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答题的设计原则
2018-03-11刘振
刘振
摘 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占有重要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总是离不开问答,因此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将影响阅读教学。好的问题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经过层层铺垫而被提出来。所设计问题遵循层次清晰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所设计的问题既遵循开放性原则,也要能够涵盖新的知识点、语言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原则;所设计的问题应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体现挑战性的原则。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是书面交流形式之一,是读者对书面信息的理解和吸收的行为。人们阅读的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正如语言学习的理解假设理论认为:对输入的信息理解越深刻,吸收就会越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到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侧重点。
目前教师主要通过Reading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Reading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通常采用三大步骤:课文导入、课文理解、读后复习。在课文导入这个环节,教师通常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并回答问题。在课文理解环节,教师一般引导学生寻读或细读课文,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在读后复习环节,教师大多以回答问题、短文填空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采用阅读理解练习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理解通常分为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是指在阅读一篇短文后,学生根据问题从给定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题型可以分为细节题、概括题和猜测题。主观题就是阅读表达,是指在学生读完短文后回答问题。
无论是教材中的Reading教学,还是阅读理解的训练,教师都会采用问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或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好问题的设计原则
1.好问题需要层层铺垫
好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教师的层层铺垫提出来的,也就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到问题上来,而不能让学生觉得读完这篇文章就一定是回答问题。笔者在牛津译林版教材8A Unit3的reading教学时,一开始就问学生:
T: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这个问题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太简单了,他们在举手的同时就把答案说出来了。
T:But who can walk through in a day?
S:Nobody.
T:Who can visit Shanghai in a day?
S:Nobody.
T:If you want to visit more than ten sights, how can you do it?
学生之间开始讨论起来,一个学生回答:“on the map 。”也有的学生去过世界公园,因此他们回答:“the world park。”
因此教师紧接着问:“Where is the world park?How can we go there? ”这里如果没有学生去过或者想不到“世界公园” 笔者还可以说:“Today many students can do it .Do you know how they can do it?”在这两种可能性的铺垫下,学生的兴趣基本可以被调动到旅游上来,为下一步的Reading的教学和更多的问题做好铺垫。
2.好问题的设计需要遵循系列性和层次性并存的原则
问题的系列性是指每一个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联系的几个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问题的层次性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要有简单的问题,也要有难度大的问题,难度相同的问题一般不重复出现。在学习8 A unit 8 Reading“The Taiwan Earthquake ”時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1)When and where did the earthquake take place?(2)What did the writer do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3)Was the writer saved at last?Why could /couldnt he be saved?(4)If you were in the earthquake,how could you save yourself?这四个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第一个问题学生只要通读全文就可以回答,这是为所有学生创造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和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怀着轻松的心情去学习。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综合课文的第一段内容,难度比第一个要大。第三个问题是对第二个问题的总结,第四个问题难度最大,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3.好问题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认真阅读,都可以回答,但是学生的能力、生活经验等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问题的开放性能促使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也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留出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在7 B Unit 5 Reading 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Is it right for him to save Mrs. Sun?原文是一个小伙子在大火里救了一位老人,并受了轻伤。这个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回答时既可以参考课本知识,也可以从生活经验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好问题的本身和答案能够包含知识点、考点
如果教师采用讲授法,孤立地讲解语法知识和语言点,师生都会感到疲惫,效率较低。在问题或者答案中学习,能让学生使用这一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明白它所处的语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学习8 A Unit7的Reading时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What is used as a training center?How many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What is needed to carry on with their work? 这三个问题都是被动语态,回答也是要用到被动语态。除此之外,问句中还有知识点 operate on,carry on with等,学生两两问答,既能理解课文,又能使用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5.好问题还要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读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在学习Reading“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时笔者就问:
You have read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经过了解,学生在上小学时基本都读过),Can you make it ?(yes) Who can travel the world in 8 days?
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从学生举手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对此比较感兴趣,笔者进一步问:
Who can travel the world in 8 hours?How will you do it?
随后有的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开始讨论。学生之所以对这几个问题参与度高是因为他们对第一个问题非常熟悉,对熟悉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就会思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
6.好问题设计遵循挑战性原则
问题的挑战性是指所要回答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设计的问题无论太难还是太容易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学生即使努力思考也不得其解,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后续学习。过于简单的问题则是浪费课堂时间,学生不会再积极思考。每个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设计的问题更适合班级学生的能力。在学习“Gulliver in Lilliput”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都阅读过译文,所以笔者首先展示配有问题的图片,并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生词也一并展示出来,请学生以第一人称回答问题,相当于复述课文。另外一种挑战性就是對学生认知的一种挑战,也是对学生所接受的文化的一种挑战。比如上文提到的问题Is it right for him to save Mrs. Sun?这就是对学生的文化挑战,书本知识和学生认知出现了矛盾,矛盾的出现能更好激发学生思考。
三、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要花费一些时间和心思,既要熟悉、分析教材,也要深入研究自己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既能够完成阅读的教学目标,也能适合学生的目前认知水平,满足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多给予鼓励,让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获得信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旦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标志着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开始,这样学生才能够一步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孟春国.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27(10).
[4]章霞.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基础英语教育,2010,2(51).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