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 做新时期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2018-03-10沈天红
沈天红
摘要: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这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增强“四力”,需要新闻工作者认真践行,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四力” 新闻工作者 新时代
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四项基本功。
脚力:深入基层,增强新闻报道的活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这句新闻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话蕴含着增强脚力的最基本要求,新闻战线持续开展的“走转改”是增强脚力的具体途径。记者不仅要走得下去,还要边走得远、走得久。只有双脚踩在田间的露珠里、泥土上,才能写出受众喜欢的“有温度的”新闻佳作。
增强“脚力”需要到基层,到群众中去。每逢岁末年初,新闻媒体都会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都能促使传统媒体锻炼队伍出精品,其原因就在于这类报道的原汁原味,新闻的主角也许不那么高大上,但一定是原生态,更贴近真实生活。“新春走基层”涌现出来的精品就是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的生动注释。再如新闻媒体组织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记者在基层发掘了许多典型,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更重要的是,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架起了“下情上达”和“下情上达”的桥梁,把顶层温暖真正传导到基层群众中。
练好“脚力”需要俯身到新闻现场去。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接近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料是职责使然。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充斥着舆论场,谁在新闻现场,谁能获得最新的资讯,谁就能吸引受众获得受众关注。现在的新闻竞争已直接进化到“秒”的程度,争分夺秒。同样一则消息,先发和后发彰显的是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差别。跟在别人后面报道,除非是深度报道,否则“黄花凉了,吃瓜群众的热情早就散了”。俯身到新闻现场,除了能在报道速度上有先发优势,还能捕捉新闻的细节,提高新闻报道的感染力,能够发掘新闻背后的东西。央视《焦点访谈》之所以有较大影响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记者深入新闻现场采访了许多一手的新闻事实。现在有些记者热衷于在资料和新闻通稿中“扒”新闻,这样的新闻做出来后观众不爱看。究其原因,是记者根本没有亲临新闻现场,素材不鲜活,内容不充实,新闻成品自然枯燥无味了。
眼力:引领主流舆论,善于发现新闻的美
眼力是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能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言论和思潮进行准确辨识,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流声音。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生态日趋复杂。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新闻工作者要增强眼力,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冷静客观,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用独立、客观、冷静的新闻报道及时解疑释惑,激浊扬清,充分发挥主流媒体 “定音锤”和“压艙石”的作用。增强眼力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明辨是非,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站稳政治立场,敢于亮剑,正确发声。
“世界上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增强眼力是发现好素材、好新闻的必要环节,可以帮助记者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出好报道。如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就是记者用平凡的视角刻画出的伟大英雄,善于用细节捕捉英雄的音容笑貌,既聚焦时代近景又放大时代景深,谱写了一篇英雄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赞歌。好新闻要靠记者去发现,记者要善于发现具有人情味的事实,发现小人物身上的“大”,发现平凡生命中蕴含的闪光点,发现新闻蕴含的价值美。
脑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脑力就是勤思考、善思考,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你的眼睛能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
增强脑力需要善于思考,以小切口洞察大变革。以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调查性报道《三十年回望塔元庄》为例,该报道以冀中农村——塔元庄为例,呈现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宏观背景下当地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这则报道中的塔元庄,习近平总书记在30年前曾对其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该村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村庄的发展虽小,却折射了我国农村建设的伟大历程。再如,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海上丝路看深商》用小切口反映大时代,以“深商”为样本,展现他们在海外追求各自“中国梦”的故事,并重点诠释“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理念。这些作品足见记者的脑力功夫,能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项,确实名至所归。
增强脑力需要有敏感的心,去发掘新闻。以第26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为例,报道从记者为白血病人寻找廉价药的故事入手,展开深入追踪报道,剖析廉价药难觅的“老大难”现象。在这则报道中,记者善于挖掘新闻中独特的“点”——廉价药难觅,并把这个“点”做大做亮,最后做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反映社会民生问题的事件新闻。在有脑力的记者眼中,新闻就像一颗有很多切面的钻石,选择的角度不同,新闻折射给社会的光芒就不一样。如何选择?在没有独家新闻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敏感去做独特的新闻点,并善于思考和总结,是可以做出好新闻的。
笔力:善于表达,创作精品力作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尤其重要。”这里面就有个表达的问题。记者勤于脚力、善用眼力、活用脑力发现好的新闻素材,还要有好的表现方式。绝佳食材只有最终做成精美的菜肴,才能吸引食客大快朵颐。记者只有用恰当的、生动的表达将新闻呈现给受众,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
增强笔力要善于表达。“妙手著文章”是对笔力的精辟概括。随着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也需要适应变化不断改善。这两年,新闻报道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新闻。如《生命缘——请你替我活下去》,用持续记录、跟踪拍摄的手法,表现了一位6岁女孩身后器官捐献的故事,该作品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再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静默的山岗》表现了为修建红旗渠献出生命的几十位普通农民群像。作品用普通人做主角,用身边事作题材,用贴近性的表现手法,引发了受众的心理共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增强笔力要注重原创。如《学习进行时》融媒体专栏是新华社新华网宣传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该专栏曾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该专栏注重原创,着力创新报道理念和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领导人报道的新路子,引起业界和学界关注,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增强。剖析该专栏,可以看出立足原创,打造特色报道是其致胜的秘密武器。该专栏自上线之日起,主创人员就将原创报道作为专栏的灵魂,不断加大原创报道力度。据统计,仅2016年度,专栏就推出316篇原创报道,这些报道角度新颖、观点深刻,一经推出迅速获得大量转发,有些甚至出现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正是因为该专栏坚持立足原创,才能在大量时政报道中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特色,受众的黏性和阅读期待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美誉度和话语权不断获得提升。
结束语
践行“四力”最终目的是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新闻工作者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提高“四力”,自觉沉到一线,脚沾泥土,心为人民,记录伟大时代,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景德镇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