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多任务行为对课堂学习的影响机制及对策
2018-03-08黄端
黄端
摘 要:上课时使用手机是一种多任务行为,其中学习是主要任务,而手机使用是次要任务。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这种现象非常流行,并且明显威胁到课堂学习。手机使用会争夺认知模块,产生认知负担,并导致学习者处在持续的碎片化注意状态,这都会影響学习。应对这种现象有两种思路:一是禁止课堂手机使用;二是将手机融入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任务行为 认知模块 碎片化注意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b)-0153-03
智能手机除了基本的通讯用途外,上网、导航、聊天、照相并分享照片、甚至付款等都可以随手实现。对当今学生而言,听课时还关注着来自手机的多种信息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此,智能手机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干扰学生的学习。一次不止执行一个任务的行为叫作多任务行为(multitasking),上课时使用手机,本质上就是一种多任务行为[1],可称为手机多任务行为。多任务行为旨在追求效率,但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多件任务,有时却伴随着干扰和压力[2]。上述手机多任务行为中的首要任务是课堂学习,手机活动是次要任务,主要是使用其娱乐和社交(例如看视频或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功能。已有大量研究试图解释手机多任务行为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基本明确了手机使用对学习的消极作用,对这种作用的机制产生了几种解释,并针对课堂手机使用提出了相应对策。
1 手机使用与课堂学习
1.1 “学习中使用手机”现象的流行性
智能手机普及的地方,学生中“一边上课一边使用手机”的现象就非常普遍。国外学者对美国某私立大学中21个专业里的2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9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带手机进教室,92%的人会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甚至有10%的学生还承认自己考试时也发过短信。除了发短信,他们还在课堂上浏览网页、发送照片以及打理社交网站等[3]。研究者发现,虽然学生能够意识到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可能会干扰学习,但他们依然认为这种行为并不能算违反课堂规则。而我国学者对江苏地区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之后也发现,97.7%的学生上课会使用手机,而每节课都会使用手机的同学达到了31.7%,有22.9%的同学表示,每节课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了30min。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利用手机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4]。可见,如今大学课堂中的手机使用已经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传统课堂产生很大的冲击,也为教师管理课堂带来极大的挑战。当然,最终它影响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手机使用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中使用手机”会影响学习,是不是一种危言耸听?国外有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元分析,考察近10年(2008—2017)的有关研究,得到的结论:手机使用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5]。这说明,手机使用切实影响到了学生的成绩。但这个结论也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加喜欢玩手机,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手机上花的时间就少一些,所以,不是手机使用导致学习成绩差,而是学习成绩差的人更喜欢用手机打发时间,没有手机,他们一样会成绩不好。
上述争议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来解决。实验研究可以提供手机使用与课堂学习成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手机使用到底会不会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变差。有一个研究考察手机使用对阅读效率的影响,研究者让大学生阅读心理学教材中的一篇有关人格障碍的文章,89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3个组,第一组阅读前处理5个聊天信息,第二组阅读的过程中处理5个聊天信息,第三组整个过程中专心阅读,不处理聊天信息。结果发现,阅读时处理5个聊天信息的被试在有效阅读上所花的时间(会减去处理聊天信息所用的时间)比其余两组要多22%~59%。但是,他们在阅读理解上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因为这组被试的阅读被聊天信息任务打断后,会返回阅读被打断前的内容从新开始,这样就能保证理解的完整性,但显然浪费了很多时间[6]。
还有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研究者召集了54名本科生来学习一份视频课程,听课的时候要做笔记,听完视频课程后,被试者要接受一个自由回忆测试和一个单选题测试。这些本科生被随机分到3个组:控制组(只是听课,没有手机使用)、低干扰组(听课时用手机处理12个信息或邮件)和高干扰组(听课时用手机处理24个信息或邮件)。结果发现,控制组的被试者所记的笔记中的课堂信息比其余两组要多62%,他们在自由回忆测试和选择题测试中的成绩也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可见,听课的时候用手机就来不及做笔记,也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1.3 手机使用影响学习的机制
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手机使用干扰学习,其本质上是对认知过程的干扰。要把这种干扰的机制解释清楚,要对学习中涉及的认知功能有清楚的认识。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活动是多个互相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认知模块共同实现的,玩手机也要使用这些认知模块,这样就会产生干扰[8]。其他研究者也有类似的解释,但他们并没有着眼于具体的认知模块,而是根据任务的主次区分了3种认知加工,如果次要加工(如玩手机)喧宾夺主,把主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强占,就会产生干扰[9]。
