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中国童书出版状况探察

2018-03-11张国龙付晓明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童书图画书原创

张国龙+付晓明

纵观2017年度童书出版,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儿童文学作家创新表达形式,深化作品内涵,力求突破自我;回望童年经历、挖掘童年价值成为创作新趋势;以特殊儿童为主角的作品增多;展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童话独具魅力;原创科普童书迎来小高潮,文博类、地理类最为热销;原创图画书日益成熟;引进版童书依旧热销,等等。

一、儿童文学创作群体推陈出新、挑战自我

新世纪以来,原创儿童文学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以丰富的题材、多样的风格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社会的支持、出版的繁荣和市场的完善固然是原创儿童文学崛起的外因,但更主要的是儿童文学作家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2017年,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继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开掘写作素材,拓宽文学创作疆域,彰显出巨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首先,部分作家尝试用不同文体写作,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沐阳上学记》(萧萍,浙江文艺出版社)堪称是思想表达与形式创新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讲述都市儿童沐阳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故事,每个故事由“童诗现场”“沐阳讲述”“老妈日记”构成。从文体形式而言,“童诗现场”是诗歌,“沐阳讲述”是故事,“老妈日记”多为对话或独白;从叙述视角而言,“童诗现场”采取或隐或显的儿童视角,“沐阳自述”是直接的儿童视角,“老妈日记”属于成人视角;从呈现特点而言,“童诗现场”的童诗来自沐阳的想象,是幻想的。“沐阳讲述”是沐阳对于学习生活的自我讲述,是纪实的。“老妈日记”为沐阳妈妈的教育反思,是议论的。由童诗引出沐阳故事,由沐阳故事引发父母反思,三部分串联起完整的阅读脉络,增进了读者的思维层次。多元化的文体形式、不停变换的叙述视角还原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现场,引发读者对教育和成长的真诚思考。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话语空间表现了两代人平等的交流姿态,蕴含着现代儿童观、教育观的深刻内涵。此外,以童话创作见长的汤素兰、左籡分别创作了长篇儿童小说《阿莲》(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纸飞机》(新蕾出版社)。侧重现实题材小说创作的徐则臣携《青云谷童话》(新蕾出版社)闯入儿童文学领域。以报告文学起家的阮梅首次采用书信体创作《亲爱的女儿》(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实现从“他者”到“自我”的创作转型。杨红樱首次将视角对准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打造亲子互动图画故事书。

其次,不少作家开拓创作题材,深化作品内涵。《霹雳贝贝2:乖马时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张之路继《霹雳贝贝》后推出的新作。作品在人物细节上与《霹雳贝贝》遥相呼应,但在情节安排、思想意蕴方面有所不同。在叙述方式上,不同于《霹雳贝贝》的先声夺人,《霹雳贝贝2》采取悬念逐层叠加的方式吸引读者。在思想意蕴方面,《霹雳贝贝》表达的是儿童伸张正义、以弱胜强的渴望,《霹雳贝贝2》则蕴蓄着对于时代更替、社会变迁的感喟。作品批判价值观扭曲下的人性迷失,揭示教育观念对儿童人格塑造的奠基作用,具有深刻的时代特质和现实内涵。《穿堂风》(曹文轩,天天出版社)一改作家以往对儿童光明面的展示,重点探寻儿童人性中的“暗影”。作品不仅选取问题少年为主人公,而且将人性的阴暗面放置在极限环境中加以考量,探讨具有精神伤痛的儿童如何长大成人。沈石溪进一步完善动物的生命成长版图,创作了以小狼的成长为主题的《五只小狼》(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同样以动物小说知名的杨志军推出了首部少儿成长小说《海底隧道》(天天出版社)。

原创儿童文学要不断创造高峰,走向世界舞台,就离不开形式和内容的推陈出新。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艺术探索,彰显了他们坚守理想的赤子之心和自我超越的情怀,有利于个人創作能力的锤炼、艺术风格的锻造,更是原创儿童文学蒸蒸日上的重要力量。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更加辉煌。

