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蓑衣渡的刀光剑影

2018-03-10范诚

湖南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太平军蓑衣太平天国

范诚

要不是一场堵截太平天国的恶战,蓑衣渡至今仍像它下面的河流一样,默默无闻地流向远方。

炮火隆隆,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一场残酷的战争在这里打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惊人一笔。

而今,我站在渡口。硝烟早已散去,和风阵阵袭来。冬阳高照,空气清新,蓑衣渡周边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全州城隐隐约约,一幢幢高楼朦朦胧胧。

远去了古战场的鼓角争鸣,完全是一幅兴旺发达的景象。

往事如烟,追忆似水。蓑衣渡下的流水,正在诉说着那段如诉如泣的历史。

1852年6月5日(阴历四月十八日)上午,太平天国军队一万多人,从广西全州县城出发,分水陆两路,向北进军。准备沿湘江直下,袭击湖南的永州、衡阳、长沙。

连日多雨,湘江水涨。时值春汛,平时正是放排、舟船载货下行的好时节。

此刻,湘江河上,两百多艘船只组成的大型船队,浩浩荡荡,向着下游漂来。船上载着的,是太平天国的主力及其家眷,以及他们缴获的各种重武器和战备物资。

与此同时,约五千名太平天国将士,在翼王石达开的率领下,沿着官道,也向下游的黄沙河开去。

此去十五里,便是有名的蓑衣渡口。

此时,清军将领江忠源率领的“楚军”一千余人,正在严阵以待,等待着太平天国的大队人马。

蓑衣渡,像张开着血盆大口,等待着吞噬太平天国的大军。

开战前夕,江忠源倒是很平静。

虽然出身文官,但江忠源已经指挥多次战斗。可以说每战必胜,不仅在清军中有了能战的口碑。在太平军中,他的名字,也有很大的震慑力。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其手臂特长,可以垂手至膝。生得气宇轩昂,少年任侠好义,放荡不羁,但很讲信义。

他本是一个读书人。道光十七年(1837),考取丁酉科拔贡,后又中举,成为新宁这个偏远山城的一大新闻。在前往北京参加会试时,曾三次护送友人的灵柩回原籍,不畏千里长途,餐风露宿,善始善终,无怨无悔。虽耽误了大考也在所不惜。

当时曾国藩在京城,也爱周济贫困,喜欢为人撰写挽联。故京师士人中流传两句打油诗:“代送灵柩江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这两个湖南人在京城都有着较好的口碑。一见如故,遂成挚友。

初次相识时,江忠源经好友郭嵩焘介绍往见曾国藩。江忠源“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声如洪钟,慷慨激昂。曾国藩和他谈些市井琐事。酣笑移时,江忠源辞出,高声朗朗,作揖后便头也不回地走了。曾国藩目送他离去,回头对郭嵩焘说:“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清史稿·江忠源传》)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在座闻之者都很惊疑。

有一天,江忠源告诉曾国藩说:“故乡新宁有青莲教匪,天下将大乱了。我在老家已经把亲友丁壮都组织起来了,一旦有事,可以防御。”

道光二十七年(1847),新宁黄卜峒青莲教首领雷再浩聚众起义。江忠源刚好在家,协助县令,指挥团丁一战就把雷再浩扑灭了。首开湖南人秀才带兵作战的历史。因功授知县,拣发浙江秀水。

咸丰帝即位,曾国藩应诏保举贤才,江忠源为其中五人之一,曾国藩在疏上说他“忠心耿耿,爱民如子”。江忠源被举引见后,丁忧回籍。

不久,太平天国起义,进攻桂林。赛尚阿奉命督师征剿,奏调江忠源赴营差委。他募集新宁乡兵五百人,叫做“楚勇”(也称楚军),开赴桂林,又开了湖南乡勇出省作战的历史。“湖南乡勇出境讨贼,自此始也。”(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

这些人没有统一服装,衣衫不整,武器也相当落后,很被那些绿营兵瞧不起,连太平军看到也嘲笑、藐视他们。但打起仗来,这些人不怕死,连打胜仗,让人刮目相看。他曾提出很好的对付太平军的一些计谋,可惜不被当权者重视。桂林解围,他就告病回家了。