前一种解释认为,学习活动会涉及的认知模块包括:(1)陈述性记忆模块,负责存储事实性知识、情节性知识以及任务指导;(2)目标模块,负责设定目标并监控过程;(3)问题表征模块,负责维持部分可能随后用到的信息;(4)程序性模块,负责联结和控制不同模块之间的信息流。一个认知模块一次只能用于一个任务,手机活动和学习活动都需要使用同一个认知模块时,其中一个任务必须等另一个任务完成以后才能开始,否则两者就会产生竞争和干扰。不仅如此,当学习活动被手机使用打断以后,重新启动会额外消耗很多时间。例如,用手机聊天与听老师讲课这两种活动都需要把对方提供的信息维持在工作记忆中(问题表征模块),要顺利地聊天,就得暂时停止听讲,聊完天回头重新听讲时,不仅错过了不少内容,重新投入听课也要耗费不少时间。
第二种解释认为,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包含3种认知加工:(1)基本加工(Essential processing):选择、组织和整合信息以理解学习材料;(2)表征保持(Essential processing):把学习材料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一段時间;(3)附带加工(Essential processing):对与学习无关内容的加工。比如,学生在教室里听讲时,他们需要基本加工来理解课堂内容,使用表征保持来把课堂内容保持在头脑中来记笔记,并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与课堂任务无关的手机使用则属于附带加工,这种加工会产生认知负担,干扰基本加工和表征保持的认知操作,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还有第三种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多任务行为既可能出现积极后果也可能出现消极后果,积极后果就是确实地促进了工作或学习效率,而消极后果是可能产生持续的碎片化注意(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2],即“与每件事都保持互动,一件也不想错过”的欲望,这种注意模式通常会造成注意涣散和高度紧张。比方说,学生坐在教室里,听着课,用Pad记着笔记,旁边还放着手机。他同时意识到几件事情的发生:老师的讲课声、Pad屏幕上新邮件到来的提示以及新短信到来手机的振动。每件事情都要占据这个学生注意的一部分,让他无法集中精神。
2 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学习过程中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多任务行为会导致认知资源分配不足,干扰学习过程,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下降。如此以来,手机使用对学习而言便是一种威胁。如何应对这种威胁,目前存在两种相反的思路。
一种是“拒”的思路,即想办法把手机堵在课堂之外,不让它干扰学习。如有研究者呼吁提高公众意识,让大家看清楚这种行为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并制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可接受的课堂手机使用政策[1]。通过屏蔽手机信号或设置收纳袋暂时存放手机的方式建立“无手机”课堂就是这种思路的一种实践。这种思路需要应对的挑战是,不少学生能够意识到手机对自己学习的不利影响,但依然离不开它,并且坚持把手机带进课堂的合理性。因此,“无手机”课堂的做法并没有得到一致的拥护。
另一种是“纳”的思路,持有这种思路的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与其把智能手机拒之门外,还不如将它变成新型教学媒体融入课堂教学,发挥它的优势,让这个影响学习活动的“玩具”变成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工具”。已有研究者在尝试通过无线网络和教学互动系统,构建基于学生手机的智慧型智能教室[10]。在这种系统下,学生手机与教师的电脑可以实现信息互动,教师端可以向学生输送信息,还能监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将手机变成一个教学活动的平台,学生就没有机会和意愿去使用手机进行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当然,普及这种智慧课堂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无线网络要覆盖到每一个教室,而掌控这种课堂的教师也要有较高的信息化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Chen Q, Yan Z. Does multitasking with mobile phones affect learning? a review[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4): 34-42.
[2] Firat M. Multitasking or 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 a critical bottleneck for digital natives[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3,14(1):266-272.
[3] Bohlander R W.The use and abuse of cell phones and text messaging in the classroom: 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J].College Teaching,2012,60(1):1-9.
[4] 张秀萍.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66-69.
[5] Kates AW, Wu H, Coryn CL.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8(10):107-112.
[6] Bowman LL, Levine LE, Waite BM, et al. Can students really multitask?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stant messaging while reading[J].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4(4):927-931.
[7] Kuznekoff JH, Titsworth S. The impact of mobile phone usage on student learning[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3,62(3):233-252.
[8] Salvucci DD,Taatgen NA.Threaded cognition: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concurrent multitasking[J].Psychological Review,2008,115(1):101-130.
[9] Mayer R E, Moreno R.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38(1):43-52.
[10] 薛胜兰.智能手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