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启智于动
2018-03-10王华平
王华平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过程的学习”,数学课堂中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用数学”中“学数学”。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乐学”,同时又可以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动中求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我们除了要最大化地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更要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动脑、动手,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识记内容较多,尤其是大小月的判断学生一时很难记住。为此教师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首先出示年历表,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是小月,然后借助自己的左拳,用数数或口诀的方法记忆。第二层次先由教师出示月份,学生用动作直接判断,举左手表示大月,举右手表示小月,接着让学生戴上写有1~12的数字的头饰,开展“大小月找朋友”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强化记忆。第三层次开展“猜月”的游戏活动,让一位学生头戴表示月份的头饰,下面的学生说出该月的特征,请台上同学猜出月份。通过活动使全班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把这节课的知识灵活地加以应用。这样的教学,克服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在游戏中愉悦了身心,使课堂真正绽放了生命的活力。
二、动中求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应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具体的生活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透彻的理解,而且还可进一步验证知识的产生与获取过程,使学生研究性地学,创造性地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多次的师生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并验证规律。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先让学生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操作验证的设想,接着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去拼、去比、去观察,进一步验证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其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作用,以疑发端,让学生画一画、算一算、剪一剪、猜一猜、试一试,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三、动中求活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创设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求知氛围,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眼、手、口和学习空间,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例如教学“连除式题简便运算”时,先组织全班进行一次男女速算竞赛,男同学做左3题,女同学做右3题:
(1) 180÷15÷4 180÷60
350÷10÷7 350÷70
840÷7÷3 840÷21
结果显而易见,男同学速度较慢,但他们很快發现了原因,左边的是二步式题,右边的是一步式题,这使他们输得不甘心,认为是老师不公平。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再一次进行速算比赛,改由男同学做一步式题,女同学做二步式题。
(2) 180÷12 180÷3÷4
400÷16 400÷4÷4
240÷15 240÷5÷3
这一次复赛的结果让男同学一时茫然,但稍作冷静后,男同学终于又发现“客观”原因,原来他们做的要笔算,而二步式题却可以口算,于是他们又提出了抗议。此时,教师微笑着解释:“其实左边的题也能口算,而且这两组题目还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认真研究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随即全班学生进入了对比研究,并很快发现了连除式题简便运算的规律。
四、动中求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在实践活动中,丰富的感性材料往往可以直接引发学生的联想,加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需要活动,学生更需要活动。教师应该创设更好的条件让全体学生在实践操作、游戏竞赛中思考研究,发现创造;在演练合作、交流争辩中挖掘潜能,启迪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功能,真正让数学课堂寓教于乐,启智于动。
编辑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