二、童年书写现象引人注目

童年是儿童文学独立的逻辑起点,回望童年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1]20世纪的《城南旧事》(林海音)、《草房子》(曹文轩),21世纪的《童年河》(赵丽宏)、《寻找鱼王》(张炜)等均是较为典型的童年叙事文本。2017年,童年书写的创作力度加大,多层次展现了中国式童年的精神特质。

首先,童年书写的历史感提升,现实感加强。继2016年的《童眸》(黄蓓佳)、《野芒坡》(殷健灵)、《蜻蜓眼》(曹文轩)等历史童年小说出版之后,2017年度又有一批历史与现实并重的童年小说备受关注。《吉祥时光》(张之路,作家出版社)是“首部凝望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童年忆往”。[1]作品用悠长平缓的笔调细致刻画了1948年到1957年间北京男孩吉祥的童年生活,填补了历史空白;以儿童的纯净眼光映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百态,可谓以小见大。《狮子崖》(张炜,山东教育出版社)以林林和小伙伴成立科学小组探察育贝场大花贝失踪之谜为主线,将儿童投放至政治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浪潮中,展现特殊时期儿童的身心蜕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纸飞机》(左籡,新蕾出版社)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上,以儿童视角描写重庆大轰炸,表现中国人民在战争阴霾下的生活与抗争,展现了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永远追随》(柳建伟,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长征历史嵌入儿童生活,弘扬了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而且成功地处理了“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的关系、沉重与轻松的关系、童年中的儿童视觉与书写者当下思索经验的关系”,[1]对于儿童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其次,童年书写的地域特色增强。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发自身生活经历的文化富矿,将童年叙事根植于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之中。《白雾》(刘玉栋,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心灵成长相结合,描绘了一幅余韵悠长的乡土风情画,充溢着原生态美感。《紫糖河》(曹文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以紫糖河串联河两岸儿童的成长故事,呈现了古典温润的水乡童年。《阿莲》(汤素兰,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雾里青花泥》(王勇英,晨光出版社)分别以湘东北山地、广西乡村为背景,展现不同的乡土童年风貌。《吉祥时光》(张之路,作家出版社)、《红脸》(肖复兴,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将童年母题从司空见惯的乡土百态引入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既不同于今天都市题材的儿童文学,又拓宽了童年书写的地域广度。endprint

最后,书写童年的艺术手法更加多元化。作家不再满足于以单纯的地域文化、历史溯源为媒介抵达童年,而是探求多样化的童年表述方式。《像蝴蝶一样自由》(陆梅,明天出版社)巧妙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想相勾连的秘密通道,让10岁的上海女孩老圣恩和《安妮日记》的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携手,完成一段心灵漫游。透过岁月的雾霭,她们共同揭开法西斯残忍罪行的一角,触摸历史与现实深处的儿童命运。作品因而具有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和更为丰厚的人文底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雾里青花泥》(王勇英,晨光出版社)以一只狗的目光展现雾里村的历史变迁,为读者提供新异的阅读视角。

纵观2017年度的童年小说,它们或是深入历史展现时代风雨,或是关注现实挖掘生活真相,或是在地域风貌和民间风俗中呈现中国儿童多样化的身心成长。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童年书写固然吸取了前人经验,但也离不开中国作家对于童年精神日益精准的捕捉以及儿童观的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追忆童年的作品数量众多,但部分作品只是对童年的简单化、粗糙化书写,难以引发读者共鸣。还有些作品囿于个人主观经验,描述臆想中的童年生活,塑造模板化的儿童形象,不仅雷同化倾向严重,而且与现代童年精神渐行渐远。如何以思想的力量穿透童年经验,以深邃的目光透视生活原貌,以真切的情感跨越时代鸿沟,在看似清浅的童年书写中贯穿对儿童性、时代性乃至人性的思考才是打造优质童年叙事作品的不二法门。[2]

