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儿童动画民族性新解

2018-03-10韩栩

电影评介 2018年19期
关键词:民族性动画民族

韩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表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用新媒体的方式弘扬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内容,愈加成为文化工作的侧重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大数据的视域中,儿童动画作为我国动画受众群体最庞大的动画,也应该符合新的定位,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 新时代语境下“大数据”的新解读

(一)儿童动画艺术“大数据”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满足之外,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和更加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上的数据采集成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在动画方面,动画艺术数据更多地要求集中在优质的、能够体现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数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儿童动画作品的民族性内化的问题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在数据时代将开创性地形成数据热点,也应当成为创作者的新使命:需在儿童动画作品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大数据的运用催生新的动画产业结构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动画产业的结构,形成了多链条交织的结构形态。在互联网思维的促进下,创作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创作链条的两端——创作者与终端受众也都受其影响。然而,不论何种变化,创作主体的输出话语以及接受客体的接受心理都离不开民族化的语境。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广泛地挖掘受众关于民族性的需求,也能够为制作者提供更为多元的资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文化形势。

新时代越来越合理而科学的大数据顶层设计,使得数据的顶层定位更高、决策性更强,相应地使用数据的目标性也更加明确。

二、 大数据时代赋予儿童动画作品民族性新的阐释空间

(一)动画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构建对民族性的阐释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教授曾在文章中指出:“民族的概念,是一种从现实的世界向想象的世界不断纵向移动的文化理念。它从最早氏族、部落等客观存在的所指,逐渐演变、延伸到艺术、信仰中的精神所指,最终汇入到国家的文化谱系与社会的政治谱系之中……一个国家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而族群首先是文化的。”[1]

动画作为一种综合了视觉与听觉的语言系统,其表征为动态影像的叙事以及创造性的声音重建;其内核则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表述方式。纵观动画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动画从没有放弃过对于民族现状、民族特征、民族属性等方面进行阐释的话语权力。可以说,所有的动画作品,究其精神意旨,總离不开“民族性”的意识源头。

(二)新时代民族性在动画中的内化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世界。新时代民族性的定义被内化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的反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动画作品在表现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时,视听表现和情感表达需要传达主旨。

动画作品在表现民族共性的主旨上做过很多尝试,意识形态内的民族精神除了外化的视听觉感受之外,更多的是相对含蓄和内化的集体情感的阐述。例如,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剧作上看依然是中国神话故事的延伸与现代化演绎,造型上也遵循了中国传统年画的造型样式,但实际上表现的是时代变迁对民族心理产生的冲击。片中集体文化认同的共通性在观众群体中流转,当下的民族精神状态自然显现。与其说该作品是国产动画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思索,不如说它是当下特定的社会经济境况在传统思维中寻求的乌托邦式的心灵慰藉。

在动画语境的表述中,在看似荒诞或者充满奇思的剧情框架里,用轻松的“语言”结构、戏谑的表演去探寻儿童动画新时代民族性的现代表义。只有在新时代精神的场域里讨论民族性问题,才能够真正接近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符合新时代新的定位。

(三)创作者多元思维下的民族价值沉淀——新时代民族性的探寻

大数据的聚合效应,在儿童动画的范畴内催生出大量的数据热点,这些IP热点的孵化过程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强制不断思考的过程。创作者必须迎合数据分析下的受众心理和审美认同,从故事文本到动画造型,从主题内涵到产业链下游的后续开发,对这些环节的思考促使创作者打破原来单一的思维结构,形成多线性、多维度的思维路径。

在新媒体层出不穷地显现、大数据分析广泛应用的新的时代浪潮之中,创作者也被裹挟着不断推进及改变自身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标准。各种不同的终端呈现方式,剥夺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当然也形成了更多的新型话语结构;多元的传播方式意味着动画的形式被日益碎片化,泛动画时代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及挑战;多元的载体更新了创作者的媒体思维,自媒体的呈现方式又将动画的话语权利公平地交付给每一位创作者;层出不穷、脱颖而出的IP热点刺激着创作者们发挥最大的创作能量,实现自身IP的艺术与商业价值。在新时代激浪的拍打之下,儿童动画创作者除了一直遵循的“儿童本位”的创作立场之外,还需要沉淀下来寻找更多的创作突破点。事实证明,他们必须对民族性进行探寻,挖掘民族思维的根本。

(四)分众传播模式下受众的交集汇聚——新时代民族性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作了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讲的就是新时代的民族性。在新时代大数据动画的产业结构下,再没有一个主流媒体或平台可以“一家独大”地掌控传播渠道,大数据时代媒体的特征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对于优质动画数据热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会使得多个产业链条同时拓展,各类资源都被优化配置,每一条产业链的生态个体都对应一定的消费群体,在这种复杂的产业结构之下分众传播的模式愈加显现其特征。

分众传播意味着消费人群被进一步地细分,从某一时间段落的静态视角来看,呈现出极度多元、散乱、多线性的传播状态。不同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对于儿童动画来说,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功能以及消费者的诉求也各不相同,似乎很难形成消费粘度。但实际上,从动态的、宏观的全社会环境下看,这些看似杂乱的传播线条总是互有交叉,这些交集就形成了数据热点。交集沉积下来的部分一定具有社会共性,能够客观反映当下政治、经济等价值特征的文化思考。加之大数据持续发力的分析与挖掘,“分众”还会有聚合的体现,这样的方式恰恰适合传播民族性的主流价值观。

