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模仿与抄袭研究
2018-03-09屠娟
屠 娟
设计中的模仿与抄袭研究
屠 娟
(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本文浅谈设计中的模仿与抄袭,之所以把其共置,是为了划分、判断此易淆两词。实则,抄袭词意为贬义,即指恶劣的行为。单纯的抄袭是简单的重复,并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模仿词意为中性,通过在重复别人的经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的概括,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并改进和创新。可以说抄袭是绝对的、反面的,我们可以无情的鄙视它;而模仿则相对比较正面,我们从情感上是可以被其接受和提升的。
模仿;抄袭;创新
一、模仿与抄袭
“是否蓬勃的模仿与抄袭,就能延伸新的东西?”一句看似充满了疑问的句子,在今天看来却是毋庸置疑的,准确理解起来应该这么说:有技巧的“模仿与抄袭”,能够达到新的高度,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创造出新的东西的。
这种说法或许有些难以理解,通俗意义上来说:模仿并不只是单纯的模仿,抄袭也不只是单纯的抄袭,模仿是指有意识地去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对于设计师而言,就是照着葫芦画瓢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意识,模仿可以很快让初学者去掌握基础的设计方法,并提升自己审美能力,并熟悉设计中不同的规范。而抄袭是指:窃取了别人的作品,把它当成自己的作品。抄袭包括:(1)完全抄袭他人作品;(2)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文章形式或改变内容的行为。这些都是侵犯他人著作版权的行为,并不可取。
其中心词语是在于“蓬勃”二字的理解。蓬勃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事物的繁荣茂盛,即朝气蓬勃。蓬勃的模仿与抄袭是指在重复别人经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的抄袭,加以改进和创新的模仿,新的东西必然应运而生。
二、哲学中理解的模仿与抄袭
哲学中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决定了意识。我们的设计理念无疑是一种意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我们学画画起我们做的第一步并不是直接画对象,而是老师会给我们一本书来临摹它,等画画的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我们会经常去欣赏大师的作品,学习他的技能以及他的中心思想。
我们去创造并不存在的东西,通常都能在现实中能找到他的原型,或许是几件事物的共同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得到体现。比如说鬼魂。没有人见过鬼魂是长什么样子。但是电影里出现的鬼魂基本是在人型的基础上稍加修饰。再比如说,麒麟,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但是谁又见过它的摸样呢!其实它也是只是龙头,马身,鱼鳞的一个综合体所以说意识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抄”在这里可以理解成即贬亦褒。如果“抄”得不好,照着葫芦画瓢,那就是“抄袭”;如果“抄”得好,仅仅能以现有的作品同时发散性思维,融入自己的创作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设计元素,使作品得以更好的升华。中外有不少设计,尤其是家具设计,都是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就比如笔者下面所说的这两位家具设计师。
三、艺术设计中的模仿与抄袭
(一)丹麦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汉斯瓦格纳
图1 汉斯瓦格纳Hans J. Wegner
汉斯·瓦格纳Hans J. Wegner,1914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年仅15岁时在故乡向工艺大师拜师学艺,在此学习期间制作了他人生的第一把椅子。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涯瓦格纳技术日益纯熟,他已然成为了一名熟练的工匠,但是仅仅作为一名细木工匠并不能充分满足他不断高涨的设计热情,他迫切需要接触更为专业学习。于是,在他22岁时,Wegner正式入学于当地的艺术和工艺美术学校,接受专业训练,此时已经俨然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的选择——家具的设计。
24岁那年,汉斯·瓦格纳的设计天赋已经被老师所发现,还未毕业就在老师的举荐下,参加了校外的市政厅的设计项目,从此走向一条家具设计成功之路。他开始不断地为工艺木匠大师们和生产制造商们设计家具并参加各地的展览和活动。此后,他创造出来了许多惊艳世人的作品。「孔雀椅」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汉斯在设计这个作品的时候发现早期的温莎椅的结构并不稳固,经过他独特地创新思维,以及反复地推敲,他为这一系列的作品重新定义,并设计出更为坚固的整体结构性。
图2 孔雀椅/汉斯瓦格纳Hans J. Wegner
作为一把椅子实用性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不单单只是外形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结构,经过了改进的孔雀椅,比早期的温莎作品更加符合人体工学与工艺美学。使用感更加舒适,结构科学,充分阐发材料个性,木条上的扁平的支柱乍看上去像是孔雀开屏,但事实上它们能够让人们的肩膀骨架得到支撑,更加为这个椅子的使用感加分不少。