三、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作品增多

虽然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形象,但不是所有类型的儿童都得到了同等程度的书写。一般而言,儿童文学作品对城市儿童着墨较多,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塑造较多,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甚至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儿童关注较少。这确实造成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某种缺失。2017年度以特殊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儿童文学作品受到广泛关注,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题材的缺失,又展现出儿童文学作家介入现实的热情。

按照儿童形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将此类作品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身心有障碍的儿童的成长历程的作品。这类作品中的儿童一般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残缺,面临更为崎岖的成长道路和更为艰巨的心灵建设任务。《可不可以不再见》(商晓娜,明天出版社)通过描写智障男孩“巧克力”的日常生活,展现智障儿童丰盈的内心世界,暗含着对人性正面的褒扬和人性负面的鞭笞。《我的影子在奔跑》(胡永红,广东教育出版社)是一部真实反映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生活的小说。作品通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内心独白,呈现这类儿童的心灵史,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力量。二是关注由于家庭等客观条件而面临较多成长波折的儿童的作品。这些儿童通常生理健全,思维发展正常,却由于亲情的缺失、家庭的贫困以及社会的偏见置身于逼仄的成长空间,比如留守儿童、打工子弟等。《花儿与歌声》(孟宪明,海燕出版社)以留守儿童范大强为主角,揭示留守儿童的内心成长,表达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作品跳出思维定式,没有过分渲染留守儿童的苦难,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显得真实可信。《因为爸爸》(韩青辰,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描写10岁小男孩金果以沉重的“遗孤”身份去感知外部世界的心路历程和成长洗礼。《背孩子的女孩》(玛波,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展现“老少边穷”山区儿童的艰辛成长,具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意识。《丫中和丫串》《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郑春华,接力出版社)分别以进城务工子女、离异家庭孩子为主角,强调现代社会、家庭对儿童身心的呵护。此外,《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舒辉波,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录了延续10年的追踪采访,还原留守儿童、自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的成长现场,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性。

总之,儿童文学要提升自身的话语品格,就不能忽视对特殊儿童群体的观照,就要借助不同儿童的目光触及巨大的社会网格。对于特殊儿童的深度书写既丰富了儿童文学人物形象长廊,又彰显了干预现实精神的敏锐。了解特殊儿童群体的人生经历,无疑对当代儿童思想维度的丰富、价值观的建构及未来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四、童话创作升温

童话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亦是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然而,与儿童小说、图画书创作的热闹相比,童话显得不温不火。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老牌童话作家持续耕耘、部分儿童文学创作力量陆续加盟,2017年度童话创作有所升温,艺术样式逐渐丰富,主要呈现以下三点。

第一,依托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中国式童话。从上古神话传说、先秦诸子著述及历代志怪传奇到《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等小说名著,[3]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奇幻元素。可惜的是,这些元素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中国儿童文学原创能力的提升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一批糅合中国文化元素、展现民族风格的童话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寻找蓝色风》(龙向梅,大连出版社)讲述了女娲造人时丢弃的泥娃阿丑为了获得蓝色风而变成真正的人,展开了一场追寻灵魂的奇幻之旅。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借助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等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传达生命哲思,别具中国魅力。《故事帝国》(赵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不仅人物名称来自《诗经》《楚辞》,而且语言温婉平和,颇有古典气息。“我是大熊猫温任先生”系列(朱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主角,将中国文化符号与国际元素对接,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

第二,向诗学与哲学维度开掘,在童话中融入对生命本源、童年本质的思考。童话总能以独特的象征形式洞察和满足人类的基本愿望,沉淀着人类对于深沉问题的思索。將哲学精神和人文思考注入童话,不仅是童话创作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深化童话内涵的必然途径。《青云谷童话》(徐则臣,新蕾出版社)围绕男孩与怪物“古里”“古怪”的友谊,寻找生命的出口,探索万物存在的意义。《寻找蓝色风》(龙向梅,大连出版社)通过泥娃阿丑对于灵魂的追寻,直击“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endprint

