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成员间的称谓

2018-03-10王全营

决策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祖父祖母兄弟

王全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又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上下数千年,人与人交往特别重视称谓,称谓得当可以联络感情,加深友谊。尤其家族成员间的称谓更不可紊乱。以前在几篇文章中我们都谈过称谓问题,上一篇专门说了家族从高祖到云孙这十三世直系之间的称谓,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下从高祖父至父辈的兄弟、同辈及晚辈的侄、孙,从高祖母至母亲、姑、嫂、姐的称谓,以及堂、从、族等的含义及称谓。

高祖母。即高祖父之妻,爷爷的奶奶。又称高祖王母。《尔雅·释亲》:“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妣”,古时称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后来专指死去的母亲。“曾祖王父之妣”就是曾祖父的母亲。

曾祖父、曾祖母。“曾”有“重”的意思,用在辈分指中间隔两代,如隔着父亲、爷爷这两代,上面为曾祖父,隔着儿子、孙子这两代,下面为曾孙。曾祖母即曾祖父之妻,又称曾祖王母。《尔雅·释亲》:“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孙当面称呼祖奶奶、太奶奶、老奶,书面或对外人称曾祖母。爷爷的伯、叔及配偶,当面称呼为伯祖姥爷、伯祖奶奶,叔祖姥爷、叔祖奶奶,或者前边加行次,如“二伯祖姥爷、伯祖奶奶”。书面或对外人称伯(叔)曾祖母、太公、太爷、太翁、老奶、老奶奶等。对爷爷的姑姑称姑祖母、姑祖姥姥。

祖母。即祖父之妻、父亲的母亲,又称大母、王母、太母等。奶奶是今天的普遍称呼。对祖父的兄弟及配偶的称谓,与祖父、祖母同,只是要加上行次,如大爷、大奶,三爷、三奶等。书面或对外人称叔祖父、叔祖母等。祖父的姊妹称姑奶奶、姑姥娘、姑奶娘等。当代人对爷爷、奶奶的称谓都比较熟悉,故不再举例。

母。母亲。当面叫娘、阿母、妈、妈妈等。人前和诗词、文章中称慈母、家慈、家母、萱、萱亲等。大家最为熟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萱堂”。唐孟郊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宋叶梦得诗:“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其谁。”“堂萱”。宋范成大《致政事承奉卢君挽词》:“眼看庭玉成名后,身及堂萱未老时。”如果母亲去世或者离异,书面和在人前称生母(本生母),父亲的继室称继母、后母。出继或者被人包养,当面也要称娘、妈妈,对人和书信则称养母、假母。

父亲的大哥称“世父”。《尔雅·释亲》:“父子昆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汉书·王莽传上》:“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颜师古注:“谓伯父也,以居长嫡而继统也。”世父的妻子称世母。对父亲的兄弟姊妹习惯称呼为伯父、叔父,伯母(大娘)、叔母(婶),姑母、姑、姑妈、姑姑等。母亲的后夫称继父。明黄溥《闲中今古录》:“洪武间,人有随母改嫁事继父者,继父病,割股愈之。”出继和螟蛉也称养父为继父。清许秋坨《闻见异录·羞妇》:“(朱昌裕)因昔年投河时,适有广东倪翁援溺,认作螟蛉子。现在娇藏金屋,种殖玉田,继父之恩,铭刻不忘。”

兄,又称“昆”。语出《诗·王风》:“终远兄弟,谓他人昆。”毛传:“昆,兄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唐陈鸿《长恨歌传》:“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元李治《敬斋古今注》卷二:“父母昆弟,则昆为长。”古时兄弟排行常以伯(孟)、仲、叔、季为序。汉班固《白虎通·姓名》:“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于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问其姓,曰:‘张。问伯仲之次,曰:‘最长。”如果某人名字有“仲”字,应该是行二。如孔子字仲尼,“文革”中就叫他“孔老二”。古人常以昆仲、伯仲、昆弟、昆季、伯仲叔季,指兄弟的行次,亦代称兄弟。如郁达夫《自述诗》:“王筠昆仲皆良璞,久矣名扬浙水滨。”对兄的妻子的称嫂、嫂嫂。有兄弟数人则分别称大嫂、二嫂等。

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夫。唐韩愈《平淮西碑》:“夫耕不食,女织不衣。”唐张籍《节妇吟》诗:“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夫婿”。汉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唐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夫君”。唐高骈《闺怨》诗:“人世悲欢不可知,夫君初破黑山归。”唐赵鸾鸾《云鬟》诗:“侧边斜插黄金凤,妆罢夫君带笑看。”“良人”。《节妇吟》诗:“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孟子·离娄下》:“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另外還有官人、君、郎君,老公、爱人、掌柜的、当家的、外面人、老伴、老头子等称谓。

