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外一篇)
2018-03-11霓为衣
霓为衣
老先生的吝啬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每逢两公里外的镇上赶街的日子,老先生都会提着他那只篾编的提箩去赶街。从肉铺到各类蔬菜摊子,挨个问遍价格。可是回来的时候仍旧提着空提箩的时候居多。学校里那帮年少轻狂的后生们背地里经常对老先生的吝啬之举嘲讽有加。当着面也常常略带揶揄地向他询问市场行情,他一点也不介意反而认认真真地告诉他们,鸡蛋几角一十,白菜几分一斤,猪肉哪家的肉质最好,哪家的价格最合理,一样一样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这些后生们的钱被那些菜贩子骗了去。不过,听了老先生这么一说道,哪怕是初次赶街买菜的年轻后生也确确实实不会上了菜贩子们的当。老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世道要变了,这钱啊越来越不值钱了。
老先生既不穿长衫,也不蓄胡子。称他为老先生纯粹是镇上乡亲们对他的敬重之意。他常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冬天则加上一顶格子呢的撮箕帽。老先生实际上并不老,也就是一个知天命的年龄。他中等个子,身子很单薄,却极富精气神。说话时中气很足,一句一句往外蹦。老先生的鼻梁直挺挺地立在方方正正的脸庞中央,衬得两只眼睛深陷在那架黑框眼镜里面。以致于从镜片里透出来的目光深邃而幽远,带着凛凛的寒气。偶尔也会闪过一丝丝暖意,如电光火石般让人极不容易发觉,而一旦有学生发觉了又让人极不容易忘却。老先生的嘴唇极薄,薄得像对谁不满意似的抿成了一条直线,脸上永远带着杜甫式的沉郁。
老先生的小菜园是最丰富的。他将那一丈见方的土地侍弄得规规整整,将它分割成一个规矩的田字。其中一格中再分小格,分别种上葱,姜、芫荽、蒜苗、韭菜等常用佐料菜;一格种青菜;一格种白菜;还剩一格则种上几朵洋花菜、几个苤蓝、几株茄子,几棵辣椒。秋冬则是一色大白萝卜。平日里,老婆孩子都在十多里以外的小学,老先生一人吃饭,往往是一锅白菜就一点酱菜应付。地里那些吃不了的青菜、萝卜、茄子、苤蓝等能够做咸菜的老先生都洗净了,切小晒至半干,腌制成各类酱菜。天晴的日子他家门口都会有晒青菜、萝卜的簸箕,不论多少。他家墙脚大大小小的罐子里全是各色美味的酱菜。
老先生是一位老牌大学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下放到这个偏僻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小镇教书,这是镇上那帮姑娘小伙们的大幸运。老先生教数学,物理、化学同样精通。周末,老先生的老婆孩子从十几里外的小学回来了。老先生就把班里回不了家的几个学生叫到他家。自己出钱买来钢板、蜡纸、油墨、白纸等材料。他负责用钢板刻蜡纸,学生们两人一组,一张一张印试卷,印资料。数学、物理、化学都印,那些练习的题目里都带着浓浓的小镇特色。顽皮的学生们总是将油墨抹得满手满脸都是。印完了,老先生的老婆就会端来热水,拿出香喷喷的肥皂,给学生们洗了脸和手。然后摆上满桌子香甜可口的饭菜,尤其是那些大小罐子里的咸菜,吃得学们生一个二个舔嘴抹舌,一个劲地说,好吃,真好吃!那些个成了器的学生,每年春节都来看望老先生,也都说只为再讨一口那些想起来就馋得人直咽口水的酱菜吃。
老先生总有使不完的宝贝东西,带漂亮女演员插页的塑料壳笔记本,写着漂亮毛笔小楷激励语的练习薄等等。期中、期末考试过后,成绩优秀的和书写漂亮的学生总能从老先生那里得到这些稀罕物件。高兴了的时候,手腕上的上海表老先生是舍得给的。那次老先生刚从省上领了奖回来,班里的胖墩在县统测中又得了第一名。老先生当即从手腕上摘下手表,说奖给你了!胖墩哪敢接呀!只是老先生的厚爱以及他眼里那一丝转瞬即逝的暖意,在学生们的脸上写上了无尽的歆羡与仰慕,在胖墩心里留下的是铭刻一生的欣喜与自豪。
老先生似乎无所不知的。有一次,一个学生不知从哪里看到了一个“喳”字,便依葫芦画瓢地描摹了下来,捧着来向老先生请教。老先生精准的数学语言无法消除学生们脸上的困惑。于是,他让一个高大敦实的学生站到讲台上,说等他到门口站好了就攒足劲说一声:拿下。交待完,老先生三步两步走到门边,转身低头垂手站立,身体微微前倾。只见那学生仰着头,扯长脖子,狼嚎般地叫了一声:拿下!老先生左右手交替各拍打了一下衣袖,低首垂袖徐趋至讲台前,右膝跪下,右手膝前触地,口中明亮地答到:喳!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老先生眼里又掠过一丝暖意,脸上依旧是杜甫式的沉郁。
老先生写得一手稳重端庄的毛笔字。一放寒假,十里八乡的乡里乡亲们就开始托人送来大红纸,求老先生赐墨宝——天地君亲师。亲近一些的还可以捎上一副喜气洋洋的春联。老先生写大字有个脾气:不轻易动笔。兴趣来的时候,将吃饭的小方桌抬到屋子中央,恭恭敬敬地请出笔墨纸砚。老婆负责研墨。一对小儿女在桌前侍候着,摆上大红纸,抹平,压住纸端。老先生则端坐在桌前,一撇一捺,极认真地对待,不浪费了纸墨。写好一张,孩子拎住纸端,递与母亲摆放一旁,静候墨渍阴干。再摆上一张大红纸,抹平,压住纸端……这是他们一家必须慎重对待的寒假作业。