第二年,太平軍由永安突围,又攻桂林。他增募一千人赴援,又连打胜仗。三战皆捷,解桂林围,深受副都统乌兰泰器重。可惜其后乌兰泰战死,再没有人能够理解他,重用他。

这时,江忠源的官衔仅仅是一个代知府,在清朝参与围剿太平天国的众多巡抚、提督、总兵等面前,只是一个小官,人微言轻。但江忠源有勇有谋,已经分析到太平军在攻下全州古城后,必然北上进攻湖南。要么取道邵阳进攻长沙,要么顺湘江而下,经永州、衡阳进攻长沙。不论走哪条线路,都将给湖南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湖南人,江忠源觉得保卫家乡责无旁贷。他在寻找着机会,要不惜一切代价,给太平天国致命的打击。

湘江出全州城,江面变得开阔起来。宽的地方有两百米,窄处也有上百米。水流比较平缓,没有怪石暗礁,也没有惊涛骇浪。但到下游十五里处,在一个叫蓑衣渡的下游,江口突然锁紧,最窄处只有五六十米,两岸小山突起,森林密布。岸边多是嶙峋怪石,像一群鳄鱼张开血盆大口,正对着江面。

到了蓑衣渡口下游数百米处的水塘湾,因为洪水冲击,堆积起大量沙石,使航道陡然变浅。这就形成了蓑衣渡的水面像一个大潭,深不见底。而出口处,狭窄、水浅,稍微阻挡,便不易通过。

江忠源带兵马不停蹄,一路追击着太平天国。到了蓑衣渡,发现这是一个天然的伏击战场。此乃天助我也!他和得力助手刘长佑击掌欢呼,决定在这里打一场伏击战。

全州离江忠源故乡新宁不到一百里,江忠源对这里比较熟悉。经过踏勘地形,蓑衣渡位于东岸,正对面是六亩塘,地势比较平缓,但多树木,易于隐蔽。六亩塘下面数百米,即水塘湾西岸,突起一座两三百米的小山,叫狮子山。山上草木森然,是伏击的最好地方。

江忠源将千余新宁楚军分开设伏,一部分埋伏在蓑衣渡对岸的六亩塘沿线;一部分埋伏在狮子山一带,形成犄角。然后,命令乡勇们砍伐两岸松山里的松木为桩,在河滩上打下无数树桩。又砍倒沿江两岸的一些大树,推入江中,堵塞河道。并用铁钉将河中的大树木桩钉死,连成一体,在水塘湾的河滩上筑建了一座牢固的大木堰,阻断了舟船的通行。接着,指挥兵勇挖壕沟、设陷阱,在狮子山和渡口对面的六亩塘后山上共架了多门重炮及众多小炮。endprint

与此同时,他几次飞书约清军几个将领,请他们派兵在河东一带岸边的悬崖上设伏。这些清军深知太平军作战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锋,一味敷衍,并没有派一兵一卒前去驻守。

江忠源又急请和春速派兵“于河东扎营,以为合力攻剿之计”。然而,和春也慑于太平军之声势,不肯“分兵扼截”。只檄调非自己统属的张国梁部前往东岸防堵。张国梁部离阻击地点尚远,能否赶到都成问题。

江忠源心中大骂这帮没用的绿营兵,只得自己同刘长佑一起,周密安排,尽最大的努力歼敌。

水流湍急,大船如飞。

太平军的船队,在滔滔洪流中向着蓑衣渡奔涌而来。

蓑衣渡,更像一个大大的口袋,张开着,迎接着太平军的船队。

中午时分,太平天国前面的船队,到了蓑衣渡下面的浅滩处,被木堰拦住,进退不得。后面的船只,一艘艘像离弦之箭,向前面的船队冲来。它们互相撞击着,发出沉闷的声音。船上的人,被突然而遇的撞击吓蒙了,一个个东倒西歪,站立不稳。顿时,叫喊连天,乱作一团。

太平军东王杨秀清走出船舱一看,船只搁浅了,无法动弹。再看看两岸,死一般的寂静。心中一沉,暗暗叫苦。正想派人上岸察看,“轰、轰、轰”三声炮响,从前方岸上飞来三发炮弹,击中江中三艘战船。船上的炮兵们还来不及开炮还击,六亩塘后山又是三声炮响。随后,两岸抬枪、火枪、火箭枪箭齐发,太平军的船只大多中炮起火,几无还手之力。部分中炮严重的船只开始下沉。东王知道遇上了强大的伏击,急令士兵保护天王及家属抢攻东岸,自己指挥士兵们开枪、开炮还击。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楚军人数虽少,但有备而来,抢占了先机,加之指挥得当,作战勇猛,越战越勇。太平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毫无准备,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死亡惨重。

