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

2018-03-11魏国强黄海娜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3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媒介供给

魏国强 陈 莹 黄海娜

1 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2015年11月10日,2016年1月26日、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分别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十二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城市工作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17年两会期间,供给侧改革再次成为了“热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

中国传媒大学蔡翔教授指出,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属于传媒专业范畴中的“出版”专业的学科特性逐渐变化为全媒体化、高度交融及高度流程化,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媒介间的所有权、策略、结构、内容和终端等方面的融合日益加深。近年来,我国媒介融合的关注热点已从早期的媒介组织行为融合转变为从业人员视角的信息采集融合与新闻表达融合,这就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在媒介融合掀起传媒行业新的技术变革以及国家全力扶植传媒产业发展的环境下,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多方面暴露出严重问题。如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与传媒行业发展不适应,封闭式教学体系与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不适应,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不适应,实践基地形式化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适应,教师缺乏行业经验与媒介融合发展要求不适应,软硬件环境建设滞后与传媒行业发展不适应等。

因此,对于地方高校的传媒专业来说,应主动适应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从供给端发力,培养能够适应并推动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传媒专业人才。

2 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要解决现代传媒产业人才需求及产业发展问题,就要以实现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为根本,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高等教育传媒学科平台的建立,优化传媒产业人才供给结构,提高人才供给效率,推动传媒产业的进步。通过实践能力、实践水平的提高不仅能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1 丰富传媒专业教育体系

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将会促进地方高校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培养传媒专业人才,如此,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人才培养定位得以明确,具有全媒体素质的、适应新时代传媒行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才能涌现。

2.2 推进传媒产业区域化进步

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将会促进高校与地方行业的交流发展,促进“高校承担社会服务任务”的落实,学生在学习之余承揽社会服务,在实战中学有所用、得到锻炼,将学、研、产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自主创业能力,为区域传媒产业做出贡献。

2.3 有利于实践成果产业化的形成

通过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成果,既是教学成果,又是科研成果,同时因为高校与行业的实质性合作,成果还具有社会性,是“学研产”一体化的真正体现。

3 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3.1 实行“四融合+三符合”的办学策略和原则

办学策略走“开门办学,融合发展”的道路,实现“四个融合”。战略融合,即融合到国家和地方的传媒产业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强市战略中去。力量融合,即学习密苏里模式,学校融合社会,社会融入校园;课程衔接业界,业界介入课程。专业融合,即以数字化时代为背景,以媒介融合为契机,立足新闻出版、广电编导、动画数媒等相关传媒专业群,促进课程资源、教学力量和学生专业素养等的融合。在地融合,即切实融入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中。

办学原则——切实提高“三个符合度”,即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传媒产业发展需求相符合;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与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与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相符合。这是传媒专业应用型发展的总体原则,也是专业建设逻辑、发展步骤和效能衡量的标准。

3.2 搭建“四纵三横”的创新实践平台

为满足现代传媒专业人才需求及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要建立与区域产业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四纵三横”的传媒专业人才创新实践平台(见图1)。

图1 “四纵三横”创新实践平台

3.2.1 “四纵”——建设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培养平台

传媒专业应以实践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要改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类课程的主体地位,将实践课程、毕业创作与理论课程共同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支柱,统一列入评价体系。突出实践课程主体地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满足传媒行业需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行业要求,直接与行业实现无缝对接。

3.2.2 “三横”——建设以项目生产为目标的三方实践平台

建设传媒专业大学生创客空间系列工作室,如校园电视台、数字出版工作室、校园融媒体中央厨房、声音艺术工作室、动画艺术工作室、视觉设计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都有对应的行业单位(如电视台、出版社、报社、影视公司、传媒公司等)作为社会载体,承担地方传媒产业部分社会项目的制作任务,在项目中带领学生实战。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工作室课程,赋予学分,使专业课程与社会项目全方位结合,在实践中完成教学,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更加可观提升。

积极申报学科建设财政项目,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搭建传媒专业实验室群,实验室一定是高标准,为当前行业前沿的软硬件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指派专门教师指导。这样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对接区域传媒产业,承担实战任务,实现能力提升。

与传媒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制定长期战略合作规划,建立高质量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联合业界进行行业培训、合作、见习、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所需,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3 建立“一个核心,三个支持”的政策体系

政策体系是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保障,在确立改革方案的同时,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一个核心”:是指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要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一切政策、方案的制定,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内容进行。

“三个支持”是指: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重视传媒产业在区域内的发展,加大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实验环境的建设,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地方高校要制定科学化的管理政策,加大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考试成绩中的比重分配,同时提高实验设备、实验室、工作室的使用率,加大共享力度,对创新实践能力强,有潜力有学习愿望的同学,给予政策上、设备上的支持,既要保证常规教学的正常运行,又要保证学生课余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间接满足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合作需求;与合作单位制定严格的校企合作规程,从人才交流、学生就业、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几方面,进行深度有效的合作。

4 结语

媒介融合为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这一变革客观上要求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作出积极回应,即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这种改革一定要以适应传媒行业的变革为目的。地方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要主动顺应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给传媒行业带来的冲击与变化。根据传媒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策略,搭建更具针对性的创新实践平台,出台更有保障性的政策规定,实施更高效的教学路径,更贴近本区域传媒行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符合度,为传媒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使传媒专业人才的供给端与需求端实现“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传媒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蔡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出版学科发展和出版教育改革[J].现代出版,2016(5):57.

[2]陈莹,薛源.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出版人才:现实需求与培养探索[J].现代出版,2016(11):60.

[3]魏国强,黄海娜.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66.

[4]夏维波,陈莹.媒介融合时代出版人才如何培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4-11(8).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媒介供给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市场分析与营销战略研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经济新常态、创新能力与金融专业人才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