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晚,我们在谈什么
2018-03-12文|梭梭
文|梭 梭
把央视春晚当作一个电视节目来看并不太准确,或者叫做“新年俗”更为贴切。
春节前后,除了春运外,最受关注的话题大概就是央视春晚了。春节前,谁会主持,谁会参加演出,谁上去了又被刷下来,谁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关,往年的“钉子户”今年到底来不来……都能够成为新闻,看新闻的人也都会津津乐道。
为什么一个电视节目能够如此备受关注?其实,把央视春晚当作一个电视节目来看并不太准确,或者叫做“新年俗”更为贴切,就像那些“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枣山”的民间老礼儿一样,央视春晚已经成为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似乎没有这个节目,除夕的团圆饭都变了滋味儿。
一个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除夕这种时间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毋庸讳言,每年春运几十亿人次的运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1983年开始在除夕播出的央视春晚如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30多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变化最大的30多年。
1983年电视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电视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电器之一,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家庭装修最相似的地方大概就是在客厅最中心的位置放一台电视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一台专心逗乐让人欢笑的晚会,听着喜兴的祝福语,无疑是除夕时间最好的节日伴侣。
几十年间,电视越来越薄,越来越大,作为家电核心成员的重要性似乎一直没有改变。现在人们常常会说许多家庭电视的打开率大幅下降,但大概也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一个新家可以不买电视。这就像是央视春晚在国人心中的位置。
央视春晚就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春晚像是温馨的联欢会,人们围坐在桌前,相熟的朋友互相开着玩笑说着笑话,推推搡搡地让谁上台去表演个节目。20世纪90年代的春晚,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可以说是自带流量,凡是上得了春晚的演员也就意味着必定会一夜成名,于是圈里人人都挤破脑袋想进入这个“名利场”。记得那时候,还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段子手,人们热议的金句大都来自央视春晚,年初的一个小品能让人们笑上整整一年。主持人、演员的发型、服装都能成为全国人民的时尚风向标,一首歌流不流行要看它能不能登上春晚。
到了新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地球越来越扁平,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再加上娱乐手段的丰富,网络渠道的便捷,以一台晚会来总结一年的形式已经显得力有不逮。伴随着人们表达的渠道越来越便捷,于是对春晚的吐槽也越来越多。以前一年一度的“想死你们了”是亲切,如今却被称为“钉子户”,以前听来煽情的主持词如今却会因为年年岁岁“话”相似而变成了“套路”……当观众越来越挑剔的时候,主办方也使出浑身力气想要做得更好,才会像前几年那样请来冯小刚这样的大腕导演来执导春晚。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大腕如冯小刚,也没能烹调出一锅大家都喜欢的“年夜饭”,毕竟众口难调。
其实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一个人人喜欢的央视春晚,今天的种种挑剔只是因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出来。制作方也不用使出浑身的劲儿来非要打造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央视春晚,只要你用心去传递那一声春天的祝福,人们也就领情了。
大概许多人也注意到了,无论怎么挑剔,如何不爱看,央视春晚还是一道大多数人不会放弃的除夕大餐,哪怕有时候仅仅是以背景的形式存在,到了除夕晚上8点,电视一定要打开,进入那种熟悉的节奏。其实我们今天提到央视春晚,说的可不是一个电视节目,而是一位老友,因为太熟悉所以不拘着,有不满意的就要说出来,因为熟悉所以无法想象没有它的除夕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