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思考
2018-03-09李选浦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话题,对此,本文对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16
1 小麦种植技术
1.1 选种准备
科学进行选种既可以满足种植需要,又可提高小麦产量,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种植户需要对当地的种植条件进行调查,包括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灌溉条件等,并选择农业部门认证的优良品种,要具备优质高产、抗虫害能力强等优点。
1.2 耕种准备
翻耕是小麦种植前的必要准备,可以防止土壤出现板结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透气效果。有助于苗种扎根,吸收土壤中的肥力,促使苗种快速生长。另外,还可及时发现土壤中的虫害问题,并进行处理,避免对小麦造成影响。
1.3 种植阶段
在进行小麦种植时,应尽量采取轮作制,有利于保证土壤肥力。在种植阶段,要合理控制种子的數量,避免过于密集而存在争抢养分的情况。并要合理控制播种温度,最好选择在10~15℃的晴朗无风天气下种植,有利于提高小面的存活率。
1.4 除草施肥
在种植后的10~15d内需要进行一次除草工作,防止杂草争抢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小麦减产,并以15d左右为间隔进行定期除草,保证小麦顺利生长。另外,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因此,需要在种植前对土壤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并根据小麦的各个成长阶段进行适当施肥,有利于提高产量[1]。
1.5 灌溉技术
由于种植地区不同,其降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合理选择灌溉量。当小麦处于缺水情况时,会影响其生长,使籽粒中的营养成分缺失,导致其产量、品质比较低。对此,可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结合小麦的需水情况进行灌溉,既可以保证小麦产量,又可节约水资源。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药剂拌种技术
现阶段,药剂拌种技术是小麦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之一,用防治药剂搅拌种子,可有效提高小麦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这种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病虫害高发地区来说,使用这种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当使用粉锈宁乳油时,可获得较长的防护时间,保证小麦快速生长。
2.2 返青期防治技术
春季是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吸浆虫、纹枯病的产生会对小麦造成严重的影响,会使其枯萎甚至死亡,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应采用可湿性粉剂与水进行混合,当病虫害发生时进行喷洒,在小麦的叶片、根茎部分进行涂抹,从而达到全面防治的效果。另外,药剂喷洒以15天为间隔最好,避免对小麦造成影响。
2.3 扬花期防治技术
扬花期是小麦成产的重要时期,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主要病虫害包括条锈病、赤霉病、麦蜘蛛等。在进行防治前,要仔细了解病虫害的发病情况,合理使用药剂,防止对小麦造成伤害。例如,防治小麦蚜虫可采用2.5%敌杀死乳油,防治赤霉病可采用50%的可湿性粉剂,应针对实际病发情况来合理调整喷药时间。
2.4 灌浆期防治技术
小麦进入灌浆期时,发生病虫害的几率较大,会直接影响小麦的品质。因此,需要重点防治小麦蚜虫、白粉病和赤霉病等,可使用30%虫无踪1号,并按照2000倍进行稀释,加入50%的多菌灵混合喷雾进行治理,具备较强的病虫害防治能力。
2.5 创新防治技术
传统的化学防治法会使有毒物质残留在小麦籽粒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可采用绿色防治法,例如,加强选种工作,选择品质优良、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可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加强种植管理工作,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提高小麦的存活能力,做好除草、灌溉工作,保证小麦有足够的养分和水源,使其可以快速正常;对于虫害防治方面,可采用天敌防治法,比如,可引入一批鸟类,起到捕食害虫的目的,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品质,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结语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小麦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做好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有利于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此,可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探究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6,36(8):67.
作者简介:李选浦(1979-),男,河南洛阳伊川人,大专,毕业于河南省委党校,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