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措施研究
2018-03-09陈联飞
陈联飞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开始越来越注重提高农业方面的管理,近年来国家提倡摒弃原有落后的农业治理方式,应用最新的信息科学技术,为更多的农民家庭创造便利和收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于农业治理不管是在最初的播种方面,还是到最后的收获季节,所使用的管理及其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样的局面主要依赖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农民朋友创造更多便捷优质的生产体验,也会推动国家整体农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由于在农业生产方面引入了大量先进的机械设备,我国农业的发展迎来了非常繁荣的局面。文章主要的立足点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更深的层次和角度,探讨如何在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研发出更多新型的技术,笔者会结合目前所掌握实际资料以及具体考察结果,对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做一个比较确切的评价,并且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来预测,怎样采取更好的方法去扩展市场。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63
1 我國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
从客观角度来说,由于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研究力度,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得了一个比较可观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这种信息技术水平还完全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某些细小的方面还有待提高。众所周知,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同其他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一些技术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除了这些原因,由于我国地形的差异性,所以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还维持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这样就会给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局限性。但是看待问题要从全面出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比于以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而言,能够做的就是要秉持着创新务实的基本态度,去开拓出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购买上给予了购买者非常大的资金补助,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农民朋友购买先进设备的欲望,为新技术的推广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笔者撰写这篇文章的前提条件。
2 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2.1 采用电子监控系统
同其他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虽然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优质的机械设备将会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途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就必须实时接收一些准确的生长数据,这样可以保证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这些数据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否处于一个正常的阶段。从总体的情况来看,电子监控系统为农业的生产改革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之处,这是属于我国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也是农业机械化改革所出现的必然状况。
2.2 玉米收割机械化技术的全面应用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季作物通常是玉米,但是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玉米从播种到收割这个全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是非常高的。在没有推广新信息技术之前,这些繁琐并且劳累的作业任务都需要人工去亲自完成,这在无形过程中就对土地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成本,而对于国家而言,则会无法迅速完成农业生产的改革,反而会影响整体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采用了玉米收割机机械技术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民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朋友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农民生产的技术成本,为我国各大的农民朋友带来了更高的收益。
2.3 农业机械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农业技术的改革取得了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为了减轻农民朋友的生产负担,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农业部门在进行实际的作业时,都会采用各种机械化设备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具的使用,包括农作物的收割以及运输,甚至是整个经营生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机械设备以及电力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和农民的劳动投入量,大大降低了农民朋友的劳动投入量,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我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帮助了广大的农民朋友脱贫致富,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 结语
从客观角度来看,采取技术信息参与管理,是我国当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的特色,不仅合理利用了一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作物更好地抵御了自然灾害。同落后时代相比,大大降低了农民朋友的经营生产成本,帮助农民朋友取得了更加直接客观的收入,对于减轻农民朋友的劳动压力发挥了不可多得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芳,罗剑朝,Yvon Martel.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基于Probit模型和陕西286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何海英.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焦源,赵玉姝,高强.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