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掸鸡毛伴岁寒

2018-03-09撰文曹放

厦门航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鸡毛掸子不求人家常

撰文_曹放

近代 齐白石《清供图》

没有名花,没有佳果,花瓶里插些啥呢?插上一杆鸡毛掸子吧。哎,你说太单调了,那就再加个挠痒痒的“不求人”吧。齐白石铺展开宣纸,濡了濡画笔,兼工笔带写意,画下了一幅《清供图》。这是1922年的农历七月。是年,岁在壬戌。六十岁的齐白石喜忧参半。喜的是,他这个木匠出身的画家闯荡京师十多年后,终于站稳了脚跟。6月20日,把家眷从湖南湘潭老家接到了北京,定居在西四大院胡同三道栅栏,再也不用单身一人寄居在南城的寺庙里了。忧的是,刚刚安顿定居下来,不到一个月,长孙却因以往的贫病交加,熬不住,走了。

齐白石对求作者说,字里行间尽显真性情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道景致,略通文墨的人,或者家境殷实的人,每到年节都要绘制或悬挂一张《清供图》。6月20日,家眷来了,终于能在北京定居下来了,齐白石有点小小的兴奋,于是,绘制了这幅《清供图》。但毕竟,家中并不宽裕,没有名花,没有佳果。于是,花瓶里,他就画上了鸡毛掸子和挠痒痒的“不求人”。再添上一个陶壶一只陶杯吧,可以酒可以茶,一遣愁肠。年底了,朋友荣轩是帮衬过他的邻居,送他一幅画吧。于是题款,题写的是:“荣轩仁兄雅正,时壬戌同居京师,此画前七月为君制,今冬题。白石赠。”九十六年过去了。今天,丁酉隆冬时节,细品白石先生这幅画作,在平常琐屑中,我有了一种深沉的感动,有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了我寒风中的温暖。

鸡毛掸子,家常的什物,什么寓意呢?表层上看,是清贫,是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往细里想,哦,是要扫荡尘埃啊!挠痒痒的“不求人”,怎登得了大雅之堂?居然,白石先生也将它入画,也是别有深意吗?哦,“不求人”,是“莫向外求”啊!冷眼看世,扫荡尘埃;内力自定,莫向外求,一种傲岸不屈的风骨啊!但,并不是去做苦行僧,还要一壶酒或是一壶茶呢,诗酒趁年华。

画面上虽是素朴的家常什物,但却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美感。你看,既氤氲着人间烟火,又升腾着君子清气。它是平常的,又是新奇的。平常的是,鸡毛掸子、“不求人”、土陶壶,这都是些土得掉渣的东西;新奇的是,这些从来就不可能是岁朝清供的物品,在白石先生的笔下,居然成了岁朝清供图这种文采高致博古画的题材。谁曾见过呀?没有!前无古人。

齐白石晚年书法作品

平常的是,用色自然真切,还原了家常的景致;新奇的是,他采用的是没骨画法,以色做墨,笔线墨晕,笔意看似简洁,实则浑厚。平常的是,他的构图如同家居摆设一样,是生活场景的真实还原;新奇的是,画面上这种高低错落,却有一种抱朴怀真、泰然自若、自得其乐的人格境界。

齐白石,我真心喜爱他!最喜欢的,就是他将人间烟火与君子清气交相融汇在一起了。“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这是他1930年的《庚午直白》。有人说他小气、抠门、爱财,但是他也要安身立命呀,这样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错了吗?没错呀!而且,他是那么的真率坦荡,而不偷鸡摸狗,更不矫揉做作……“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这是1940年齐白石先生的《八十老人拜白》。如果你了解这篇拜白的历史背景,我相信,你会同我一样,向白石老人脱帽、鞠躬、致敬。那是日寇侵华的年代,日本侵略者,不见!绵里藏针,这是怎样的风骨,这是怎样的浩然正气。

辞旧迎新的鞭炮声渐渐炸响了,读罢白石先生这幅《清供图》,我拿起了鸡毛掸子,新的一年,如同往年一样,时不时,扫一扫尘埃吧。又拿起挠痒痒的“不求人”,仔细地端详了好一会儿,对,莫向外求!

猜你喜欢

鸡毛掸子不求人家常
家常回锅肉
公认相处舒服的三个星座
交往很久才会付出真心的星座
鸡毛掸子
最甜的五大星女
家常豆腐不长呀
搞笑作业本
十二星座谁最戏精
让我来
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