(五)大数据时代的精准传播对民族性的强化——寻找共性的心理认同

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挖掘其消费习惯,最终实现精准传播与推送。儿童动画作品的受众相较于别的艺术作品有些不同,它具有两个消费对象——家长和儿童。从消费能力上看,家长才是消费的主力。动画的消费模式是家长对孩子审美以及社会需求(包括教育、情感、娱乐)的预设所产生的消费行为,然后再推送给孩子。大数据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家长群体,也就是成人群体;精准传播的对象也是为孩子先预置和筛选过后的动画作品,最后数据的汇聚还是成人群体寻找到的共同的心理认同。不可否认,这种共同的心理感知具有民族性特征。新时代对于动画创作和传播的要求是在儿童群体中传播优质文化内容,从生活见闻中构建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

三、 新时代儿童动画作品的民族性展现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民族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推进不断地丰富自己。随着动画人才的培养、国家政策的扶持、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国产儿童动画在近几年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动画作品被大量创作出来,其中不乏很多精品之作,获得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评。在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发生了整体的提升。在动画作品之中,儿童动画的功能得以彰显——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人文思想的积淀、认知能力的提升、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在这些功能和目标之中,民族性被重新定义,传统的认知模式被保留,新的精神意识被拓展。

(一)新时代语境下,内容主旨的民族化新表现

在新時代社会中,我国的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儿童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视觉形态和内容以符合儿童的审美和展现正确的价值观为主。儿童观众对动画片的喜爱是源于他们本身的认知系统还没有健全,加上动画视觉形态上偏向于简化和变形,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并且儿童故事基本都是轻松而安全的,情节也在适龄儿童的认知范围内,因此他们能够被带入到简单的情境之中。在内容主旨上,主流的儿童动画作品都很偏重于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坚毅的品格、爱国的热情、勤劳善良的美德等,并且将这些美好的属性冠之以“民族”的共性推广开来。

当下,孩子们处于资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他们对过于沉重和教化的主题选择度很低,因此民族品格需要通过好的故事来展现,需要潜于情节表面之下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军旅题材的动画系列剧《聪明的顺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部作品切实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少年的样貌,他们有着和观看者同样的心理状态,他们并不完美,但真实可爱,并且严肃的政治环境也体现着国家军队的面貌。在声音的处理上,音乐的创作也具有流行性的特征,充满了动感和节奏,符合新时代儿童的审美需求。全片充满着积极向上的能量,通过一个小小的缩影,其实想要向孩子们展现的是当代宏大的民族精神面貌。

这种用引人入胜的剧情输出民族性主流观念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儿童观众能够通过剧情的互文性关系,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性的说教指向被化解,分散在使孩子们感动的一个个生活场景里,内容主旨得以升华。

(二)新时代语境下,视觉形态的新民族性强化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视觉形态的强化对孩子认识新时代民族文化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其实,孩子们在认知国家的概念之前,已经早就感知到我们所独有的视觉样式了,这来源于他们的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民族记忆和认识其实是深埋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之中的,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会理性地辨别本民族的视觉构成。在儿童动画作品中采用这样的视觉形态,可以自然地完成传统文化和民族性视觉语言的传承。比如动画作品《京剧猫》,角色造型上采用拟人化形态,按照戏曲表演的妆容细化面部,服装道具也都采用古风设计的方式。儿童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对传统戏曲也加深了了解,从视觉形态的认知深化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用视觉强化的方式将民族性的文化具象化处理,再加之现代化的剧情结构,传承与守望在时代的脉动下转化为儿童受众内在深刻的心理体验。

(三)新时代语境下,认知心理的民族性新形式

如果说《京剧猫》只是着重对视觉形态的强化,那么《中国唱诗班》系列则是全方位地向孩子们展现本民族的文化情怀。将故事与诗词完美地结合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古代场景,不仅促使孩子们吟诵美妙的中国诗歌,而且在故事的演绎中让孩子融入到了历史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具有民族特质的待人接物之道与处世哲学。不以为孩子们提供强制性的答案为目标,而是通过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拉入古典的民族语境中,逐步使其具有智性的认知,自主性地链接古今,感受传承的力量,批判陈旧腐朽,建立新的现代民族性形式。

民族性在认知心理层面已经完全突破了视觉的限制,是民族内每一位成员对自身行为方式的总结和体验。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多多接触能够深刻挖掘民族深层形态的动画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搭建共性思维的基础框架,将传承与批判、遵循与反抗辩证地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中。

结语

传统对民族共性的认知,显然已经不能概括当下新时代大数据视域中儿童动画作品的民族性的定义。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视觉形象的演变都让民族性有了新的内涵。新时代赋予民族性很多新的定义和艺术表现内容。在一些儿童动画作品中,或多或少地也涉及到了这些情节: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被内化为一种民族特征的期待,在故事中会成为情节展开的基础;还有平等自由的理念,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热爱生活,关爱生命,都被写入动画的情节之中;并且民族性不应该与全球化对立起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多动画作品表现的“真善美”的精神内核,其实是对于全人类共同的心理认知,体现的是人类一切普世情感的美好。在新时代大数据视域的驱动之下,民族性其实又被赋予了一种科学化的民主特征——每个创作主体与客体都对艺术作品产生了一种共建的方式,能够创造更加多元、更加具有实验精神、更加智性的动画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贾磊磊.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述的民族性呈现[J].民族艺术研究,2017(6).

猜你喜欢

民族性动画民族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我们的民族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多元民族
我是动画迷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