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工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2018-03-10姚高友吴浩敏吴羽媛刘志刚
姚高友,吴浩敏,谭 杰,吴羽媛,夏 静,刘志刚
( 1.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524088; 2.广东省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88; 3.湛江银浪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湛江524022 )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olata)属腹足纲、蛾螺科、东风螺属,俗称花螺、海猪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国内外市场近年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1]。但因海区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匮乏[2],因此,方斑东风螺的人工增养殖技术研究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对方斑东风螺的种苗繁育[3-5]、养殖[6-10]等关键技术已有较多研究,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而目前养殖方斑东风螺的苗种主要来自人工繁育苗,但人工苗种的生产常因饵料、水质、病害、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而很不稳定,限制了方斑东风螺产业的发展。
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主要依靠自身卵黄的营养物质,当发育至面盘幼虫时开始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11],因此,饵料是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对幼虫的生长及存活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方斑东风螺幼虫饵料以单胞藻为主,而单胞藻培养是一项比较繁重的工作,且在培养中易受天气、原生生物、人为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极不稳定,影响幼虫的饵料供应,从而给育苗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12]。开发方斑东风螺幼虫的人工饵料,有利于降低育苗生产中的生产成本及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在用人工饵料替代天然饵料开展贝类育苗方面已做过较多研究[12-18],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人工饵料能够部分甚至完全替代天然饵料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寻找合适的人工饵料来全部或部分代替天然饵料对方斑东风螺育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在不同人工饵料及与添加剂混合投喂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存活上的差异,旨在为方斑东风螺幼虫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及人工育苗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幼虫培育
试验幼虫为来自湛江银浪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早期面盘幼虫,幼虫平均壳高(518.8±24.50) μm。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为6组,每组投喂不同的人工饵料,各组设2个重复。试验开始前随机抽取40个幼虫测量初始壳高。试验期间每日从各组中随机抽取30个幼虫测量壳高并在试验的第6 d、第10 d、第14 d统计各验组幼虫的存活率。试验结束时计算2~8 d、10~12 d、14 d的壳高特定生长率。壳高的特定生长率(SGR)按下式计算:
SGR/%·d-1=(lnL2-lnL1)/t×100%
式中L1和L2分别为幼虫的初始壳高(μm)和试验结束时的壳高(μm),t为试验持续时间(d)。
1.3 日常管理
试验在白色聚乙烯塑料桶中进行,水温(29.0±0.3) ℃,盐度28.7±0.3,幼虫密度4~5 个/mL。饵料用400目筛绢袋进行过滤,每日8:00和16:00投喂,第1 d投喂人工饵料1.5 g,混合组另投喂0.5 g添加剂,早晚投喂量比例为1∶2,每日的投喂量在前日的基础上增加10%。投喂前观察幼虫胃饱满度,若幼虫对饲料的消化速度慢,可在试验组的饲料中适当添加消化整肠素。试验人工饵料来自博尚生物饲料有限公司,各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如下:
虾片(博尚牌高级双色虾片):主要成分为鱼粉、南极虾粉、海虫粉等。其营养组成为:粗蛋白50%,粗脂肪3%,粗纤维3%,灰分17%,水分10%。
黑粒(八卦牌黑粒宝):使主要成分为白鱼粉、南极虾粉、乌贼粉等。其营养组成为:粗蛋白40%,粗脂肪6%,粗纤维3%,灰分16%,水分10%。
螺旋藻粉(八卦牌螺旋藻):主要成分为螺旋藻。其营养组成为:粗蛋白65%,粗脂肪5%,粗纤维3%,灰分10%,水分7%。
B.P.(博尚牌B.P.):主要成分为蛋粉、酪蛋白、鱼肉蛋白等。其营养组成为:粗蛋白43%,粗脂肪15%,粗纤维3%,灰分5%,水分10%。
虾元(八卦牌虾元):为饲料添加剂,含有维生素A、B1、B2、D、E等。
消化整肠素:为饲料添加剂,由多种酵素和乳酸菌组成。
1.4 数据处理
