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RIZ的农业产业联盟创新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2018-03-08周亚男史宪睿

经济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TRIZ理论

周亚男+史宪睿

摘 要:TRIZ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创新思维、解决创新问题;在当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将TRIZ理论应用于农业产业联盟能够为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指明方向、加快创新进程。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构建基于TRIZ的农业产业联盟创新管理模式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关键词:TRIZ理论 农业产业联盟 创新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1-062-03

紧跟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步伐,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了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技术变革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主要方向,未来的经济竞争势必是技术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TRIZ理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创新方法,有更为系统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工具,其广泛应用于技术工程领域,近些年,其在管理领域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掘、重视,国外诸多知名公司均有通过TRIZ进行创新管理成功的例子。

农业产业联盟是农业的一种重要产业组织形式,结成农业产业联盟有助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沟通、整合各产业链环节资源、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管理模式,能够为其在管理层面上提供对创新过程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提升其整体科技水平、缩短创新进程。因此,本文旨在从TRIZ理论的研究现状、TRIZ理论作用于创新的影响因素、TRIZ作用机理、创新管理模式四个层次出发,通过总结分析当下国内外对这四个层次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提出基于TRIZ理论的农业产业联盟创新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一、关于TRIZ理论的研究综述

(一)TRIZ理论的发展

1.国外文献梳理。1946年,TRIZ理论的创始人G.S.Altshuller与其他研究者通过對世界各地大量的发明专利进行整理、分析,并在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TRIZ理论框架,并在随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陆续出版相关书籍做出更为详尽的阐述。Dietmar Zobel(1973)对G.S.Altshuller的相关著作进行整理翻译,为TRIZ理论在除苏联外的其他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G.S.Altshuller(1999)对TRIZ理论体系中的分析工具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Mann D.L.(2003)对TRIZ理论中的进化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并将其增加至11种。Mann D.L.,Dewelf S.,ZlotinB.(2003)对古典TRIZ理论中的矛盾矩阵进行了修改,提出了新的矛盾矩阵,同时增加了新的创新原理。

2.国内文献梳理。赵惠田(1987)编写出版了《发明创造学教程》一书,在书中对TRIZ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是TRIZ第一次引入中国。牛占文、徐燕申、林岳、郭建强、李立(1999)指出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郑称德(2002)系统论述了TRIZ理论的发展历史,具体指出了G.S.Altshuller所总结的技术系统演变的八种模式,以及TRIZ理论的主要方法和工具。熊开封、张华、崔鹏(2009)对我国现有的对TRIZ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成思源、彭慧娟、李苏洋、向孟群(2013)从工具间的逻辑关系与其包含的主要术语两方面建构了TRIZ体系,并指出TRIZ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陈敏慧、蒋艳萍、吕建秋(2015)指出TRIZ是一套系统性的、基于知识的创新方法体系,囊括了创新的思维、分析工具以及基于知识的解题工具等。

(二)TRIZ理论的应用

1.技术工程领域。TRIZ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随着我国学者对TRIZ研究的不断深入,对TRIZ理论的应用也逐步开展起来,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即为技术工程领域,为相关单位、企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思维、提供了新方法。

S.Butdee,F.Vignat(2008)将TRIZ原理应用于轻型客车车身设计,帮助其节省材料、生产成本和时间。邢凤雷(2016)为解决电饭煲扇叶的噪音问题,采用TRIZ理论中的创新工具定位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最优解决方案。柳丽娟、孟永刚、方拓(2016)通过对用户的调研,在结合TRIZ创新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了快递包装设计。王昕、郭晶、龙华中(2017)将TRIZ进化理论应用于电力行业中,对电网除冰技术进行了创新。Horn Mark、Rocketdyne Pratt、Rocketdyne Whitney(2007)在研究、设计空间推进器系统过程中应用了TRIZ理论,并介绍了其具体的应用工程。惠荣奎、罗赫荣、戴健华(2013)指出TRIZ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辟新思路。