第三,在放飞想象力的基础上透视现实,在融汇传统童话元素的基础上创新。童话虽以幻想为艺术本质,但若抹杀现实底色只能是一具空壳。童话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但若固守传统思维则难以走得更远。因此,如何将童话的想象特质与现实人生体验相结合,如何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是当代童话创作的关键。《会说话的书》(孙卫卫,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可谓是一部传统元素与创新特质并存的佳作。首先,作品通过小学生陶陶偶然发现一本名叫“会说话”的书展开故事,穿插着儿童身心成长、人际关系、社会变化等现实话题,展露出对儿童现实生活的敏锐感知和儿童生命状态的深切关怀。其次,作品在继承传统童话元素的基础上创新。传统的童话拟人化对象通常是动物、植物、玩具等,而该作品将一本书作为幻想艺术形象,可谓独具匠心。古老民间童话的宝物虽然具有改变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等母题功能,但一般比较单一、被动。《会说话的书》在继承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兼具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更显立体生动。《面包男孩》(李姗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青云谷童话》(徐则臣,新蕾出版社)等也是具有现实性与创新性的童话作品。

总而言之,本年度备受关注的童话作品或是开掘中华文化的丰富矿藏,凸显中国叙事特色;或是沿着诗学、哲学方向延伸,探索人性内涵;或是突破传统束缚,添加时代创新元素,共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童话不仅是人类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记忆的载体,而且具有民族特色、思辨精神和时代色彩。中国童话作家只有深入把握童话本质,避免同质化的创作现象,结合社会环境与时俱进,在依托中华民族资源和传统童话积淀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创作多样化的优质童话作品。

五、科普童书百花齐放,文博、地理类尤为突出

近年来,虽然“科普/百科类”童书是拉动童书市场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引进版科普童书占据相当大比重。根据2017年当当网童书畅销TOP1000榜单,在400部原创作品中,原创科普/百科类作品占比明显上升,销售增速。[4]在“商报·京东数据2017童书年中榜榜单”中,科普类童书悉数上榜。[5]整体而言,2017年,科普类童书原创力度加大,面貌多元,精品迭出。其中,文博类、地理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文化贮藏所。将博物馆资源与图书结合无疑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给养。“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新蕾出版社)分10卷讲述了遍布国内外150余家博物馆中近千件中国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梳理了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脉络。丰富翔实的文字解说、精美细致的插图以及附带的博物馆参观指南,为这套丛书增添了生动性与趣味性。自2015年上市至今,该套丛书已经加印3次,累计码洋超过500万元。“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新蕾出版社)一改以往青少年版博物类教材的编著方式,分为“创造”、“尊重”、“责任”、“生命”和“规则”5个系列,以文物启迪创造、诠释尊重、解读责任、审视生命、透视规则,为原本严肃的知识注入新意。“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沿着从史前时代到明清的历史脉络,以不同时期的文物为切入口,呈现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明底蕴和美学积淀。高品质的原创地理类科普童书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系列(新世界出版社)将中国划分为14个自然区界,通过16幅精心绘制的地形图、2000张景观图片、3000个风物典故,引领儿童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展现地理的有趣与诗意,吸引儿童探索地理、发现人生。该套图书上架3周销售量便突破1万套,持续位居科普畅销榜首位。《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新世界出版社)不但着眼于地理思维的培养,将众所周知的地理常识转化为有趣的思维探索,而且包蕴着审视地球、感恩土地的生命格局和人文情怀,可谓是地理类科普童书的精品。《中国地图:跟爸爸一起去旅行(百科知识版)》(山东省地图出版社)、“手绘中国地理地图”系列(民主与法治出版社)等也均是广受好评的地理类科普童书。此外,生物类、自然类、历史类等科普童书层出不穷。“中国少年儿童探索百科”系列(浙江教育出版社)囊括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等科普知识,可谓集全面性、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身。《东非草原野生动物大追踪(上、下)》(陈见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我们的家园·走进海洋”原创儿童文学丛书(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分别关注草原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充溢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新世界出版社)、《中华民族的故事》(高洪雷,长江文艺出版社)在系统勾勒中国历史的基础上,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事、时、地、物,将原本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抽丝剥茧,给予儿童相对清晰的历史概念。