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结合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各试验组间的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5,比较结果的显著性与否仅限于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人工饵料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幼虫存活率
3种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存活率高于3种单一投喂试验组。混合投喂试验组中,螺旋藻粉+B.P.组存活率显著高于黑粒+虾元和虾片+虾元组;单一投喂试验组中,单独投喂螺旋藻粉组方斑东风螺幼虫存活率第6 d和10 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第14 d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单独投喂虾片和黑粒组(P<0.05)(表1)。
表1 不同饵料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幼虫的存活率 %
注:同列数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 不同人工饵料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幼虫壳高生长
前4 d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6~8 d,3种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壳高高于3种单一投喂试验组,混合饵料投喂组中,螺旋藻粉+B.P.组壳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虾片+虾元和黑粒+虾元间差异不显著(P>0.05)。单一投喂组中,单独投喂黑粒组幼虫壳高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第10~12 d,3种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壳高与相对应的3种单一投喂试验组相比仍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螺旋藻粉+B.P.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单独投喂螺旋藻粉幼虫壳高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第14 d,混合投喂螺旋藻粉+B.P.组壳高最高,但与其他混合投喂组及单独投喂黑粒组幼虫壳高差异不显著(P>0.05),单独投喂螺旋藻粉组幼虫壳高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
试验期内3种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壳高特定生长率高于3种单一投喂试验组(图1),混合投喂组中,2~8 d螺旋藻粉+B.P.组(3.96%/d)壳高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独投喂螺旋藻粉(2.06%/d)显著低于其他各组;10~12 d黑粒+虾元组壳高特定生长率最高(4.54%/d),显著高于螺旋藻粉+B.P.组(3.40%/d),与虾片+虾元组(3.97%/d)差异不显著;14 d内单独投喂螺旋藻粉(2.05%/d)方斑东风螺幼虫壳高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螺旋藻粉+B.P.壳高特定生长率最高(3.68%/d),但与黑粒+虾元组(3.59%/d)和虾片+虾元组(3.31%/d)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不同饵料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幼虫壳高 μm
注:同列数据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图1 不同饵料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幼虫壳高特定生长率
3 讨 论
3.1 幼虫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选择
研究表明,贝类幼虫的最适饵料随生长发育的推进而不同。在贝类浮游幼虫阶段,投喂金藻较其他藻类的效果更好,但对于已完成变态发育的稚贝,投喂金藻的稚贝生长优势并不明显[19-22]。基于这种现象,王庆志等[23]认为,由于营养需求的不同,贝类幼虫在不同生长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营养需求转化的过渡期。方斑东风螺幼虫在匍匐幼虫前主要以浮游藻类为食,当变态为匍匐幼虫时逐渐转变为肉食性[24],开始逐渐以摄食动物性饵料为主。本研究发现,前期单独投喂螺旋藻粉,方斑东风螺幼虫存活率最高,但后期降为最低,显著低于单独投喂虾片与黑粒组。原因可能是虾片、黑粒是动物性饵料,而螺旋藻粉则是植物性饵料。试验后期方斑东风螺幼虫发育至匍匐幼虫,完成变态发育后的营养需求及食性开始发生变化,更加偏向动物性饵料并大幅减少对螺旋藻粉的摄取。单独投喂螺旋藻粉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稚贝的生理及营养需求并开始大量死亡。
