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创新的特性与进路

2018-03-08王波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波

【摘要】理论创新是理论自信的最终体现。在新形势下,我党推进理论创新是回应多元社会思潮挑战的需要,也是应对社会主义事业艰巨性的需求。因此,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保持创新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处理好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掌握理论创新的整体性,把握理论创新的关键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创新理论自信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具有高度自洽性。一般而言,增强理论自信,就要毫不动摇地进行理论创新,这是理论自信赋予的时代要求,是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的需要,也是理论生命力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增强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必须把握好价值向度,即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张力,掌握理论的整体性,提升把握理论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必经途径。

如何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展现理论自信,是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愈演愈烈,文化霸权与主流话语权争锋激烈,加上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改革攻坚阶段,社会格局与利益格局发生巨大调整,给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沉渣泛起并与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纠结在一起,企图消解中国人的理论自信,进而影响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如何用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思想建设的关注,如何回应别有用心的质疑与攻击,如何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筑牢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展现理论自信,是我们党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自身生活模式的一种价值选择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说,它表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一种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生命之魂,在我国意识形态所有的价值目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处于统摄与支配地位。因此,在各种思潮激荡的背景下,要使全国各族人民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和地区先进理论的前提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涵养,把党的创新理論及时宣传普及,武装全党,教育群众,让群众知晓掌握;只有用党的创新性理论研判新的形势,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让人民大众切切实实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最终使之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信仰和共同精神支柱,不断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艰巨事业,既无现成的答案可参考,亦无既有经验可借鉴。人类文明史证明,理论创新往往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理论创新同样有着深切的体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理论突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一刻也离不开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对的形势环境、矛盾风险以及对我们治国理政的考验,困难前所未有。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才能在变革中把握方向、找到动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赶考”中经受考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向人民群众交出优异的答卷。

理论创新具有开放性与实践性

理论创新的开放性。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开放的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每一次跃迁,都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解决了不同时期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围绕新时期改革攻坚难题,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执政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大厦并非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开放的,它从未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善于总结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以增强自身的理论涵养。一方面,它不断吸收借鉴其他理论,吸收其合理内核,最大限度为我所用,以丰富自身理论涵养;另一方面,它又与时俱进,从时代高度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开辟自身发展新境界。

理论创新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没有终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样无终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是源于中国实际问题,又是对这些问题本身的超越,它的每一次创新,既是对实践的回应,亦是对理论自信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原理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绝不是远离世俗世界和脱离群众实践的理论,而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有着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实践的锻造中才焕发出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才与时俱进、长存常新。

理论自信视域下理论创新的进路

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间的张力。坚持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首先就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要实事求是的关系。一方面,理论创新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就是要立足中国的实际,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创新思想和理念打开智慧之门。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与党和人民思想的不断解放紧密相联。今天,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依然需要依靠解放思想予以解决。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又必须要尊重事实、尊重实际。理论创新不是从理论本身出发,而是从实践中出发,从事实出发,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个实际。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尊重国情;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在新时期的新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提升把握理论创新的关键着力点。推动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还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把握理论的能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建设的根本。”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并自始至终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愈益明显,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想蔓延。随着意识形态渗透的深入,西方意识形态“虚假论”“多元论”“淡化论”“终结论”等论调沉渣泛起,在国内部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真空”和“信仰危机”,部分人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西化”观念同化,共产主义信仰动摇。如果任由这些思潮泛滥,必将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进而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和安全,对坚定理论自信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提升党驾驭风险、把握理论的能力就显得尤为急迫。当今世界,我们党面临的内外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党所面对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更为尖锐迫切,全面提升党自我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范式,拓展时代视野,迎接国内外形势变动下各种挑战显得极为重要。

(作者为淮海工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淮海工学院2017年党建思政课题“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S2017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邹宏如:《理论创新的时代意蕴与价值向度——基于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的自洽性视角》,《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