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生涯规划探讨
2018-03-11蔡娜娜毛庆东
蔡娜娜 毛庆东
摘 要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指导大学生做好学涯、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大学生学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化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测评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6-0106-03
1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技以一种超乎人类想象的速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信息化社会知识总量的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现在最重要的人才标准是应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恰恰学生普遍缺少的正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海量的知识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学会从海量的知识体系中挖掘适合自己兴趣、符合社会需求、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大学教育的核心。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很多本科毕业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因为普通本科文凭在就业时已经没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在小学至高中接受的应试教育模式与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中无法适应,以及大学的通识教育、同类化教育所致。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被动式教育,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往往并不了解所填报的专业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准大一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通过网络及相关的指导机构,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所学课程、专业内包含的相关职业,大致选择了与自己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专业,但是在踏入大学之门后,面对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特别是自由自主的大学氛围,学习上没有人督促和监督,突然不知道如何在学校里举办的各种活动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之间找到平衡,整天忙碌却不知忙碌的是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早在2008年就明确要求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足见我国对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职业生涯规划发源于美国,得到美国政府和全民的重视。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从六岁开始职业指导和训练。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中小学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开始启动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进行指导,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舒波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并不仅仅限于工作角色。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文为了区分,将大学生生涯规划分为大学生学涯规划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規划。
2 大学生生涯规划必须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网络与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在不仅是年轻群体,甚至是老年人,不仅是城市,甚至是乡村,很多人已经离不开微信,离不开网络。网络海量信息及开放自由的特性,精华与糟粕同在。大学生作为一群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人,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颠覆势力、金钱主义、拜金主义的蛊惑下,大学生极其容易被诱惑和利用,丧失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我为中心,追求刺激、个性,成为90后乃至00后大学生的特征,他们视野开阔,有着超强的能力。如果缺失了正确的信仰,他们将是一群最危险的利己主义者,严重的甚至会成为危害国家、社会、人民安全的罪犯,如很多只是为了追求刺激的高智商的黑客。
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应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切合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将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有的高校采用生动的展板方式,组织学生辩论赛,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借助微信平台创建特色栏目,如江南大学的宝哥说,内容诙谐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同时把思政教育层面扩展开来,学生并不是只在思政课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全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肩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重担,把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宿舍、实验室等学校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与心理辅导、学生管理有机结合。
3 创立与时俱进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生涯规划模式
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我国的生涯规划经过10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一些进步,如社会上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生涯辅导与培训机构,高校也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且学时也较少,任课教师多是辅导员或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任课教师往往只是去相应的培训结构接受为期几天的培训,然后上岗,虽然经过精心备课,课上也是大量引入案例,组织学生做活动、讨论等,但是由于缺乏体系完整的知识架构,加之被其他大量繁杂的工作所累,指导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高校生涯规划课程改进意见
1)利用人工智能重新改进职业测评系统。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较晚,很多教材是从国外翻译过来,不太适应我国的实际。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的行业和职业与互联网融合,学生主体的性格、特点、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职业测评系统更应该与时俱进,更加智能化。如职业兴趣测试中,六种霍兰德职业代码对应的职业已经不符合时代实际,而很多新兴职业并没有体现。根据大学生学业成绩、综合测评及日常表现、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就业选择、就业追踪情况,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分析预测,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2)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不同专业定制教材。
①加强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机构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目前,相关机构对于高校教师的培训,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大学生。机构应该更多地与高校一起,共同研究以学生为规划指导对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②高校应加强与就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更多需要学生在学习、实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发现自己,进而调整计划,了解自己,了解外部环境,了解专业,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培养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要求学生记住生涯规划的几个阶段,而是需要付诸实际的努力,切身投入的体验。一方面,学生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实践;另一方面,企业的教师专家可以来校指导、教授课程。
③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的投入与支持力度,由教学团队制定分专业教材。高校应该加大对生涯规划的投入力度,引进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任课教师间应该加强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指导,应该分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将来就业的职业,因生施教,并且就一些关键性问题统一思路。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对个人、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选择了与自己兴趣不符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没有兴趣,成绩不理想。该如何指导?到底是因为兴趣与专业不符,才导致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是缺乏钻研的精神,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呢?作为指导教师,是应该引导这样的学生继续钻研,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实践深挖专业,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性大的职业;还是把精力分开,一部分用于专业课程,应付毕业,另一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感兴趣的地方,自学其他專业或者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如财务专业,大型财务软件日益完善,已经取代普通的会计工作,这个岗位所需的人工越来越少。机器制造,流水线,已经让大批工人下岗。阿尔法狗的出现也进一步证实未来机器将取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高校人才培养一定要及时做出调整。就计算机专业而言,惊人的知识点及更新速度,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掌握全部。即使是一个专业,也有非常多的研究方向。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只知皮毛,未有精通的点,将难在就业时拥有核心竞争力。而任何一个专业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要想获得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就必须深入研究,付出大量的努力。
经过对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优秀学生及优秀毕业生,即在工作岗位上能不断深造、在大企业担任重要研发岗位的毕业生的采访调研,笔者得出结论,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成功只占一部分,他们并不仅仅是靠学习兴趣,更是靠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等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时,这些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普遍觉得难。他们的成功在于找对了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大量编写程序;遇到困难,不断去查阅资料,不断尝试。因此,作为生涯规划指导,应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专业,不要对专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例如:女生不适合计算机专业;自己数学不好,所以计算机学不好。
4)利用信息化手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生涯规划。信息化社会,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早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如果不紧追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的需求,恐怕大学四年还没有读完,所学知识已经无用武之地了。如之前BB机曾经盛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很快手机出现了,那些学习BB机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BB机就被淘汰了。
高校生涯规划不仅是高校负责生涯规划的教师根据国内外形势,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专业、自身能力做规划,更需要的是全员,即包括高校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其他人员在内,共同参与、共同引导。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能仅仅是教授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特点、专业内的职业特点,对学生加以具体化的详尽的指导和规划。
目前,高校生涯规划大部分仅在大一开设,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忙于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只是在大四下半年进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进行生涯规划与指导非常有必要,也使很多大学生受益匪浅。但是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大一阶段更多的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学涯规划。大学黄金学习期,很多学生出现各种迷茫、懈怠,因为缺乏长期有效的追踪指导,很多学生仅仅是没有方向地应付考试,并没有有效地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二、大三时沉迷于游戏,以至于在大四找工作的时候,与高职高专的学生相比毫无优势,有的学生甚至还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应用能力强。因此,高校必须要将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校外、企业的相关专家、优秀毕业生经验丰富,邀请他们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他们普遍不在校内,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利用微博、微信、QQ平台、在线直播平台,后期开发专家指导互动式规划指导平台、大学生生涯规划管理平台等,都可以实现科学有效的追踪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