丈夫对妻子的称谓,“糟糠”。这里有一个典故。据《后汉书·宋弘传》记载: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想给她再找一个丈夫,姐弟俩在一块舆论朝廷大臣谁的体貌好,湖阳公主说:宋弘器宇轩昂,没有人能比得上。后来光武帝召见宋弘,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边听他们聊天。光武帝对宋弘说:有一句谚语叫“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情吗?宋弘说:臣也听说一句谚语:“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只好告诉湖阳公主:“看来这件事是没有希望了。”后因以“糟糠”称曾经共过患难的妻子。“细君”。《汉书·东方朔传》:汉武帝派大官丞给随从赐肉,大官丞迟迟不来,东方朔拔剑割下来一块拿走了。汉武帝要他自责,他说,我割下来的肉“归遗细君,又何仁也”。颜师古注:“细君,朔妻之名。”后人因称妻为细君。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细君知蚕织,稚子已能饷。”“荆妻”。古代妇女头上都插钗,富贵人家用的是金钗、银钗,贫穷人家插荆钗,因此,就用荆妻称妻子。明无名氏《寻亲记·托梦》:“可怜贤达我荆妻,便做有男儿也难存济。”“荆妇”。元王祯《蚕连》诗:“丁宁语荆妇,依时勤洒沐。”古人多称娘子、浑家、内子,俗语称堂客、媳妇儿、老婆、屋里人、做饭的、老伴儿。古今通用有夫人、太太、老婆、婆娘,显示亲热则称贤妻、良妻、娇妻、爱妻等,在人前谦称内助、内当家的等。拙荆、山荆、贱荆等,既是人前谦称亦表示贫寒之意。现在多用于爱人。

妻子对夫家宗亲的称谓一切都随丈夫,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嫂等。此外人前和书信中还有不同的称谓,如对丈夫的父亲称公爹、公公、翁、舅,对丈夫的母亲称婆母、婆婆、婆母娘,合称公婆。古人还称“翁姑”。唐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翁姑性,先遣小姑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妇即命女拜王及夫人,嘱曰:‘此尔翁姑,奉侍宜谨。”“舅姑”。唐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姑公”。《宋书·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意思是说对儿子、儿媳的事情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聋卖傻),就做不好公婆。endprint

丈夫的哥嫂称大伯子、大伯兄、大伯子媳妇,兄弟称小叔子、小叔弟,小叔子媳妇、小叔弟妇、小婶子、小婶儿。

侄,亦称“犹子”。《礼记·檀弓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后人因称兄弟之子为“犹子”。宋文天祥《寄惠州弟》诗:“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侄女亦称“犹女”。《旧五代史·僭伪传·刘陟》:“宰相韩宙出镇南海,谦(刘谦)时为牙校,职级甚卑,然气貌殊常,宙以犹女妻之。”

堂,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堂兄弟,也称同堂兄弟、堂房兄弟、叔伯兄弟,堂姊妹、堂房姊妹。《旧唐书·韦縚传》:“己未,封堂兄左金吾将军,郁林郡公千里为成纪郡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拜见过母亲之后,又过来拜见婶娘,我那一位堂房姊姊也从房里出来,彼此相见。”他如堂伯、堂叔、堂侄、堂孙等。

“堂”亦称“从”。“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叔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从子”,即侄子、犹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卫人立其从子圃,已守石氏之祀,礼也。”杨伯峻注:“从子,兄弟子也,亦谓之犹子。”其他如从兄、从嫂、从弟、从姊妹、从侄女、从孙等,都是祖父这一支后裔的亲属关系。

“从”与“祖”连称,则表示为同一个曾祖父的亲属关系。“从祖父”,即祖父的堂兄弟。《尔雅·释亲》:“父之从父昆弟为从祖父。”郝懿行义疏:“云父之从父昆弟者,是即父之世父叔父之子也,当为从父。而言从祖父者,言从祖而别也,亦犹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之例也。”我們理解了从祖父的释义,从祖母、从祖叔母、从祖姑等就都好理解了。另外,“从”同“堂”,上述称谓亦作堂祖父、堂祖母等。同理,同曾祖的兄弟称从祖兄弟、从堂兄弟、再从兄弟、从祖昆弟等。

世系很远但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统称为“本家”,同宗族高祖既以上即出了五服的族人,同一辈分口语称“本家兄弟”,即族兄弟。《红楼梦》第九二回:“雨村老先生是贵本家不是?”“族”,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的统称。《后汉书·刘玄传》:“刘玄字圣公,光武族兄也。”“族祖父”,祖父的堂兄弟。《仪礼·丧服》“族族父母”条,胡培翚正义:“族族父者,高祖之孙,己之祖父从父昆弟也。”同理,即有族曾祖父、族曾祖母、族祖母、族叔、族兄、族子、族侄、族女等称谓。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祖父祖母兄弟
祖父瓷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祖父的一封信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