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个性的小作家
2018-03-10兰刚林
兰刚林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例,探讨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对作文教学形成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新课改指导下的教学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理论与事件的新热点。个性化作文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有感情、有想象的独特作文写作。而怎么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走进生活,进行生活化命题
个性化的作文写作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一篇好的作文要有好的素材,真实的情感。现阶段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写作都是套用模板,或者是仿照他人写作,归其原因在于学生年纪小,见到的事物、经历的情感比较单一,在面对老师要求的作文目标时,不知道该写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多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学生身边出发,进行生活化的命题。为使写作更加真实自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从生活中寻找作文命题。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一单元的习作中,要求学生围绕参观过的景观或者身边的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去哪里游玩过,那里的景色怎么样,或者是讨论学校附近有什么优美的景色,小区公园怎么样,通过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更快找到着眼点,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场景事物,让学生快速确定写作内容,然后可以有重点地进行景色描绘。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写,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二、真情实感,进行个性化指导
真情实感是个性化作文写作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最起码要让阅读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为了使小学生在写作文中能够有感所发,有情可写,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写。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写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使作文更加饱满、有内容。在小学四年级语文园地四中,以身边的小动物进行描写,要求能够流露真情。对于小动物学生都很熟悉,甚至很多学生家里还养着宠物狗、宠物猫、仓鼠等。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对于宠物表达的情感就是它很可爱,我很喜欢它。但是个性作文的写作并不仅仅是说出它很可爱,我很喜欢,而是它可爱在哪里,我怎样喜欢它。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写作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平时的生活状态都是怎样的,做了什么让你觉得它特别可爱或者搞笑的事情。还有我喜欢它,都对它做了什么,通过这些独属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描写,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喜爱之情,而非干巴巴的一句“我很喜欢它”。
三、自由驰騁,进行想象力的放飞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多想、多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小学生语文写作也是同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写作。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时常会有新奇的想法,在大人看来或许不合常理,但是这正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的黄金阶段。教师要积极开展能够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写作。以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要求学生自行想象写一篇童话故事为例。童话这种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题材,十分适合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写作。因为每个学生或许看到的景色相同,经历的生活也大同小异,但是每个人的想象却不尽相同。通过想象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童话故事中设置不同的角色,安排不一样的场景,描绘不同的故事。因为学生独特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作文独具特色,做到个性化作文写作。同样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遨游在想象的海洋中,享受作文写作的独特乐趣。
四、多元互动,进行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作文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写作乐趣、展现学生个性、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进行多元评价。教师的夸奖能够很大程度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作文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性,评语要采用鼓励式语言。还可以开展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通过互评学习他人写作的优点,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写作中再接再厉。同样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能够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力争向前。同样还可以开展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总结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写作中注意扬长避短。
总之,作文教学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至关重要,而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广,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成为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对作文个性化的概述,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张俊德.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讨[J].中华少年,2017(10):115-116.
[3]刘丹.对小学语文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初步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9):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