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2018-03-09陈卉魏淑东
陈卉+魏淑东
【摘 要】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学的学科特点、特殊性,对《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授课特点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教学方法;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 Q8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7)35-0032-002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for biotechnology majors
CHEN Hui WEI Shu-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5,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ularity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the teaching method of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this course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technology major students and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spect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were improved.
【Key words】Biodiversity;Teaching method;Interdisciplinary
0 引言
人类对生物圈产生的巨大冲击,全球变暖、臭氧层缺损、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许多生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这些问题都源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注[1]。《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是作为一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它是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体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的多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物种保护原理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等内容[2-3]。通过《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和价值,熟知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了解保护生物学的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懂得如何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教学前有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授课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改进并适应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
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起源和内涵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起源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进程中,1992年在内罗毕讨论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4]。该公约第一次对生物多样性做了全面的阐述;第一次将遗传多样性保护纳入国际条文,并在许多问题的认识方面取得突破;第一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首先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其次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障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5]。该公约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合理、持续利用的坚实基础。
1.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生命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延续性和复杂性。其中生命的复杂性指的就是生物的多样性或生物体的变异性,即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的内容。E.O.Wilson在1993年提出“生物多样性是遗传差异显著的生物体构成的生物圈的丰富程度”。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来自陆地、海洋、其他水域及所以生态系统中现存生物的变化,也指这些生物所构成的生态复合体,包括种内、种间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后来,马克平等又给生物多样性下了更为具体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2-5]。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十分丰富,对应与生命的多个层次和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了基因多样性、细胞多样性、组织多样性、器官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等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内容,以物种多样性保护为目的,以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态系统保护为手段开展的保护活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课程特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
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课程特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生物多样性保育学是以生态学为核心,综合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工程与恢复生态学、社会科学、决策科学等学科而形成等新兴学科,核心内容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与灭绝过程及其机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目標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endprint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授课内容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是作为一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它是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在《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的多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物种保护原理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等授课内容。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方法改进
在生物多样性内涵介绍中,多与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联系,用已经学习过的实例,采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论来介绍。例如,细胞多样性、器官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同时,积极鼓励同学发现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例如,学生家乡的生物多样性。
结合实际生活,以图片、视频和案例等方式介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危机,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危机。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同学从多个角色考虑面临生物多样性危机时,对于不同层面的主体该如何决策和行动。例如,课堂选取保护泥炭湿地这个主题,其中涉及的主体就包括园艺爱好者、环保主义者、政府、非政府组织、厂商、经销商等,他们之间的博弈正是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与矛盾。
以上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提高的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更重要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及可采取的措施。
3 结语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涉及多学科,同时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在面对高年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时,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关注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懂得如何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这对于将来可能从事不同具体专业工作的学生而言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办公室组织.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李俊清.生物多样性保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蒋志刚,马克平,等.保護生物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马克平,钱迎倩.《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起草过程与主要内容[J].生物多样性,1994,02(1):54-57.
[5]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 01(1):20-22.
[6]杨剑.高校公选课《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学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旬刊,2010(9):134-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