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野下的基层新闻报道研究

2018-03-10丁一鸣

声屏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他者人类学新闻报道

丁一鸣

摘要: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多聚焦于农民工、残障人士、边远地区居民等基层民众群体,主题多反映生活变迁,以迎合春节这一具有浓烈家国情怀的特殊时间节点。文章运用人类学研究视野,从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的部分报道出发,阐释人类学思维、方法、立场对于基层新闻报道的重要启迪,提出当前基层新闻报道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人类学  走基层  新闻报道  参与观察  他者

2011年春节,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主要新闻单位开展全国性基层新闻报道系列活动,称为“新春走基层”。从那一年开始,人们发现身边普通的工人、农民、学生等群体纷纷走近话筒,走入荧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人们也发现,原本对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镜头开始转向边区、牧区、林区,一幕幕惹眼的风景,一批批生动的报道,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一片好评。然而,近年来“新春走基层”类报道开始遭遇思维僵化、态度敷衍、选题陈旧、事实作假等问题,颇受人诟病。作为春节期间新闻媒体的主旋律报道,“新春走基层”系列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媒体的相关报道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与活动开展的初衷背道而驰。此时,学习并运用人类学的相关思维、方法、立场,对于改进基层新闻报道作风,提高基层新闻报道质量,增强基层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层的特殊属性

一、基层是“地方”。相对于中央这一权力场域而言,基层是一种特殊时空。基层管理一方面受到地方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自身利益的考量。人民网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展示基层党建成果是重要主题之一。在叙事上,以强调上级党组织领导为重点,以突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灵活性为次重点,显现基层自治制度的科学性、优越性。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宣传优秀扶贫人物事迹,展现突出脱贫成就,已经成为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二、基层是“一线”。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一线”意味着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意味着与最为接近民生与人民利益的事件面对面,直接“接手”关系到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的最重要元素。“新春走基层”系列新闻报道活动的展开,旨在发现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存在的种种职业问题,推进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为群众发声。在我国的主流媒体指导思想中,新闻生产中的“基层”被认为是根源,是新闻工作者责任感、使命感的具体体现。人民网历年“新春走基层”系列新闻报道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引导、鼓励、配合记者直接深入一线,面对群众。这使得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拥有着大量直接对话学生、工人、农民、民工、残障人士等基层民众群体的内容,以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变化,折射出社会环境的进步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与大政方针的指导性、科学性。

三、基层是“落后”的代名词。长期的媒介传播,以及国家对于相关扶持计划的解释、执行,潜移默化中造就了民众的刻板印象,即基层就是“落后”的代名词。一提到基层,总难免与经济滞后、远离现代性的空间相联系。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深入基层也意味深入经济水平较低、生活质量较差的地区,但由于职责使命的缘故,深入基层也带有相当的职业成就感与荣誉感。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新闻报道的区域选择也难免受到这一因素的深刻影响,林区、矿区、牧区、库区等特殊偏远地点,成为新闻素材诞生与展示的集中地,以展示经济欠发达地区依然充满着发展希望与潜力。

基层新闻报道的特点与问题

“新春走基层”这一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及情感色彩的报道形态,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常态化、体系化、标准化,易于新闻工作者学习、借鉴、操作,也有利于新闻机构宣传思想,表达情怀。

一、报道的规模化。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新闻报道活动,是总频道与各地方分频道每年最为重要的固定采编活动。实际操作中,通常由总频道发布报道重点与倾向,各地方频道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各地方频道圈定报道范围后,居于首位的联络工作往往是当地各行业协会、劳动部门等,由其推荐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基层人物,随后进行采访等工作。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春走基层”新闻报道系列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传统采编团队外,人民数字、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微信公众平台、人民网微博等纷纷成为“新春走基层”的宣传阵地,报道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选题的温情化。由于适逢“春节”,人民网“新春走基层”报道系列活动的选题往往以“温情”为主基调,以表现社会新风、传统美德等,从而迎合春节团圆祥和的节日氛围。“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选题不同于一般民生新闻,一般民生新闻偏于以星、腥、性等話题吸引眼球,这是“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决不能倾斜的方向。根据数据统计,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近一半的选题涉及弘扬传统美德,彰显社会风尚,而与之对应反映社会问题的,只占不到十分之一。在2018年2月5日人民网所发的一篇标题为“急诊科的‘夜”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中,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医护人员在假期依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令人动容。这也反映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选题原则,那就是新闻选题的突出性、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新闻素材的趣味性。