科普类童书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除了中国儿童文学原创能力的提升,还与教育观念的转变、信息资源的开放有关。一方面,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核心素养的提出让学校反思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思考通识教育的价值,主动实现与社区乃至社会课堂的对接。80后、90后相继成为父母,不再将分数视为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整体素质、思维能力和心胸眼界。这无疑为科普童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社会公共资源的开放化拓宽了儿童的视野,强化了儿童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一般性的儿童文学作品难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知识需求。以知识多样性为特质的科普童书自然深受儿童喜爱。因此,原创科普类童书的丰富是中国童书市场升级的重要表现,亦是教育观念转变、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原创图画书发展迅猛

根据当当童书市场2013—2017年销量数据,原创图画书的品种占比和销售码洋占比都有所增加,销售码洋连续4年同比增长40%。2017年,原创图画书再接再厉,精装图画书原创占比最高达15%。[6]整体而言,本年度原创图画书深刻与创新兼具,细腻与好玩并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的图画书依然备受关注。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是近几年原创图画书的显著特征。2017年,原创图画书继续探求民族历史源流,开采民族文化资源,传递民族精神内核。“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囊括了夸父逐日、牛郎织女、仓颉造字等神话传说,在字里行间包蕴传统价值观念,在装帧设计方面贯穿中华美学,极易引发读者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海豚出版社)统筹人文习俗与天文气象,对接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生活方式,浸润着中华民族最初的农耕信仰,可謂传统文化启蒙和自然科学教育的精品。该作品自2015年出版以来,连续两年蝉联当当图画书销售首位,入围2017年当当最畅销的原创图画书TOP10。《打灯笼》(连环画出版社)以陕西省武功县正月十五的风俗“打灯笼”为题材,表达了对于民俗传统逐渐消逝的不舍。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等也推出颇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原创图画书新品。endprint

第二,儿童文学名家绘本质量提升。虽然儿童文学名家参与图画书创作并非是新鲜事,但相比起最初的尝试意味,2017年度名家创作的主动性增强,儿童文学名家绘本的质量日益提升。《柠檬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两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中国作家曹文轩和巴西画家罗杰·米罗第二次携手创作的作品。作品讲述柠檬蝶寻找花田的故事,蕴含着“向死而生、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图文互动,作品的色彩、拉页、工艺均有精心设计。大面积的留白既表现了蝴蝶追寻路途的迷茫惶惑,又为读者留足了想象空间。少量色彩既勾勒出蝴蝶的飞行路线,推动情节发展,又避免了画面的苍白单调。风琴折全拉页的设计将文学和艺术立于读者面前,促使读者与作者共同催生全新的阅读体验。镂空装帧营造的百变光影效果不但给予读者新奇的视觉效果,而且暗合作品的哲学意涵。高水平的图文设计让这一作品广受好评,彰显了原创图画书的巨大潜力。《寻找鲁冰花》(彭懿,连环画出版社)延续了《巴夭人的孩子》的摄影方式,在为读者带来别样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为原创图画书的发展提供独特的实践经验。明天出版社联合众多儿童文学名家,推出了《饭票》(梅子涵)、《一只小鸡去天国》(汤汤)、《小黑和小白》(张之路)、《小狗梅西》(秦文君)等名家原创绘本,广受市场好评。

第三,关注儿童幽微情感、体现和谐亲子关系的原创图画书赢得注目。《独生小孩》(郭婧,中信出版社)捕捉一个独生小孩丰富的情感世界,表现中国“独生一代”的童年心路。作品虽然不着一字,如同默片,但以恢宏大气的分镜图,充满想象的跌宕情节、独具风韵的诗意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独生小孩的细微感受,一举囊括8项美国图书业大奖。“花婆婆·方素珍原创绘本”系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从情感启蒙入手,每一本绘本体现一种情感主题,用诗意的语言、富有儿童情趣的绘画给予读者美好的情感初体验。《爸爸,别怕》(白冰、胖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一改图画书以母亲和孩子为主角的设计方式,通过熊爸爸和小熊的角色互换,重新审视父子关系,契合儿童渴望强大的心理特点,成就儿童的自我成长。