太平军毕竟是一支久经战斗的队伍,他们随机应变,把拥挤不堪,乱成一团的船只横亘江面,搭成沟通东西两岸的浮桥,抢占河岸阵地,进行还击。

由翼王石达开带领走陆路的太平军,在队伍刚过新塘坪时,突然听到蓑衣渡炮响,料到水军可能遇伏,便率队伍调头前来营救。当赶到石山脚时,又遇到和春率领的绿营兵伏击。太平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杀开一条血路,冲过封锁,直奔江边。

这时,和春又领着七千多绿营兵压阵过来,太平军只得竭尽全力,抢占东岸。

战斗进行了两昼夜,太平军仍无法疏通航道前进。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多面受敌,无法立足的危急情况下,太平天国领导人不得不改变沿江而下永州,直捣长沙的原定计划。于六月七日下令舍舟登右岸,“并将船只自行焚烧,遗弃辎重米粮器械甚多”。

船只尽毁,辎重尽失,伤亡惨重,元气大伤。太平军在此丢下数千具尸首。本已身受重伤的南王冯云山,也在战斗中中炮牺牲,年仅三十七岁。

在蓑衣渡被打死的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不是一般人物,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之一。

冯云山是广东花县禾乐地人,与洪秀全的故乡官禄村相邻,相距不到三里。他生于公元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小洪秀全两岁。他们从小同学,成绩优秀,后来又同做蒙馆塾师,志气相投,情同手足。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和他共图革命。

冯云山虽然出身于一个殷实家庭,但一向与贫苦农民接触,使他同情广大农民的疾苦,并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憎恨。鸦片战争后,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众普遍反清,于是走上反清起义的道路。

1844年,他们一起去粤北和广西传教,经历苦难。当洪秀全失去信心,退回广东之时,冯云山却独自到紫荆山去开创根据地。并将传教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为此,冯云山还曾入狱。

冯云山是个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也是太平天国的规划师。《李秀成自述》中说他:“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在他规划中的太平天国,是一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新王朝。利用宗教策动起义是他决定的方针。在传教时,当时领导班子的位次是:洪秀全称天上的基督为长兄,他自己是上帝次子,一把手;冯云山是上帝第三子,二把手;杨秀清是上帝第四子,三把手;以此类推。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国,中间经过八个月的苦战,领导班子的情况有了变化。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第一,能够掌握群众的广西实力派杨秀清、萧朝贵地位上升,来自广东的洪秀全、冯云山地位下降。为了确保洪秀全的教主地位,冯云山作了让步,退居四把手,而让杨、萧上升为二、三把手,并由杨总揽军政大权。

冯云山也是一个深明大义,能左右太平天国局势的人。《清史稿·洪秀全传》中称他“冯云山读书多智计,为部署队伍,攻守方略。”

再加上他精明强干,善于协调,头脑冷静,是太平天国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殉难后,天王洪秀全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夺我良辅之速也”。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南王冯云山的战死,给太平天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望着太平军从东岸突围而去,江忠源仰天长叹,顿时感到身心疲惫。经过两昼夜的指挥,没有休息片刻,他确实感觉有点累了。

蓑衣渡伏击战重创了太平天国主力部队,虽然没有将其全歼,却是清军抗击太平军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仗。一时间,江忠源成为一个传奇勇士,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王安定后来在《湘军记》中评价“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

《清史稿·洪秀全传》载“冯云山中炮死,寇退走道州”。

太平军原计划是沿湘江而下的,趁着水势,大军压境,如果没有蓑衣渡阻击,他们会很快进入湖南,给湖南沿线措手不及。一旦开战,可以说势如破竹。但蓑衣渡一战,迫使他们改变计划。残兵败将步行至永州,恰逢湘江水涨,无法渡河攻城,转攻道州、郴州,再迂回进攻长沙时,已经是三个月以后了。长沙方面,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役,为保卫湖南首府长沙,赢得了时间和戰机。endprint

蓑衣渡一战,也使清皇朝认准了乡勇团练的力量。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清皇朝派出了十多位朝廷大员,集结了几万名绿营官兵,两度围剿太平天国。可是功效甚微,还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江忠源率领的一支小小队伍,却能与太平军硬拼,捷报频传,所向无敌。蓑衣渡战役,更是把太平军打得转向而逃。如果有两支甚至数支楚军这样的队伍,则有可能将太平军全歼于蓑衣渡。

