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防治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

2018-03-09刘学森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野生动物防治

刘学森

摘 要: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是野生动物群体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病情发生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均会产生影响;因此临床应该及时对疾病实施相应的防止措施,最终控制病情蔓延,减少病发的影响。本文则着重分析中西医结合防治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的情况,并做出综述。

关键词:防治;中西医结合;反刍兽肠毒血症;野生动物

中图分类号:S85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32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管是动物园还是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均开展了野生动物人工喂养的相关工作,将野生动物进行人为驯养后进行展览观赏,这促进了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不同野生动物的基本情况,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野生动物容易出现多种多样的疾病,给动物健康带带来影响,虽然针对相关疾病实施治疗后可帮助其得到恢复,但是相关的疾病防治工作仍然不可忽视,本文则着重分析中西医结合防治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的措施和效果,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报道。

1 反刍兽肠毒血症的流行概况

反刍兽肠毒血症是一种急性毒血症,病发由魏氏梭菌引起,病发后可见动物出血肠胃出血现象,且出血部位主要集中在小肠处。我国多数动物园曾上报出现反刍兽肠毒血症,给野生动物的养殖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

2 流行病学

2.1 感染途径

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的流行途径可分为:外源感染、内源感染。外源感染主要是存在污染飼料、污水、污染环境、污染粪便等接触情况,将细菌即病原带入动物体内,从而导致病发;内源感染主要是因为动物自身免疫力下降、消化较差、饲料突然改变等因素引起体内的食物分解和吸收出现异常,此时产生相应的病菌和毒素,在没有充分消化或吸收的情况下导致魏氏梭菌增长迅速,最终引起病发。

2.2 发病季节

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的发生和季节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对多数报道疾病进行分析可见,其发病时间多处于现年5月到次年的10月份之间;在此过程中可能是饲料的喂养方式出现变化,进而导致动物抵抗力下降,最终引起病发。

2.3 易感群体

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顾名思义在野生动物中十分多见,且尤其在鹿群中常见,病发可呈现流行性感染,对群体动物的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

3 临床症状

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的发病急骤,一般在早期很难见其出现明显症状,而一旦表现出异常则会在10h左右发展为死亡状态,病程较长者最多不超过1周,此时其症状可见:精神状态较差、离群独居、呼吸困难、且粪便带有血液,肉眼可见酱红色,存在腥臭味,腹围增大明显,随后动物的运动状态失调,口吐白沫后昏迷死亡。

4 中西医结合防治措施

4.1 中西医防治

中医防治时可选择消黄散和健胃散进行喂养,消黄散包括:板蓝根10(药物单位均为g)、大黄5、郁金5、贝母5、地丁5、黄药子5、金银花5、白蒲公英5、甘草5、马齿笕10、药子5、知母5、黄芩5、连翘5;健胃散包括:炒山楂10、甘草5、炒神曲10、厚朴5、炒麦芽10、陈皮5、炒莱菔子10、苍术5、枳壳5、青皮5;药物均混合研磨伴入动物饲料内,剂量为0.5~1.0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应该1~2周。中医用药的给予西医防治,西医防治药物包括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具体用药剂量为首次0.1g/kg,1d用药2次,连续用药1周即可。而除过上述中西医防治措施外,还应该从多方面展开干预,减少病情发生和蔓延。

4.2 加强喂养管理

俗语说“病从口入”,而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的发生也不例外,多数病发和喂养不当或病兽同源饮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喂养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动物的喂养标准严格实施,保持喂养槽内干净、清洁、干燥,对于喂养器具等应该做好定期消毒处理。

4.3 预防接种

目前临床对于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可用的疫苗为“鹿魏氏梭菌灭活苗”,此外“养快疫”等疫苗均可起到一定效果,针对不同动物群体应该选择相应的疫苗进行接种。并且在接种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疫苗效果得以发挥。

4.4 隔离防治

发现动物群体中有出现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的现象,则应该对病兽进行隔离,对健康的动物进行严格观察,对饲养场地实施彻底消毒和处理,减少病菌残留。

5 结语

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但是可能在用药的过程中出现毒副反应,此时应该加强检测,并联合饮食疗法、隔离疗法等实施干预,使得病情得到控制。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野生动物防治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