3.2 配合饲料生化组成及饲料添加剂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由于早期面盘幼虫残留有卵黄块,此阶段幼虫可以通过吸收卵黄块的营养物质维持生长,因此外界饵料对贝类此阶段幼虫的生长及存活无显著性影响[25],由于饵料原因引起的育苗失败一般发生在早期面盘幼虫后[11]。一般认为蛋白质、脂肪、糖类是动物的三大基础营养素[26],饵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含量能够显著影响贝类的生长及存活[27-29],而对于贝类幼虫来说,现有研究表明幼虫饵料中脂肪对其生长及存活影响最为显著。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在变态附着1个月内主要以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0]。Numaguchi[31]用微胶囊化鳕鱼油投喂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 稚贝,证实不饱和脂肪酸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来说是必需的。Langdon等[32]发现饵料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明显促进长牡蛎的生长。还有研究发现,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够在贝类胚胎的形成和幼虫的能量供应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二十二碳六烯酸是贝类幼虫的细胞膜和功能完整的关键成分[25,33]。
本试验利用3种人工饵料研究了不同人工饵料及添加剂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与添加剂混合投喂比对应单一投喂更能促进幼虫生长及存活,其中以螺旋藻组+B.P.效果最好。在单一投喂组中,各试验组在试验初期生长差异不明显,但投喂螺旋藻粉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试验后期单独投喂螺旋藻粉生长及存活最差。说明试验初期方斑东风螺幼虫处于早期的面盘幼虫阶段,此阶段的幼虫能利用体内残留的卵黄,对外界的营养需求不大,因此在试验早期各试验组生长差异相对不大。试验中期及后期,幼虫卵黄块消失,开始摄食不同人工饵料,造成后期各试验组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差异。通过对试验中所使用的三种人工饵料及添加剂成分分析发现,B.P.及黑粒中含有较高的对贝类幼虫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脂肪,尤其是B.P.脂肪含量高达15%,可能相对含有的对幼虫生长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含量较高,所以此类饵料或添加剂更能促进幼虫的生长及存活。
虾元的主要成分为多种维生素,而维生素作为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添加剂对水产经济动物生长及存活影响显著。Zhu等[34]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能提高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的质量增加率和贝壳日增长;张春晓等[35]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4.1 mg/kg的维生素B6 能显著提高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徐志昌等[36]报道,饲料中维生素B6的含量为140 mg/kg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的存活率、质量增加率、增长率显著提高。本试验中添加虾元组生长及存活高于相对应的单一投喂组,说明在饵料中加入虾元能够促进方斑东风螺幼虫的生长及存活。
[1] 刘志刚. 东风螺健康养殖与质量安全管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 刘建勇, 罗俊标. 几种环境因子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与存活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08, 32(7):15-19.
[3] 刘永, 梁飞龙, 毛勇,等. 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高产技术[J]. 水产养殖, 2004, 25(2):22-25.
[4] 梁飞龙, 毛勇, 余祥勇,等. 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J]. 海洋湖沼通报, 2005,27(1):79-85.
[5] 吴伟军, 谢达祥, 阮志德,等. 方斑东风螺室内人工育苗试验[J]. 水产科技情报, 2005, 32(1):18-20.
[6] 陈建华, 阎斌伦, 高焕,等. 方斑东风螺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 水生态学杂志, 2008, 28(3):80-81.
[7] 罗杰, 杜涛, 梁飞龙,等. 方斑东风螺养殖方式的初步研究[J]. 海洋科学, 2004, 28(7):39-43.
[8] 杨章武, 郑养福, 蔡英明,等. 密度对养成期方斑东风螺摄食和生长的影响[J]. 渔业研究, 2007,29(3):10-13.
[9] 裴琨. 方斑东风螺工厂化养殖的关键技术[J]. 水产科技情报, 2006, 33(3):107-108.
[10] 黄瑞, 苏文良, 龚涛文,等. 方斑东风螺养殖技术研究[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06, 25(2):295-301.
[11] 王庆志, 张明, 付成东,等. 不同饵料和饥饿对魁蚶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13):3963-3969.
[12] 李雷斌, 刘志刚, 王辉. 自溶面包酵母在马氏珠母贝育苗中的饵料效果[J].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15(6):1034-1041.
