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危险性
2018-03-10黎环邹文
黎环 邹文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性。方法 选择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14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为探讨对象,依照HCC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n=95,未发生HCC)与观察组(n=50,发生HCC),对比两组患者合并T2DM发生HCC的危险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T2DM发生率、吸烟史、男性、AFP>400 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且血糖指标、HBV-DNA、ALB、TBIL、GGT与ALT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T2DM发生、血糖水平、HBV-DNA、AFP>400 μg/L、ALB、TBIL、GGT及ALT均与HCC的发生相关。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T2DM会诱发HCC的发生,因而可将T2DM作为早期观察指标之一。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型糖尿病;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12(b)-0036-03
原發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生率开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且随着病情进行性的发展,其病死率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5%[1]。而肝炎病毒感染、合并糖尿病发生等均是导致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该次的研究分析中,将主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T2DM)患者发生HCC的危险性展开探讨,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145例2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145例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2]中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对照组患者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5.5±10.5)岁,肝硬化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4.5)年。观察组年龄46~67岁,平均年龄(56.5±10.5)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0±5.0)年;该组发生HCC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3]。所有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的研究探讨皆知情同意,且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参与研究分析患者的住院资料与随访资料及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并探讨诱发HCC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间详细资料,观察两组患者T2DM发生率、吸烟史、饮酒史、性别、血糖HBV-DNA、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变化情况[4]。
1.4 统计方法
组间研究探讨数据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数据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T2DM与HCC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在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确诊为T2DM者为45例。观察组患者其T2DM发生率、HBV-DNA载量、患者吸烟史、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组间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根据组间详细数据分析可得(表2),观察组患者血糖指标、AFP>400 μg/L、ALB、TBIL、GGT及ALT指标水平较之对照组则明显升高;两组相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多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得,T2DM的发生、血糖水平、HBV-DNA、AFP>400 μg/L、ALB、TBIL、GGT及ALT指标均是诱发HCC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肝脏病变,当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对患者肝细胞造成损伤,且炎症介质会进一步激活肝星状细胞,当大量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后会发展为肝纤维化[5-6];在慢性炎症的进行性发展下进而推动了肝硬化的发生,若不及时给予治疗,还会导致癌变发生;有研究显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均是引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且在大量的研究报道中认为,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也会促使该病症的发展;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T2DM会进一步增加患者HCC的发生。有报道显示,HCC患者中合并T2DM者是未合并T2DM者的4倍[7];而T2DM作为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会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产生协同作用。当前临床中对HC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其病因较为复杂,例如肝炎、肝硬化、长期饮酒等在一定程度上均会诱发HCC的发生;而T2DM作为其风险因素之一,主要是因患者长期胃肠动力减弱使得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导致其肠道产氨增加[8];同时T2DM患者其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自身脂质代谢障碍,从而使得肝细胞中堆积了大量甘油三脂与脂肪酸,其肝细胞中溶酶体失衡,并释放出半胱氨酸蛋白酶及组织蛋白酶[9],致使对肝细胞造成损伤。目前认为T2DM诱发原发性肝癌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用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具有降血糖作用,能诱导细胞分化,通过自分泌、内分泌或旁分泌等方式,由胰岛素受体介导发挥其促细胞分化作用;而有研究结果显示T2DM恶性肿瘤患者往往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较正常人更高。同时葡萄糖作为肝瘤细胞唯一能量来源,T2DM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使其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下降,对细胞线粒体呼吸酶造成损伤,最终使得正常细胞变为肿瘤细胞。
另一方面,有大量研究中显示HBV感染及DNA损伤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着高度相关性,几乎在所有的HBV所诱导的肝癌患者中,均能发现整合的病毒DNA,且在部分血清HBV标记为阴性患者中,其肝癌组织存在整合型与复制型HBV-DNA。同时糖尿病患者往往血糖水平高,且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增高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增加肿瘤发生率。同时T2DM患者持续存在的糖脂代谢紊乱会致使其肝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进而对促进其肝细胞损伤;而体内持续高血糖状态也会对机体正常能量代谢造成损伤,最终导致DNA受损与突变,致使细胞癌变。在该次的研究分析中,通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HCC继而对T2DM的临床情况展开探讨,在已经发生了HCC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其T2DM发生率、患者吸烟史、男性发病率等均是其影响因素,但与患者是否饮酒无明显联系;同时HCC患者其血糖指标、HBV-DNA、AFP>400 μg/L、ALB、TBIL、GGT及ALT指标较之未发生HCC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水平更高。且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下,进一步明确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中包括了T2DM发生、血糖水平、HBV-DNA、AFP>400 μg/L、ALB、TBIL、GGT及ALT指标。因此可将T2DM作为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T2DM会诱发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可将其作为临床中HCC早期预警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傅熙玲,田玉岭,臧志栋,等.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癌的相关性研究[J].癌症进展, 2017, 15(5):540-543.
[2] 贾继东, 李兰娟.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肝脏, 2011, 3(1):66-82.
[3] 楊秉辉, 夏景林.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J] . 肿瘤防治研究, 2002, 29(1):83.
[4] 董振岭. 2型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7):41-44.
[5] 李梦培, 李静. 2型糖尿病与乙肝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关系[J]. 医学与哲学, 2016, 37(4):44-46.
[6] 苏日嘎. 原发性肝癌合并与不合并肝硬化患者年龄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特点比较策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65):12701-12702.
[7] 戴颖, 孙杨安. 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1):14-17.
[8] 刘金忠, 郑福昌.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与无肝硬化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7, 19(6):937-939.
[9] 王星, 顾明君, 马俊花.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6, 31(12):1967-1969.
(收稿日期: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