瓦格纳非常善于挖掘优秀作品中的优点,在自己的作品上加以运用。再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去创新,最后呈现出一个更加完美的杰作。提到了汉斯就不得不想到他最为经典的Y椅以及其藤编坐垫,这也是很好的借鉴与模仿的例子。据说他在丹麦艺术博物馆中无意中看到了一把中国圈椅,而得到了启发。圈椅起源于中国唐代(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有出现),是中国传统的椅具。圈椅是一种圈背连着扶手的靠背椅,从高到低一顺而下的椅子,其造型圆婉而优美,体态丰满劲健。圈椅是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座靠时,人的臂膀都可以倚靠着圈形的扶手,会感到十分舒适,颇受当时人们喜爱。
从这把“Y-China椅”的设计,可以看出瓦格纳当时完全领悟到了椅子设计中体现的中国哲学,以中国传统圆扶手为原型,巧妙地融合了北欧设计有机曲线的构成形式,椅背采用“Y”字型设计,摒弃了传统中式椅背的厚重感,赋于材料以新活力,人工绑上的天然纸纤维坐垫,优美的线条与触感,意象上的抽象美与功能上的人机结合。给家具赋予了灵魂,尽显工匠之美,同时让传统的中式太师椅变得如此轻盈灵巧,时尚而生动。
图3 民代圈椅Y-China椅
(二)中国著名家具设计师——吕永中
吕永中,1968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现定居上海。早年曾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余年。致力于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及家具设计,在国内外的媒体报导当中被喻为中国独创设计力的杰出代表。他常说“设计是性格的影子,修炼是设计之师”。他多样化的经验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景仰以及他对中国当代设计提出的许多特殊的论点。
同时,他是中国原创家具品牌“半木”的创始人,他设计的“苏州椅”就是典型代表。同样借鉴了中国明代圈椅的圆满形式,他采用独特的设计理念,运用立体网状结构力学,融入了苏州园林、窗棂、小桥、明月意境,造型轻盈秀气。苏州椅正反不同的视角转换,富于变化,我们仿佛听到了吴侬软语之评弹调。此作品当时入选了2012年米兰国际设计周,同时作为受邀参展作品之一。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真正的独立设计师应善于从模仿对象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就像吕永中通过“苏州园林”设计出了苏州椅。这也是一种模仿后创造出新的作品,能让过去的经典在现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
四、笔者所理解的模仿与抄袭
如何理解的模仿与抄袭。第一不为相同而相同。任何产品都是为满足自身具体设计而存在的,而不会有两个情况完全一致的公司或团队,因此抄袭的效果一定不会很好。道理很简单,这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所以就算短期内不出问题,长期看也会有负面影响。第二,不为不同而不同。产品设计和用户的习惯息息相关,也正因如此我们积累下来了很多的模式。采用熟悉的模式有利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匹配,因此相似有的时候未必都是坏事情。
而为了区分二者,就是看这个方案是否有考虑“客观情况”,也就是说,定义一个方案的抄袭与否,应该看他合不合适设计需求而参考设计,而并不是看它长得像不像某个方案。借鉴是一种艺术,“创造力只不过是连接某些东西的能力。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了经济大国和设计强国,日本之所以能短时间成为设计强国,靠的就是蓬勃的模仿,同时从中认真的学习,再到创新。模仿它就像产品的升级换代。百年前诞生的产品到现在,是经过多少代人“模仿”传承发扬的结果。升华优化。我们可以很体面的把“学习、模仿、吸收、超越”归纳为设计进步的法则。其实“模仿、修复、优化、提升”才真正是最为实在的宝典。让视觉愉悦,让设计升华“模仿”同样如此!
五、总结
对于设计师而言为了完善自己的作品和想法,通常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并归纳总结,然后形成自己的观念体系。通过吸取参考作品的某些风格或元素,加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思想,进行再次“编码”,最后设计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贯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设计师,只有忠于实际、善于模仿、巧妙的将作品与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相结合,才能延伸新的东西,作出更好的作品。
[1] 朱小杰.《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2(05):214-229.
[2] 邱钟惠.浅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异同及其现实思考[J].学理论,2017(09):93-94.
[3] 熊雅琴.汉斯·韦格纳——丹麦家具设计传奇[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01):33-35.
[4] 本刊编辑部.砖瓦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J].砖瓦世界,2006(07):1
[责任编辑:艾涓]
2017-01-23
屠娟,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玻璃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密码中的艺术表现研究。
TM202
A
1672-8122(2018)0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