第四,原创图画书的游戏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奇妙的书》《呀!》《错了?》(杨思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儿童日常游戏中汲取创作灵感,具有鲜明的想象色彩和创新风格。《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袁晓峰,贵州人民出版社)从“想吃”到“趣辩”的过程展现了儿童幽默搞怪的想象世界。图画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亦是创新精神的展现。《AR中国经典故事:花木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跟着Wolly游世界”系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均将图画书与AR技术相结合,为读者开启奇妙的阅读之旅。关注儿童内心、体现游戏精神的原创图画书之所以能崭露头角,固然与引进版图画书的影响、中国原创力的上升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一方面,图画书创作者真诚体察儿童的精神需求,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创作符合儿童天性的作品;另一方面,逐渐成为图画书主要购买群体的80后、90后父母大多提倡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注重儿童的心灵建设。这无疑为描摹儿童内心世界、反映亲子关系以及体现儿童游戏精神的图画书提供了市场。

总体而言,2017年原创图画书发展迅猛,在个性表达和民族特色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甚至部分原创图画书可与世界优秀图画书并肩。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当当网畅销儿童绘本书籍排行榜中,中国图画书与外国图画书的比例呈二八开,[7]中国图画书的整体实力还有待加强。若想缩小与外国图画书的整体差距,中国图画书创作者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图画书元素、中国元素和儿童的理解。首先,图画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儿童文学文体,关键在于“文字与图画之间的创造性合作造成的独特表意可能与表达效果”。[8]创作者只有充分把握图文交互关系,才能以成熟的表达方式展现图画书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其次,“中国元素”不仅仅是长城、故宫等文化符号,还是诸如生活习惯、服饰风格等渗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是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态。中国本土的艺术手法不只有剪纸、水墨画等传统技法,还有融会在图画书创作中的审美特质和美学内涵。如何不单纯依靠某一类元素凸显民族特殊性,而是凭借润物细无声的创作方式表现多元化的主题内容,是图画书创作者需要深思的命题。如何实现更高级的图画书艺术与中国元素的交融贯通,给予中国向世界讲述的高度和格局,是原创图画书熠熠生辉的重要保障。最后,图画书的受众毕竟是儿童,童年意识的彰显自然影响图画书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所谓“童年意识”,并非在于作品是否涉及童年,而是“一种基于童年观念、理解而诞生的关于文学作品应该如何表现童年以及应该把什么样的内涵交给童年的意识”。[8]原创图画书只有展现现代童年精神、符合现代童年的文化要求、传递童年鲜活的生命力量,才能真正引发读者共鸣。[8]因此,原创图画书要想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做好图画书元素、中国元素以及童年意识的统筹兼顾。只有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原创图画书才能在世界舞台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七、引进版童书持续畅销

根据2013—2017年当当童书畅销TOP1000榜单,原创品类与引进品类的比例基本保持为3∶7。在2017年上半年的当当童书畅销TOP1000中,原创作品占40%,引进作品占60%。[6]引进版童书仍占据优势地位。整体而言,本年度的引进版童书以图画书、科普童书、幻想类童书、IP改编为主。图画书仍是引进版童书的主力军。科普题材、儿童成长题材以及经典改编题材的引进版图画書较受欢迎。

