球运动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源特点的同时,展现出的运动规律在文化自觉的特点下因责任而进行分工,使得各个队员会共同依据技战术要求配合动作。每次组织完成的进攻与防守都是依据共同的计划和模式要求所设定,经过每位队员进行核心与配合的转化组合,再依照计划完成每个得分及赛场的任务。
3.1.2 毽球运动在依据赛场中每个位置特点所建立的自查达标检验手段,是指在指定攻守位置中依据既定的评价要求完成后才能按顺序开始一个位置要求内容,各个位置在比赛持续保持按计划任务行为直到比赛结束或任务完成。正如《中庸》中所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致中和”,其主要表达出所有事情的发展和变化都应以中正之正确方式进行,使每个事情和事物都能达到美好目标。
3.1.3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在引导和影响着我国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文化也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在体育文化的自身发展系统中始终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谐、谦卑、礼让的农耕文明所创造的特点依然突出地体现在各个文化传承中。在当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思想的底蕴中对竞争、对抗、竞赛等有身体接触和对抗的体育项目,始终都受传统文化中伦理的影响和制约,遵循“致中和”的特点,以和为贵成为竞赛风格。
3.2 建 议
3.2.1 年轻而古老的毽球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上,在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更应提高本项目特有的传统文化魅力。
3.2.2 为年轻人的校园学习文化建立完整的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传统文化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所表达的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平和的特点。
3.2.3 加强对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的培养,使教师成为高层次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引路者。
3.2.4 挖掘丰富的高等院校传统体育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整理更多适合校园教学要求的理论教材,使源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元素得以分类与整合,推动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