咸丰及其重臣们从这次战斗中发现了击垮太平军的新生力量,那就是团练武装。曾国藩、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则从新宁乡勇身上,得到莫大的启示,为以后创办团练,训练湘军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从蓑衣渡之战走出来楚勇官兵中,后来成长起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伍。

江忠源自蓑衣渡之战后,率部一路追击太平军,参加了长沙保卫战,立下了大功。接着又指挥了南昌和庐州保卫战。在几次著名战役中,江忠源和楚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本人也飞速提升,由道员、湖北按察使、帮办江南军务,升安徽提督、巡抚,1854年12月,在庐州保卫战中殉难,年仅四十二岁。后人称他为“湘军之父”,“湘军第一将”,实至名归。

江忠源所带出的部下,后来有多人成为将军、统帅。

刘长佑(1818-1887),新宁人,一路追随江忠源,后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云贵总督。他授直隶总督是1863年,是清代第一个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的汉族长官,比曾国藩担任这一职务早五年。

刘坤一(1829-1902),新宁人,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后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前期中国参战部队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清政府请他出山,任钦差大臣,指挥六万湘军出关作战。初战失利,正筹划反攻,清廷却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國的《马关条约》。虽然局势无法挽回,但刘坤一已经清醒认识到日本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威胁。为此,他提出了对日应采取战略上“持久”的方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对日“持久”战的国人。

江忠义(1833-1863),江忠源族弟。江忠源死后,与刘长佑分领楚军,任贵州巡抚、贵州提督、广西提督。后病死,年仅三十岁。

江忠浚,江忠源亲弟,任四川布政使、广西布政使。

刘光才,号华轩。随江忠义追剿太平军,保荐参将,赏戴花翎。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后来又任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

在新宁民间,曾流传一首顺口溜,“大清皇帝来,新宁大发财。隔墙两制台(总督),对门两提台(提督)。十里八道台,一庙两镇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小小一个新宁县,出了四品以上的将军官员有名有姓的达二百四十一人。这些将领,多姓江、刘,老百姓称之为“江流”。

江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江流”以他们卓有成效的军事实践,为湖南乡勇、清军各级将领乃至最高统治者提供了打击太平天国的重要经验,其中获益最多的,当属曾国藩,后来成为湘军领袖。

当江忠源在前方指挥作战,冲锋陷阵时,曾国藩还在京城当官。

这个通过大考而进仕的湖南学生,以前在京为官十年,尽管官居二品,却是无实职实权的闲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七迁为礼部右侍郎,才真正开启他的从政生活。此后,历官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侍郎。升迁之快,始料不及。

1852年夏天,他在返回湖南探亲途中,获悉母亲于六月十二去世,回家奔丧。

清朝依古制,父母死,官员均得在家守制三年后始得复官。但1853年1月,湖南巡抚张亮基转来咸丰帝寄谕,“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仅仅三个多月,皇帝便叫他墨绖从戎。他经过一番推辞后就任,开始在湖南办团练。当时,咸丰帝同时共任命了四十五名在籍官员办理团练。他只是其中之一。

他在《与彭筱房曾番海书》中写道:“岷樵勋望日隆,全握兵柄,是意中事。鄙意欲练勇万人,概交岷老统带,以为扫荡澄清之具。”

正是江忠源殉难后,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才开始显山露水,历尽艰辛而走向辉煌。

世人皆知曾国藩,何人能识江忠源?他们不知道,就湘军的发展而言,没有江忠源,又哪有曾国藩?

在蓑衣渡口上面约五十米处,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殉难处。旁边有注释:1852年6月,太平军北上路经全州,遭清军江忠源部阻击,鏖战两日,冯云山不幸阵亡,特立碑纪念。全州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日立。”

因为人迹罕至,该碑几乎被荒草淹没。

而今的蓑衣渡,早没有古战场的肃杀凄凉。风平浪静,波光如镜。 两岸的老百姓,也修起高楼大厦,过上平静而安逸的生活。问起他们蓑衣渡的战事,大都摇头,一片茫然。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只是铭刻在古碑上的历史,总是难以磨灭。

责任编辑:赵燕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太平军蓑衣太平天国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题蓑衣鹤育雏图
徐继畬视野中的太平军在山西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流泪的蓑衣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
太平天国也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