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台湾农业模式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2018-03-09张晓丽
张晓丽
摘 要:休闲农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台湾休闲农业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经验。大陆休闲农业发展虽有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借鉴台湾农业发展模式,必然有利于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台湾农业发展模式,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农会组织;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44
1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特点
台湾农业也曾经面临劳动力老化、耕地面积分散、零碎等一系列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将不规则或零散的土地化零为整;在农村推行专业区、“共同经营”和“委托经营”等模式;扩大经营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其原则是保证农地农有、农地农用。这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有效的遏制了台湾农业经济进一步恶化,也为90年代的第三次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台湾现代农业模式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产业生产一体化
台湾农业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发展,这是传统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促进了农业资源和产品整合开发、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这一点在休闲农业上表现尤为突出。
1.2 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休闲农业是台湾现代农业农业发展的成熟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台湾休闲农业产业类型较多,内容十分丰富,从功能上区分主要包括: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
1.3 农会组织是台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农户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利益一致性的积极维护,使农会组织成为推动台湾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会组织不仅是连接个体农民与市场的纽带,也是政府政策的实施者。农会的利益一致性原则保障了每个参与主体的利益平衡。
2 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旅游”的生产经营形态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对于休闲农业的延伸工作、农业文化旅游的资源利用还不够充分。大陆休闲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从最初的观光式农业旅游到现在的多种模式并存,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较为本土化,投入相对低,大部分停留在农家乐、采摘、观光园等为主的层次上,农户自由发展,经营规模较小,项目单一,整体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2.2 法律法规不完善
大陆休闲农业大部分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基本上以乡村和企业自由开发为主,缺乏对农业资源的宏观指导和控制。
2.3 管理经验不足
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匮乏,从业人员大多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社会资本,难以有足够的吸引力,经营状况堪忧。
2.4 农会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会组织是农民利益实现的重要载体,大陆休闲农业的推广部门都是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行业组织,使个体农业与市场之间没有有效的联结,不能保障个体农业与每个参与主体的利益平衡。因此,只有成立专门的休闲农业行会组织,才能强化利益共享意识,保障农民的合理利益和利润。
3 应对策略
3.1 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起到导向的作用,要从整体着眼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积极运用相应资源,掌握地区现有的资源禀赋。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大休闲农业的推介工作和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工作,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3.2 健全法制建设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要加快法制的建设以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并且制定的法规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保证法律条例的执行和管理顺利进行,促使休闲农业依法经营。
3.3 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强化管理
借鉴台湾农会组织的发展经验,拟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制定行业标准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专业优势。行业协会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3.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
立足特色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生產、推介、包装及旅游产品的销售,把特色农产品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
参考文献
[1]狄大伟.农民组织与农民权益保护——基于台湾农会的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