引自法国的《河流》(奥莱丽娅·古拉缇,电子工业出版社)以超大开本呈现16条世界著名的河流,带领儿童走进七大洲,零距离了解沿途的人文历史和地理演变。引自波兰的《不可思议的发明》(贵州人民出版社)采取手绘方式,凭借有趣的背景知识,清晰的原理示意,带孩子领略古今中外不可思议的发明创造。《123!动物冠军》《和恐龙一样酷的史前动物》(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均为销量不俗的引进版动物科普图画书。日本图画书《不可思议的朋友》(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小宽,你要坚强》(连环画出版社)及美国图画书《不一样的小孩》(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均以儿童的心灵建设和精神滋养为主题,广受好评。美国图画书“学会爱自己(第1辑)”(青岛出版社)关注儿童安全教育,引导儿童在成长中学会自我保护。“百年童话绘本·典藏版”系列图画书(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以非凡的绘画技巧、极富表现力的画风展现经典童话王国,给予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引进版科普类童书除了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还通过各式工艺调动儿童的参与性。引自英国的《男孩的冒险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关注男孩的品质培养与性格养成,通过400幅精美手绘插图详解实践步骤,提升男孩的动手能力。引自法国的《发明》(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通过3D纸艺、软镜设计、胶片纸等立体模型和动态机关,直观展示发明原理,打造人文科普立体书。美国幻想小说的“梅格时空大冒险”系列(文汇出版社)凭借大胆探索的精神、敢于追寻的勇气吸引了无数读者。以迪士尼和帕丁顿熊为代表的IP改编童书凭借品牌优势占据市场,不容小觑。endprint

21世纪以来,引进版童书在中国童书市场始终红红火火。即使在原创童书日益崛起的今天,引进版童书依旧占据中国童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一方面,外国童书虽然整体水平较高,但并非百分百优质。因此,如何对引进版童书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精心的翻译都需要中国童书工作者用心思量。中国童书市场不仅要引进优质童书,而且要实现引进童书与中国儿童阅读心理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引进版童书是路标也是镜子,既为原创童书的发展提供参照,又映照出当下原创童书的不足。在关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汲取引进版童书的精华,打造中国IP童书既是提升原创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童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结语

综观2017年度的中国童书出版,可谓风生水起。一方面,老中青三代儿童文学作家或延续经典,或推出新作,多维度探察儿童文学的艺术可能性,展现出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回望童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童年沟通童心”,[1]从不同的时空、以多样的创作方式挖掘童年的价值,探讨童年的意义,蕴含着对于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于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填补了题材空白,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维度,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意识。童话一改以往不温不火的状态,以幻想映照现实,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凸显民族精神特质,探讨人类终极问题,重新焕发独特光彩。原创图画书厚积薄发,在图文结合方式、创作理念等方面颇有进益,逐渐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另一方面,原创力的提升必然带来作品类型、艺术形式、思想主题等方面的多元化。文博类科普童书的出现、多种文体杂糅的表达方式、童年内涵的深化等均是童书出版日益丰富的表现。当然,引进版童书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高质量的图文表达方式仍在中国童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是,与21世纪初引进版童书席卷中国童书市场的情形相比,原创童书“质量跟不上数量”的现象大为改善,与引进版童书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童书能在短短十几年飞速发展,足以证明其所蕴含的原创潜力不容小觑。我们相信,中国童书的未来孕育着无限希望。

注释

[1]韩进.从第十届全国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看儿童文学的喜与忧[N].中华读书报,2017-09-27.

[2]参见王杨.展现文化自信书写童年精神[N].文艺报,2017-10-18.

[3]参见舒伟.拓展与提升:近五年童话创作述评[N].文艺报,2017-10-25.

[4]陳麟.童书销量5年增速30%原创成长空间巨大[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08-29.

[5]伊璐.信息获取方式生变童书新品涌现[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07-28.

[6]孙钰,张聪聪.从电商数据看原创童书谁最热[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1-14.

[7]参见王?.借力外国优秀童书弘扬我国传统文化[N].新华书目报,2017-06-16.

[8]金莹,何晶.方卫平、徐鲁、李东华谈———原创图画书:发展的艺术瓶颈在哪里?[N].文学报,2017-06-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书图画书原创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我最喜爱的童书”五周岁了!
神奇的图画书
童书与童年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童书“贵族化”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