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18-03-09迟福林
迟福林
新时代的发展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更平衡更充分为发展目标,增进人民获得感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2)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最终将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3)发展内涵的提升。新时代的发展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更平衡更充分为目标,增进人民获得感。
2.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1)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共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同时,强调“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有供给体系的矛盾突出。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例,当前中国老年人医疗健康消费需求规模每年不低于1万亿元,而实际供给不到2000亿元,“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相当突出。如果能够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医疗、健康、环境等民生领域扩大供给规模,改善供给质量,降低供给价格,就能够精准提升“获得感”。
(3)转型发展的历史关节点。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和特点突出,比如产业结构变革——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2017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占比达到52.9%,预计到2020年有可能接近或达到60%左右。更重要的是,在服务型经济比重不断提升的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助推产业变革的新动能。
再如消费结构变革——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估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
还如城乡结构变革——城镇化结构正由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预计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由2016年的57.35%提高到60%以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并进的趋势明显增强。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
(1)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4.发展理念的转变与提升
(1)一条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巨大内需增长潜力。
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二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三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四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五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endprint
(2)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是主体。中国近40年的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已经相当大,但是经济发展质量还不是很高。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技术上、质量上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一些制造业环节。
效率变革是主线。当前中国还有不少低效率的地方。比如经济泡沫、金融风险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效率不高的问题。
动力变革是条件。从2012年开始,中国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每年减少200万人左右,劳动力总数已经在减少,工资水平在上升。下一步要把过去的劳动力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3)发展目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把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1.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通、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1)完善产权制度。比如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家创新收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等。
(2)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比如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实现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劳动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等。
2.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一个重要突破:一是体现了从“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的重要转变,突出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是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赋予国有企业董事会充分的决策权。
3.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的改革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就要求在去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要把发展创新型国有企业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结构中,扩大社会资本参与,给民间投资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间。
4.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破除垄断。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
当前,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需求,而且成为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破除垄断,关键是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国内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在创新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取得新突破。
(2)重点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初步估算,中国服务业规模有可能从2016年的38.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0年的5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就需要进一步清理、修改、废除国有垄断行业、城市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导致行政垄断的行政法规;探索实施符合新经济领域发展规律的反垄断方式,并形成有效的反垄断审查机制。
(3)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维护公平竞争。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数量明显增加。但其成长与发展并不稳定: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短,仅有2.5年,与美国的8.2年、日本的12.5年有较大差距。据全国工商联调查,90%的小企业和95%的微小企业没有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其融资多依靠民间投资市场。
5.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过去5年,简政放权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激發市场活力,稳定实体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增大,以监管变革为重点加快政府改革步伐,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为防止各类经济风险的发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加快推进监管的转型与变革。比如尽快实现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的过渡,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制;尽快形成统一的国家反垄断体制,强化反垄断的权威性、统一性,建立既适用于内资又适用于外资,法治化、规范化的反垄断体制;尽快形成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以适应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形成安全而又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6.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中国消费结构正由以物质型消费为主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中国正进入一个“新消费时代”。
7.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当前,发展实体经济仍面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的突出矛盾。从扩大民间投资、振兴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实性、迫切性全面增强。
8.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endprint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1)加快税收结构调整。一般来说,直接税比重高更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消费释放,有利于收入差距调节。从国际经验看,高收入国家直接税占比平均达到63.56%。中国目前仍以间接税为主体。根据统计数据计算,2015年,中国直接税比重为42.4%,间接税比重为57.6%。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需要尽快改变直接税比重偏低的状况。
(2)以降低制度成本为重点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是优化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
(3)加快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主要是防止金融脱实向虚,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1.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十字路口,“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二次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中国拓宽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的重要选择。
(1)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目前,“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已经覆盖了44个国家。未来10年,要加快打通“一带一路”在陆上、海上、空中的贸易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通道,形成放射性、网络化的交通布局,着力构建连接中国与自由贸易伙伴的经济大走廊,提升贸易物流便利化水平。
(2)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从趋势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据国家发改委预测,中国对外产业投资将从2015年的1200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600亿美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初步估算,2014-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预计达到9600亿美元。
(3)以建立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目标。未来“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干扰因素将明显增多。这既是“一带一路”的重大挑战,也是重要机遇。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制度性安排可以保障“一带一路”的稳定性,而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就是主要的制度安排。同时,通过构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巩固中国与周边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使“一带一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1)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2)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2013年9月-2017年3月,国务院先后批复成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目前,国内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仍有95项,其中70项针对服务贸易。应该进一步精简负面清单,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3.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1)西部大开放带动西部大开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西部从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应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把西部地区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西部大开放带动西部大开发。
(2)形成“一带一路”东北开放的大格局。开放度低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破题的症结所在。为此,东北地区应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东北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平台、大布局,由此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3)推进沿边大开放。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实现沿边开放的重大突破,是沿边地区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任务。
4.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1)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自贸区转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当鼓励支持现有的自贸區在服务贸易发展和服务业市场开放上先行先试。
(2)积极开展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从不同区域的特定优势出发,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实行旅游、医疗、健康、文化、职业教育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走出一条开放转型的新路子。
(3)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这是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重大选项。这不仅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三地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而且对促进和服务于“一国两制”将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重要的是在管住货物贸易的同时全面放开人文交流。
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17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对对外投资作了明确要求。
(1)鼓励开展的境外投资。支持境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活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内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提升中国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弥补中国能源资源短缺,推动中国相关产业提质升级。
(2)限制开展的境外投资。限制境内企业开展与国家和平发展外交方针、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及宏观调控政策不符的境外投资,比如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
(3)禁止开展的境外投资。禁止境内企业参与危害或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等的境外投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