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生态
2018-03-08刘佳璇李璇
刘佳璇 李璇
2017年12月15日,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里铺上了一条红毯。走过红毯的人衣着朴素,他们不是明星,而是一群为文物讲故事的人。
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评选活动的颁奖典礼。这个自2007年起一年一度的评选活动,意在表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体。
两年前,“薪火相传”活动开始每年确立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评选,而2017年的主题便是“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主题反映了一年中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及社会关注的焦点。
“‘让文物活起来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对于十八大以来的文物工作,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曾撰文这样回顾。这句话,也恰恰勾勒出了“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的背景。
如今,几乎文博领域的每个角落都能听见“让文物活起来”的声音。多位受访对象都对《瞭望东方周刊》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个有利于‘让文物活起来的生态正渐渐形成。”
“唤醒”的声音更强
“我们是来自草根的民间组织。”第九届“薪火相传”颁奖典礼结束后,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简称“服务队”)发起人吴元兵对媒体介绍了自己的团队。
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服务队和故宫博物院新媒体团队、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节目组等10个团队一起,获得了“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团队”称号。
最初服务队只有8个人,经过六年的发展,如今已有2000多人,他们走进大学课堂宣讲,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
在吴元兵看来,人员数量能够迅速增长,是因为服务队保护文物、为文物讲故事的行动“切合了百姓的情怀与信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还有小学生把我们的活动做成了学校里的小课题。”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国年轻人对“唤醒”文物的兴趣。
基于对年轻人线上行为的观察,腾讯集团市场部品牌经理凌琪斌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90后‘00后是正在经历中国崛起的一代,非常有民族自豪感,当你去讲传统文化、讲文物故事的时候,他们都很喜欢。”
“唤醒”文物的声音越来越强,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公众有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文物工作观念已经转变,意识到了文物活化利用的必要性。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我国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许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这样解释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保护是责任,合理利用是需要。”
许伟表示,文物具有公共属性,只有通过合理利用,才能将文物的公共属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不仅是把文物的美讲出来”
虽然意识到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但馆藏文物展示率低、展览利用率低和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博物馆“看门人”。
“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文物人们一辈子都见不上一面。”郑州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汪培梓在一次文博研讨会上透露了一组数据,“大型博物馆的展出文物一般为3000~5000件,中小型博物馆的展出文物一般为1000件以下,馆藏文物的展出利用率一般为3%~5%,有的甚至不足1%。”
在汪培梓看来,博物馆陈列展览吸引力不强、展览衍生文化产品少、多数展览不能巡回展出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物展览利用率。
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每个时代的文物工作者都有不同的使命,我们今天要面对的,是更加艰苦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活起来三个字,对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影响很大。”
“让文物活起来”,让国宝“开口说话”,这为文博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
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文物开口说什么?”
在2017年11月举办的“让文物活起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上,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策展人要做的不仅是把文物的美介绍给观众,更要去寻找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地域之间、文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个关系告诉公众。”
在讲述文物故事时,“关系的重要性大于文物本身,要达到1+1>2的效果”。龚良的这个观点,是近年来文博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经验。
在汪培梓看来,这首先需要“摸清家底”,加强对馆藏文物资源和本地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
汪培梓认为,重视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址等对馆藏文物活化的作用,“无论是对还原馆藏文物的原生场景,还是提升馆藏文物的表现力,丰富馆藏文物的情节性和故事性,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举例来说,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文物关系的研究,博物馆可以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都纳入展览内容。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不可移动文物放在展览里面,比如将大运河江苏段、南方私家园林等做成虚拟展示,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和文明。”龚良说。
科技与人文的牵手
现代新技术与古老文物的结合案例,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趨势。
阔别五年后,湖南省博物馆于2017年11月29日重新对外开放。在近期热播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在镜头中惊鸿一瞥,陈列结合了3D动态声光,让很多电视观众感到惊艳。
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墓最为公众熟知。新的陈列展现了墓坑气势恢宏的一面,深度达20多米,贯穿3层展厅。
“墓坑中有一段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采用了3D投影技术与空间结合渲染的艺术手法,以辛追夫人的墓坑为基底,运用漆棺、T形帛画等国宝级文物中的元素,形成一幕幕冲击视听的故事化片段,勾勒出汉代人想象中的宇宙空间。”湖南省博物馆科研办主任喻燕姣说。
就在湖南省博物馆重新开放的第二天,故宫博物院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结束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展出。
这是一场全数字形态的展览。观众可以用无需下载的导览小程序,在手机上进行互动式观展,体验“召见大臣”“朱批奏折”“走进三希堂”“鉴藏珍玩”“亲制御膳”“穿搭服饰”等环节,一边观展一边进行真人通关的积分游戏。
单霁翔阐释该展览策划理念时说:“我们一方面让养心殿的真文物出门巡展,让外地的观众也能‘走进养心殿,另一方面用数字技术,让养心殿‘活起来,让年轻人更多地走进数字养心殿,走进传统文化。”
实际上,这场展览也是故宫博物院“传统文化×未来想象”数字文化艺术展(简称“数字文化展”)的一部分。
数字文化展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主办,集合了二者在数字文化方面探索的众多优秀成果,基于VR、AR、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全息投影等技术,以多种互动体验形式提供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2016年,故宫博物院和腾讯集团宣布开启长期战略合作。
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联合五部委启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为互联网科技公司与文博单位的深入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启动一年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言指出:“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前景广阔,这为我们‘互联网+中华文明的行动提供了科技的条件。”
“很多时候,科技是离不开人文的,没有人文内涵的科技是冷冰冰的。科技的一个隐含目标是人文关怀,它可以为传统文化赋能。”凌琪斌说,“我们希望,与文博单位进行的技术合作能为文博的保护、传承、传播,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改革语境下的“活起来”
汪培梓认为,启动《行动计划》,“旨在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文物资源数字化的成果,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方式,鼓励扶持文博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
可以看到,在“让文物活起来”的行动中,实践者已经不仅是文博单位,而是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以文博单位为主体,企业协助,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个有利于“让文物活起来”的生态已经形成雏形。不过,要在实践层面增强“活态”,作为主体的文博单位仍需排除一些内部工作体系中的障碍。
比如,策展人制度虽已得到推行,但是我国策展人团队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认为,当前博物馆内的业务人员中复合型人才偏少,导致思维观念局限于馆藏文物的内容,“只在类别上搞展览,而不是从社会、历史层面,甚至是多层面,包括美学、民族学等(来策划)。”
陈卓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策展人团队的培养,从复合型人才抓起,可扩招美学、艺术史的人才;另外也可以尝试聘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客座策展人”,跳出以往团队专业的局限。
在政策层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都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了保障。
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馆馆长董祖斌作为基层博物馆的“看门人”,曾撰文提出过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地方对博物馆的资金政策能不能“活起来”。
董祖斌认为,财政资金对博物馆免费开放进行了部分保障,但是由于开放的层面不断扩大,开放水平要求不断上升,预算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活起来”的要求。
“由于预算资金在执行上过于僵化,该使用资金的地方不能使用,制约发展。因此,需要在资金政策上‘活起来。”董祖斌说。
有文博领域观察者分析:“其实,‘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是出于文物事业的切实需要,也是处于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新政的通盘考虑下。”
董祖斌希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以“让博物馆能围绕文物‘活起来较为灵活地使用资金,保证博物馆能合理合法的收入和使用预算之外的资金,增强‘活起来的服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