2.管理领域。随着TRIZ理论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随之拓展至非工程领域,诸如在相对较为抽象的管理领域中,国内外学者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在管理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仍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其中国内对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有基于其管理创新体系的研究以及TRIZ在管理创新中的具体应用。

(1)管理创新体系的研究。程文亮、程志华、张东生(2011)引入了管理元素这一概念,进而提出了“管理元素—场”这一分析模型,进一步解释了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相互冲突与自身冲突,并据此构建了管理创新的体系框架。张和平、马静(2013)总结了TRIZ理论在国内管理创新中应用的研究现状,指出TRIZ在管理创新领域的研究缺乏具体化,仍需结合各企业现状做更深入的研究。何翔(2015)提出了与管理相对应的40条发明原理,为管理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2)TRIZ在管理创新中的具体应用。Seong-Dae Kim(2002)将TRIZ理论中的原理应用于库存管理中。Sandra Mueller(2005)将TRIZ中的资源分析理论应用于解决管理任务,系统阐述了采用TRIZ理论之后所带来的改变。王华、潘进程(2013)以泰州市人民医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应用TRIZ理论促进医院的转型升级。林艳、陈伟(2013)指出R&D联盟在应用TRIZ理论基础上开展并创新有助于缩短创新进程。杨波(2014)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主体,研究TRIZ各子理论对其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何翔(2015)针对中小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问题,从企业资源管理(ERP)、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企业供应链管理(SCM)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Daniel Tiuc、George Draghici(2016)将TRIZ理论用于汽车产品开发阶段的投诉管理中。endprint

二、关于TRIZ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一)TRIZ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赵军洁、陈宝峰、卢兵友(2014)基于对161个农业科技项目专家的调研,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联合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找出影响其作用的关键因素。孙庆、颜晓慧(2010)指出直接影响TRIZ创新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分别为创新环境、市场化程度、制度环境及政策体系。吴永志、夏冰、张间一(2011)总结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成功应用TRIZ的主要经验和启示,包括TRIZ培训的市场化运作、专业的方法培训、典型应用案例的示范作用等。

(二)农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Vogl,Christian R.(2005)指出农业在科技方面的创新要重视公众与私人研究机构、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Ruttan,Vernon W.(2007)创新资源、制度创新、创新投资是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重要因素。史焱文、李二玲、李小建(2014)根据地方农业企业创新的基本情况,结合调研数据处理的结果,选取企业知识技术、吸收扩散能力、企业规模、政府财政支持、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外向性强度几个因素作为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张淑辉(2014)通过对推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财力和物力、政策制度资源等影响因素与农业科技创新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谢玲红、毛世平(2016)在对我国涉农大中型企业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涉农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三)产业联盟创新的影响因素

Harrigan(1988)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创新联盟的绩效和风险因素。Sakakibara(1997)对400家进行合作创新的日本公司进行研究,得出企業通过合作、相互之间获取相关知识技术的特性是促进合作创新的重要原因。胡珊(2014)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从联盟实力以及组织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郝志新(2014)指出技术联盟创新能力与投入能力、研发能力、收益能力有关。罗雪英、郑庆昌(2014)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选取联盟所属产业的融资金额、科技中介机构数、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三项影响因素为研究指标,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其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其外部影响因素与联盟绩效存在一定相关性的结论。杨普、李东平、余庆来、肖扬书(2015)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立足其发展现状,阐述了联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以此两点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其对联盟创新发展的影响。方光正、马少晔、高原(2016)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地调查了10家代表性企业及5所高校等科研机构,从政府政策支持、高校等科研机构支持和企业创新能力三个层面提取了15个评价指标。张毛娟(2014)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将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为四个层次、具体为11个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和提出研究假设对其影响因素与协同创新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三、关于TRIZ作用机理的研究综述