[13] Tanyaros S, Chuseingjaw S. A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microalgae with single cell detritus produced from seaweed (Porphyrahaitanensis) for the nursery culture of tropical oyster (Crassostreabelcheri)[J]. Aquaculture Research, 2014,47(7):2080-2088.
[14] Dai J,Wang H,Han B, et al. Application of live monocells from macroalgae to shellfish seed production[J]. Marine Biotechnology, 2000,2(1):1-4.
[15] Camacho A P, Salinas J M, Fuertes C E A.Utilización de biotransformados deLaminariasaccharina(L.) lamouroux en la alimentación de la semilla de la almeja ruditapes decussatus (L.1758)[J]. Boletín Instituto Espaol De Oceanografía, 2002,18(1):321-328.
[16] 罗振鸿, 曹家录. 渔宝Ⅰ号对大珠母贝人工苗在室内培育的初步试验[J]. 海洋科学进展, 1998,16(1):45-49.
[17] 童圣英, 王子臣. 微细配合饲料代替单胞藻作为海湾扇贝亲贝及面盘幼虫食料的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1998, 13(1):1-7.
[18] 赵越, 王金海, 张丛尧,等. 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1, 30(3):160-163.
[19] Martínez-Fernández E, Acosta-Salmón H, Southgate P C.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seven species of tropical microalgae for black-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margaritifera, L.) larvae[J]. Aquaculture, 2006,257(1/4):491-503.
[20] Milke L M, Bricelj V M, Parrish C C. Comparison of early life history stages of the bay scallop,Argopectenirradians:effects of microalgal diets on growth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J]. Aquaculture, 2006,260(1/4):272-289.
[21] He J J, Wei X M. A study on food and feeding habit of the clam spat[J].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1984, 8(2):99-106.
[22] 李俊伟, 朱长波, 郭永坚,等. 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6, 35(1):27-31.
[23] 王庆志, 张明, 滕炜鸣,等. 不同饵料对魁蚶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8):2405-2410.
[24] 魏永杰, 黄斌, 柯才焕,等. 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酶的活性[J]. 热带海洋学报, 2007, 26(1):55-59.
[25] Marshall R, Mckinley S, Pearce C M. Effects of nutrition on larval growth and survival in bivalves[J]. Reviews in Aquaculture, 2010,2(1):33-55.
[26] 钟鸿干, 王冬梅, 王国福. 东风螺的营养与饵料研究进展[J]. 河北渔业, 2012(9):50-53.
[27] 许贻斌. 方斑东风螺对蛋白质和脂肪营养需求的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 2006.
[28] 张丽丽, 周歧存, 程怡秋,等. 不同糖源对方斑东风螺生长、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9(4):14-18.
[29] 吴建国, 黄兆斌, 王波,等.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方斑东风螺生长的影响[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9, 48(4):600-605.
[30] García-Esquivel Z Bricelj V M, González-Gómez M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energy demands and early postlarval mortality in the Pacific oyster,Crassostreagiga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 Ecology, 2001,263(1):77-103.
[31] Numaguchi K. Effect of an artificial diet on early spat growth of the Japanese pearl oysterPinctadafucatamartensii[J]. Fisheries Science, 2002,68(3):694-696.
[32] Langdon C J, Waldock M J. The effect of algal and artificial diets on the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Crassostreagigasspat[J].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81,61(2):431-448.
[33] Brown M R, Jeffrey S W, Volkman J K, et al. Nutritional properties of microalgae for mariculture[J]. Aquaculture, 1997,151(1):315-331.
[34] Zhu W, Mai K, Wu G. Thiamin requirement of juvenile abalone,HaliotisdiscushannaiIno.[J]. Aquaculture, 2002,207(3/4):331-343.
[35] 张春晓. 大黄鱼、鲈鱼主要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磷的营养生理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6.
[36] 徐志昌, 刘铁斌, 李爱杰. 中国对虾对维生素B2、B5、B6营养需要的研究[J]. 水产学报, 1995, 19(2):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