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民族地区的首善之区
2018-03-10李俊
李俊
西昌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辖区面积2655平方公里,人口75万,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5萬人,占总人口的20.34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州党委坚强领导下,西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民族地区发展道路。201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57.2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153%,公共财政收入38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210%,实现旅游人数2114.7万人次、与2012年同比增长24.3 %,旅游收入184.8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31.5%,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位中位列92位、与2006年同比上升85位,综合实力位列中国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县市第1位。
西昌发展基本路径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西昌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大力招商引资,全面开放合作,到2015年,西昌固定资产年投资总额超过300亿。未来十年,预计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十年要超过3000亿。借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攀西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西昌市先后缔结友好城市72个、友好学校16所、友好医院8家、友好景区3家,开通西昌—北京等10余条国内主要城市航线。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3个,中国500强企业15个。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诉求。五年来,化解各类政府债务46亿多元。加大民生投入,实施惠民政策。深入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累计投入资金90多亿元,年均投入近20亿元,年均增长12.1%。坚持民生事项发动群众来办。高度重视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将决策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第一场攻坚硬仗:以《邛海保护条例》颁布和完善为牵引,对邛海周边实施强制性保护措施。第二场攻坚硬仗:以湿地恢复工程实施为带动,整体提升了邛海周边生态环境。第三场攻坚硬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推动了大气环境的持续好转。第四场攻坚硬仗: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推动,实施了一批环保基本能力建设工程,整体提升了基础保障能力。第五场攻坚硬仗: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为牵引,化解了一大批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整体提升了人居质量环境。
——以品牌联创提升城市美誉度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开展品牌创建,按国家标准倒逼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旅游度假区、首批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等50余项各类城市品牌,邛海国际马拉松荣获金牌赛事,2017年央视春晚分会场展现了凉山魅力。
——抓班子带队伍带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三清五建一覆盖”专项行动,通过自查自纠和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清理基层账务管理问题、事务管理问题、村(社区)集体资产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基层治理软弱涣散问题。创新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探索形成了“党政统揽、系统联动、梯次推进、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精细服务”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党风廉政“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坚持聚焦“两个责任”,坚持有案必查、有贪必肃。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不断提升,2016年,位居四川省第28名、凉山州第3名。
西昌县域发展和建设体会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青山不放松扑下身子抓落实,切实巩固海纳百川的发展生态。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提出“三步走”目标任务,2006年提出“立足区位,融入成昆,联动雅攀,辐射周边,工业主导,城市提升,农业转型,旅游突破,文明和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2012年提出“转型升级、民生优先、产业倍增、开明开放、城乡统筹”五大兴市发展战略,2015年提出西昌“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1566”基本思路,“1”即实现一个愿景:到2026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2050年建成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5”实施五大兴市战略:转型提效、民生普惠、城乡统筹、创业创新、开放合作;“6”推进六大片区集团攻坚:深入推进安宁河片区、古城河东片区、川兴大兴片区、海南大箐片区、海河南山片区、西昌新区片区集团攻坚;“6”构建六大支撑发展格局:构建大产业、大开放、大城建、大民生、大党建、大治理发展支撑体系。
——必须始终坚持筑牢依法治市基石,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切实巩固激浊扬清的社会生态。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根据中央、省州安排,结合西昌实际,实施“1333”依法治市总体思路(“1”即,落实一个总方略:依法治国方略;第一个“3”即,推动三项创建:全覆盖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法治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第二个“3”即,开展三项评比:幸福家园评比、双十大评比、双十佳评比;第三个“3”即,实现三个转变:执政方式由单独依赖政策执政向依法执政转变、社会运行由单项运动式推进向常态长效化管理转变、社会治理由单方面靠政府主导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互动转变),让法治建设落地生根。
——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立市之本,持续夯实生态本底,切实巩固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下最大决心实施邛海湿地恢复、城区绿化、荒山造林绿化、山溪河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五大生态工程”,城乡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市拥有2万亩湿地公园、城市绿化达400余公顷、20多个城市生态公园、人均11平方米公共绿地,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60天。推动在四川省内第一家出台“治水十条”“治气十条”“治堵十条”,第一家召开产业转型升级大会,借环保之力催生经济转型升级潜力和动能。2017年8月,西昌市安宁河出水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21市州综合排名第4。
——必须始终坚持核心价值之要,塑造精神文化之魂,切实巩固底蕴绵长的人文生态。持续开展“影响西昌十大事件”“感动西昌十大人物”“最具影响力党风廉政建设事件”评选活动,获评“中国好人” 2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1人,省级道德模范4人,“四川好人”10人;积极推进“书香西昌”建设活动,建成市文体中心、宁远书城及40个农家社区书屋、37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积极推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建设,收集汇编了一大批诸如《知情家信·日志》等知青丛书。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从严治党,切实巩固风正扬帆的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坚持和弘扬西昌精神,着力打造“忠诚、担当、干净”的干部队伍。以先锋示范行动为抓手,突出“亮身份、做表率、连民心、强堡垒、活源泉”主题,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和“庸懒散浮拖”问题。持续深入“实施三清五建一覆盖”专项行动,从源头上解决基层治理软弱涣散问题。认真落实省委“三重”用人导向、坚持“三个六”用人原则和市委“三个优先”要求,完善“3567”干部选任机制,实行差异化标准及结构模型化选配干部,落实乡科级领导班子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出台西昌市选拔任用乡科级领导干部动议工作办法,圆满完成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干部群众反响良好。推行大督查工作机制,严格责任追究,不断增强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精神。研究出台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八条意见》,坚持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个人担当,个人为事业担当;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坚持在急难险重任务、重大项目、基层一线锤炼、识别、使用干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