三、叙事的故事化。严肃的新闻叙事风格不符合“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定位,也无法满足受众的特殊需求。在叙事上,人民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强调运用故事写作手法,即突出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矛盾冲突,通过跌宕起伏的环节展现新闻事实。“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往往以人为主,在个人经历的主线中,不断贯穿心理细节、情感细节、动作细节等描写,使受众感受到与“他者”交谈的身临其境之感。2016年2月13日人民网黑龙江频道所发的一篇标题为《昔日贫困户变致富带头人》的报道中,记者采用倒叙方式,从主人公稻田遭遇水灾这一情况开始叙述,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展现主人公遭遇挫折却不气馁的优秀品质,最终主人公的稻田获得丰收,并带领众多村民实现致富。故事性叙述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也是基层新闻报道实现作品拓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长期的模式化操作也带来了思维僵化、态度敷衍、选题陈旧、事实作假等严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思维僵化不仅指选题思维僵化,也指宣传思维僵化。例如毫无新意地沿用已使用选题,重新加工已发表稿件,甚至凭空捏造人物事迹与新闻事实。另外,随着信息获取的愈加便捷,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走向基层、融入基层的意识越来越淡薄,随之而来的便是个人对基层情况越来越不了解,与基层群众越来越疏离。近年来,各地尤其是基层政府宣传部门,屡屡发生新闻丑闻,闹出新闻笑话。2013年10月,部分网民反映,安徽省宁国市重阳节市领导慰问百岁老人照片疑似PS。照片中,老人缩在一角,比例与正常照片严重不符。尽管事后当地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慰问属实,是技术原因导致误会,但是究其根本,对基层民众及其生活状态的不重视,才是导致这一“笑柄”的真正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今这个新媒体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对记者使用媒介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对记者人文情怀的培育和塑造也不能被忽略,否则会导致基层新闻报道作品关怀缺位,情感不足,味同嚼蜡。人文情怀的缺乏具体体现在:采访时只照本宣科地提问,而没有真正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思考问题,引起采访对象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写作时,只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而没有将情感注入文字,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诚然,新闻报道需要标准化流程,但是对于基层新闻报道来说,人文情怀才是内核与灵魂所在。

人类学视野下基层新闻报道的发展路径

新媒介引领着新闻报道的新时代,如何在新时代守住基层新闻报道这一阵地,人类学的相关思维、方法、立场颇有借鉴意义。

一、坚持实践理性,深耕基层实地。通过实验和问卷反复验证问题的标准性,被称为“实验理性”。实验理性希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规律的证明,说明人类行为的普遍意义。新闻工作者应当真正深入基层,主动融入基层文化,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心换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基层生活的真正状态,还原基层群众的精神面貌,制作出有内容、有精神、有生命力的基层新闻报道。人类学始终将研究对象定位在有意志、有审美的动态的实体。对于新闻报道而言,也是如此,脱离这一思维,基层新闻报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借鉴参与观察,挖掘基层深度。在人类学研究中,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尽管新闻工作者在基层新闻报道中不可能像人类学学者那样,用一两年乃至数年的时间做田野调查,但是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仍然具有方法论层面上的借鉴意义。新闻工作者在面对基层新闻报道时,应当积极融入群众生活,观察生活细节,聆听群众话语,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而不能抱着“视察”的傲慢心态,将观察、访谈、写作视为程式化工作。只有融入情感的作品才能成为优秀的基层新闻报道作品,只有做到细致入微、关怀备至,才能称为优秀的基层新闻报道记者。

三、理解他者立场,塑造价值观念。“他者”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双重意义,即在表达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关系时,存在着“互为他者”的观念,即在被研究者眼中,研究者也是作为“他者”出现的。在基层新闻报道中,如何更好地站在“他者”的立场之上,去理解“他者”所思、所想、所言是思维与操作的核心部分,也是新闻工作者价值观念的体现。何为正确的基层新闻报道价值观?即真实反映基层状态,真心融入基层生活,真切表达基层诉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須时刻站在基层这一“他者”立场之上,真正认同和理解基层群众的身份、话语、习俗等,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塑造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念,“他者”立场塑造与情怀培养必不可少。

运用人类学视角切入基层新闻报道,为基层新闻报道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借鉴与提升空间。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作为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基层新闻报道的功能和意义不言而喻。尽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层新闻报道的思维、方法、立场、价值观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运用多学科视角积极反思改进,新闻工作人员态度、行为的改善以及基层新闻作品质量的提升绝非不可能。也只有这样,未来基层新闻报道才有可能朝着更专业、更务实、更亲民的方向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罗红光:《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版。

2.郭建斌,高莉莎:《“询问”与“提问”——人类学学者和新闻记者“问”的差别》,《新闻记者》,2016(11)。

3.赵爽英:《历史的现场——历史人类学或新闻学》,《学理论》,2011(15)。

4.孙信茹,王东林,赵 洁:《作为意义探究的田野笔记——媒介人类学“实验性文本”的实践与思考》,《新闻记者》,2018(8)。

5.[美]布鲁斯T·格林德尔,罗宾·罗兹:《论新闻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点》,《国际新闻界》,1989(1)。

6.李 明:《人类学参与观察法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初探》,《视听》,2017(2)。

7.高贵武,寸 洋:《电视民生新闻的拓展与提升——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报道说起》,《新闻与写作》,2012(5)。

8.陈 伟,卫毓博,钟 磊:《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报道的特点及影响分析》,《中国传媒科技》,2012(6)。

9.何 盈,赵钱江:《让报道触及灵魂——“走基层”电视新闻报道略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0)。

猜你喜欢

他者人类学新闻报道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