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2018-03-09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40年无人破好日子养出弱孩子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和体育成绩的差强人意普遍引发了“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这顶事实从各个中小学的运动会纪录可以窥见一斑。根据东北某省会城市的统计,当地的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普遍“沉睡”多年,有的项目甚至40年无人打破。少年肥胖症呈高发态势,北京市18岁以下孩子的高血压患病率竞约10%,几乎每10个孩子就有一个血脂不正常。翻翻新闻标题——新生军训晕例一片,被嘲“一届不如一届”;中学体测,引体何上全班仅1人及格;高中班体育课长跑改短跑……另有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力量、遮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夏凡好日子为什么会养出弱孩子?这与应试教育长期被推崇有莫大的关系。在学校里,成绩和升学率是学生工作的指挥棒,其他的一切都只能靠边站。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在实际中,一切都以“智”为中心,成绩好仍是一美遮百丑。体育排课少,还经常被其他主课挤占,到了期末复习阶段,更是如此。即使是上体育课,也因为顾及所谓的安全问题,孩子们很难有机会肆意地奔跑和运动。另外,一些家长的观念也需要改变。我们小时候课余时间踢足球、打篮球都玩疯了,现在的家长却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有的甚至为此找老师、找学校。综合各种原因,学校自然也很难把校园体育开展得红红火火。
@李老师学生体质变差,跟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中学生,更愿意把闲暇时间花在电子产品上,而不像从前的孩子,更愿意去参加户外活动。所以,结果就是孩子们的视力越来越差,体质也越来越差。
@张之白学习成绩很重要,但爱运动、身体好更重要。现在,不管什么年龄,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身。因为当前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变了,事业成功是一方面,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同样不“成功”。有关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可以说已属于老生常谈,然而习以为常很容易淡化问题的严重性,“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关于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早已无须赘述。但对于中小学生体质下滑问题,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相关新闻隔三岔五出现,说明问题普遍,并且严重;各种担忧循环往复登场,更是敲响警钟,值得深思。少年强则国强。体质下滑绝非小事,对此应予以更多重视,拿出更多真举措,形成更多合力,直到相关新闻越来越少,直到各种担忧变得不足为虑。
拆除学生宿舍窗帘管住不等于管好
近日,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五象校区拆除了学生宿舍的所有窗帘,不允许学生对窗口做任何遮挡,导致整个宿舍变得一览无宗。该较区负责人回应称,拆除的窗帘仅为靠走廊部分,此举有利于管理学生,规范学生作息,保障学生安全。对于学校拆除学生宿舍窗帘的做法,家长的意见并不一致。相当一部分家长赞成学校的做法,这些家长和校方的解释差不多。首先是,窗帘并不是全部拆除,只是靠走廊的拆除,只有走在楼道中对能看到宿舍内,学生的隐私不受影响;其次是,拆除窗帘,目的是方使宿舍管理员老师监督学生按时作息,防止学生躲在被窝里偷偷玩手机、看杂志、闲聊。
@王老司机就算只拆掉靠过道的窗帘,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便。谁说只要不被楼外的人看到,就不侵犯隐私?异性之间需要保护隐私,同性学生之间同样有隐私的界限。学校当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但这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推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只有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在公用空间不妨碍他人休息学习,学生才会走向独立、自主。即便在校内“管好”了学生,一旦离开外在约束,缺乏自主性的学生更容易失控。很多家长也希望把孩子的一举一动置于自己的视线之内。在家里,有的家长会偷看孩子的日记,想办法看孩子手机的聊天记录。因此,获得不少家长支持,学校就有了底气。正因为如此,不少大学新生就存在自主管理、自主规划意识缺乏的严重问题。
@嘟嘟对于学生来说,长期习惯于这种管理模式的学生,也觉得拆掉窗帘便于老师“查寝”没什么不好,另外,反对这种做法的学生,很可能被质疑是不是自己就想躲在窗帘后偷偷摸摸“干坏事”,如果自己按时就寝,上床后不看杂志、不玩手机,还怕老师“查寝”吗?如此看来,即使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这项措施也会通过。眼下,基础教育盛行“圈养教育”,这种“圈养”会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按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实现功利的教育目标。但是,这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成长。在长期被“圈养”(监督、监控)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不说,还会形成很强的表演性人格(即在老师、家长面前努力装出老师、家长喜欢的模样),这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任何教育的出发,都应以人为本,而不能冲着学校“好管理”设置。
社团不招大一新生?有学习无生活算什么大学
近日,江苏一所高校,以为让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为名,要求较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招新,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并被晒到了网上,也因此引教了讨论。
@米兔难怪学生不满,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明白,入学时经历的“百团大战”,往往构成了观察大学和重新进行自我观察的第一个窗口,其作用有时并不亚于开学演讲。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大一迈入社团,是其第一次不以成绩或表现、而是以兴趣和意愿进行自我成就的机会,也是第一次以班级以外的“社会人”角度来反观自己、检视自己的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大一新生最迫切需要的。如果学习自我组织管理、推进社会化、重新自我塑造都不是适应大学生活,那么学校所谓的“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是要适应什么呢?当高等教育者以只重成绩的方式定义大学功能时,无怪平会产生这样的判断:社团活动影响课业;无怪乎会认为,“适应大学生活”仅指适应“学习”,而不是适应“生活”。
@张老师在人格养成的链条上,大学教育处于一个人从未成年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接榫处;在知识和技能累积上,大学教育处于从模仿迈向创造的关键点。尤其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因为基础教育阶段难以避免的升学至上导向,大学更是在这两点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必须尽力帮助一个年轻人,从适应单一评价标准迈向适应多维评价标准。在此过程中,社团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社团文化。耶鲁大学目前有近600个社团面向本科新生招新,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团体系,经常被引入教育学学者论文。社团的申请、组织、管理和经费筹措过程,提供了公民教育的最好实践、展示了自由的涵义和限度、普及了权与责的关系、培养了统筹和决策思维、打开了创造与创新的视域。而這些,都在狭义的“学习”之外,指向了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目标,提供了一个大学新生应该及早建立起来的视角。
所以有人说,没有社团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顺着这个思路讲,让一个刚刚走过艰难升学之路的年轻人见识大学之大、大学之不同,要从摈弃狭隘的学习观念开始,从让学习回归生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