(一)TRIZ作用于企业创新的机理研究

林艳、王宏起(2008)基于创新过程中的创新构思、创新协同以及创新扩散等不同阶段,揭示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王仕辅、郎坤、李芳(2010)运用TRIZ理论,从商业模式创新的标杆示范机理、路径优化机理和冲突解决机理三方面阐述了商业模式构建的创新机理。朱文静(2013)指出TRIZ理论在创新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作用于构思、实践和扩散三个阶段,为企业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构思阶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构思效率;在实践阶段体现为迅速准确定位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创新凝聚力;在扩散阶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TRIZ理论所提供的工具和方法准确分析市场变动和消费者需求,帮助企业因势利导。

(二)TRIZ作用于农业创新、产业联盟创新的机理研究

赵军洁(2014)采取实证分析的方式,从开展情况、过程介绍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分析阐述TRIZ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将科学问题识别能力、创新构思能力以及最优化解问题能力作为诠释其内在机理的主要指标;并在以上两项研究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进行建模,对其作用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王珊珊、王宏起(2012)指出由于产业联盟具有创新主体多、创新活动复杂、联盟成员认知和能力差异等特殊性,因此探索TRIZ对其作用的机理与方法至关重要。胡珊(2014)指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分为现实动因与理论动因两大部分,其中现实动因为企业内部生存发展的需要、研发资源能力缺口、技术创新现状,理论动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合作创新能够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合作创新能够分担和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合作创新能够共享创新资源、有利于建立行业技术标准以及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关于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

(一)联盟创新管理模式

唐宇(2009)指出R&D联盟创新过程是其创新目标的实现过程,针对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自主创新过程特点及其管理重点,其有效管理机制主要侧重于联盟研发目标的分解与控制、创新资源协同以及联盟的知识共享与学习等方面。李力(2014)指出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包括战略协同机制、过程协同机制以及专利协同机制。李娟娟(2013)通过构建信任机制、联盟伙伴选择机制两种机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中的产学研联盟创新治理机制。信任机制包括要求企业树立自己值得信任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声誉、与其他联盟成员培养感情、建立契约式信任、提高欺骗成本;联盟伙伴选择机制包括建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两种情况下的联盟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二)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李爽(2013)通过分析技术标准对企业的战略、技术、市场和组织这四个层面产生的影响,从而构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谢章澍、许庆瑞(2004)从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以及落实到企业具体流程与价值链上的创新三个主要层面构建了创新管理模式。徐新红(2011)指出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企业实际出发,突出本身优势合理定位创新方向;二是从基础管理着手,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三是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知识培训,提升员工和管理人员素质。黄桂琴(2007)通过对当下创新管理做得最好的美国和日本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结合我国企业、市场环境等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张振刚、陈志明、周国基、严波(2013)指出创新管理模式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并从思想、技术、产品、市场与组织创新管理五个维度构建了创新管理模式的概念框架。endprint

五、结论

现下农业产业联盟作为农业领域的一种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关系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其产业联盟如何把握机遇、如何推进农业经济发展与其创新管理密切相关;而从当下的研究现状来看,针对农业产业联盟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尚少,因而可以基于TRIZ理論,从TRIZ作用于农业产业联盟创新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两方面出发,进一步构建系统的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管理模式,旨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农业产业联盟优势互补作用。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公益基金项目《辽宁农业产业创新联盟应用TRIZ的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016004007);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高校视角的辽宁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效应与管理对策研究》,(L16BGL026)。]

参考文献:

[1] G.S.Altshuller. The Innovation Algorithm,TRIZ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reativity[M].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NC. Worcester,1999

[2] Daniel Tiuc,George Draghici. TRIZ Model Used for Complaint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Vol221

[3] 杨普,李东平,余庆来,肖扬书.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1)

[4] 方光正,马少晔,高原.江苏省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因素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9)

[5] 林艳,王宏起.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

[6] 王珊珊,王宏起.产业联盟应用TRIZ加速创新的机理与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2(5)

[7] 谢章澍,许庆瑞.论全面创新管理发展及模式[J].科研管理,2004(4)

(作者单位:周亚男,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史宪睿,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1)

[作者简介:周亚男(通讯作者),辽宁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史宪睿,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责编:贾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TRIZ理论
基于TRIZ理论的升级投诉预测模型优化研究
TRIZ理论在翻车机轨道对准装置改造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