那一年,下放人员政策落实了。老先生和他老婆都符合政策,可以返城了。他的那一对小儿女天天盼望着回到爷爷奶奶生活的大城市,因为老先生经常对他们说在没有下放之前,他是他们的爷爷奶奶手心里的宝,什么吃好的都吃过、什么好玩的都玩过,还天天坐小汽车。现在他们也是他手心里的宝,却什么也没有吃过,什么也没有玩过,就连看一眼的汽车都要碰运气。每次说完,老先生都会内疚地摸摸孩子们的头,眼睛里是无尽的怜爱。返城名单下发那天,孩子们兴奋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老先生的脸上却沉郁的有些怕人。外面一阵汽车喇叭声,俩小孩飞奔了出去,老先生看到一阵肆意飞扬而起的尘土翻过围墙,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眼前,班里那一张张挂满泪水的稚气的脸蛋益加清晰起来。
念湖追梦
一群黑颈鹤悠闲地憩于水草间,时而仰首闲庭信步,时而低头水中觅食,时而展翅腾空小试。放眼望去,碧水、白鹤、绿地、红土,一层一层堆叠而上,涌入眼帘的都是美。
这是我和一群摄影发烧友在念湖追梦中,抵达的第一站马树湿地。抵达的时候恰好是黄昏日暮之时,我不知道该把镜头对向何处。对于摄影,可用一刻值千金来形容黄金时间的宝贵,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一会儿帮我调焦;一会儿提醒我增减感光度,光圈调大或是调小,抑或是该加一点或减一点曝光补偿;一会儿告诉取景要注意線条的取舍与景物的布局。一个个新鲜名词经由他们的口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endprint
我是带着感动踏上这次行程的。算得上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上午,得知群里的张老师要去念湖摄影采风,我随即添加了微信。虽尚未谋面,但张老师的爽快让我感到由衷的欣喜。这群摄影发烧友都是爽快利落之人,他们言谈间的风趣幽默、落落大方都令人心生愉悦。在行程中,我这个不善于适应陌生环境的人,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局促与不安……
次日,是一个天蓝、云白、风和,水秀的日子。蓝天、白云、碧水都是些美词,但它们凑到一起,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而言,是绝对的绝美时刻。
我们赶到念湖边,才发现白云也都休息去了。湖水一碧如洗地泛着白光,念湖边上的摄影爱好者们或在坝上悠闲踱步,或在水边湿地摆个漂亮的姿势留个纪念。相遇了便莞尔一笑。
晚霞最终都没有等来,我们却与一轮皓月邂逅了。“人約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确实不假。一千多年前,月亮见证了欧阳修相约上元节的幸福图景。今天,月亮又见证了一群相约下元节追梦念湖的有缘人。硕大的月亮炫耀般地挂在枯旧的树枝上,发烧友唐姐做了个双手捧玉盘的姿势,只可惜被我拙劣的拍摄水平给祸害了。
为了捕捉那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美妙图景,真可谓是顶着星星,戴着月亮的不懈守候。带着晚霞爽约的失落,我们不想再负了朝霞的期望。我们起了个大早,踏着浓浓的白霜,确实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美妙感受。伴着嚓嚓嚓的乐音,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地穿过田间、地头,跨过小溪、板桥,爬上一台又一台的梯田,终于赶在太阳之前到达了一个制高点。支脚架、换镜头,抬眼之时,天际渐渐红润起来了,没有云,也没有霞。
正当我们以为朝霞依然不肯赴约的时候,山边开始有雾气升腾。于是脚步不停地往高处挪移。只希望能高一点再高一点,以便“会当凌绝顶,一览念湖影”。登顶回望,眼前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喷薄而出的朝阳,火球似的跃动着,把镜头对准了那片火红的天空,盼着仙鹤奔日的画面在此刻写入记忆。
水面上的雾气越来浓,挤挤挨挨地向上升腾,升腾。当火红的天空蒙上一层薄薄的雾气之时,念湖已然成了白茫茫的冰湖,像雪又不是雪的水面,迷蒙了我的双眼。待我重新变得耳聪目明时,浓雾已经吞噬了远处的山峦,近处树木、水草若隐若现。大自然的神功妙笔一挥,又将我从一幅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水彩画前,胁迫到了一幅简洁疏朗、淡逸劲爽的水墨画前。
念湖美是永远捕捉不尽的,不论远近高低,还是春夏秋冬;不论一碧长空,还是迷雾茫茫都各有各的韵味。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是自然界的奇观,更是艰辛人生的转机。我们不必因为一点的坎坷止步不前,也不必为一次错过而灰心丧气。人生无处不风景。
——选自《天骄》2017年第三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