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展望
2018-03-08胡鞍钢刘生龙
胡鞍钢 刘生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因而现在更需要考虑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一是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展望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问题,其目的在于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时我国经济社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具体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阶段经济建设目标提供研究依据。
对经济社会结构中长期展望是一个十分困难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试图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基于历史数据(1980-2015年),更好地反映以往经济发展中结构变量的趋势和特征;二是采用比重法,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变量的变化方向和规律性特征,如上升和下降;三是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两个阶段”“两个目标”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进行量化分析和趋势性判断。从严格的科学方法论来看,上述做法有其局限性,但还是能够为理解和认识“两个阶段”“两个目标”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为了解“2050中国”提供重要的量化信息,这正是本文的决策知识价值所在。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展望和分析;第二部分对人口总量与城镇化率进行展望和分析;第三部分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劳动参与率进行展望和分析;第四部分对公共支出结构进行展望和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
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一)经济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支出结构)看,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长期持续下降,于2010年达到最低点,为49.1%,而后开始上升,2016年达到了53.6%。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长期居高不下,2011年为高峰,达到48.0%,随后下降至2016年的44.2%。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在下降,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作用正在上升,已超过了投资的作用。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消费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见表1)。一方面投资驱动的作用在持续下降,预计2020年我国投资率将下降至41.8%,2035年进一步下降至35.6%,2050年下降至29.6%,与此同时,资本产出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消费驱动的作用持续上升,2020年消费率将提高至57.2%,2035年进一步增加到64.4%,2050年上升至70.4%。值得一提的是居民消费率将从2015年的38.0%上升至2020年的41.2%,2035年进一步上升至47.4%,2050年达到53.4%。也就是说,到2050年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一半以上,显示出发达经济体的基本特征,即较高的居民消费率,更好地满足十几亿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美好生活需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将持续下降,基本实现进出口平衡。
表1 我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015-2050) (GDP=100)
数据来源:2015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36页;2020-205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总的来说,未来35年内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更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的重要时期。从世界比较看,我国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一是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虽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不意味着去工业化,却在加速新型工业化,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造更具国际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制造业。二是我国正处在加速城镇化阶段,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此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好富裕乡村。三是正在加速基础设施现代化,重塑全国经济地理。四是我国正在大规模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物质资本来增加生态资本,建设青山绿水,打造金山银山。因此,保持一个适度的投资率,既是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需要。未来35年我国的消费率将会逐年增加,既反映了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趋势,也是我国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不断增强,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从中高收入国家向更高收入国家迈进,我国的内需将会不断增加,相对来说外需则会有所下降。2030-2035年我国将稳步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预计人均GDP相对美国人均水平50%以上)。2035-2050年期间我国将逐渐从中等发达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预计人均GDP相对美国人均水平70%以上),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居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
(二)产业结构
我国不仅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近30%下降至2015年的8.8%,平均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长期保持较高的比重,2006年达到高峰47.6%,而后持续下降,2015年已降至40.9%,其中工业比重也从2006年的最高峰42.0%下降至2016年的33.3%;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2015达到50.2%,已占“半壁江山”。这显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优化,符合工业化、服务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我国正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即现代服务业主导时代。
未来35年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将发生重要变化(见表2)。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将会不断下降,到2035年下降为5.3%,2050年进一步下降为4.0%,农业现代化水平,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会下降得更加明显,到2035年降至29.1%,2050年进一步下降至25%左右,其中主要是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下降,到2035年降至22.1%,2050年降至20%以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将会迅速上升,从2015年的50.2%上升到2035年的65.6%,2050年进一步上升至70.5%。其中,知识经济(特别是知识服务业)将成为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高端制造业、旅游业、健康与养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事业与培训产业等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成为我国重要的五大支柱产业,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经济,渗透到全社会、全人口、全家庭、全服务。
表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2015-2050) (合计=100)
数据来源:2015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23页;2020-205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三)就业结构
所谓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它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总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就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我国的就业结构基本符合这一趋势。2002年在制定党的十六大报告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对此,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曾培炎曾提出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50%降至2020年的30%左右。实际上2017年这一比重已下降至27.7%,提前实现了原定目标。这反映了我国在就业结构方面的升级优化取得重大进展,并形成良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未来时期,我国就业结构仍按照上述发展规律和轨迹演变,并与产业结构演变同方向、相匹配、相作用(见表3)。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将会持续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2015年的28.3%下降到2035年的10.8%,2050年进一步下降为7.1%,与此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高峰转向下降趋势,从2015年29.3%的高峰点持续下降到2035年的23.5%,2050年进一步下降到不足20%,与此同时,随着人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大幅度提高,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产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就业部门,就业人员比重持续上升,从2015年的42.4%上升至2035年达到2/3(65.7%),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比重,到2050年上升至3/4(73.3%),达到发达国家比重。上述发展趋势都反映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演变和阶段性进展,从初步发达到中等发达,再到发达水平。
表3 我国就业结构(2015-2050年)
数据来源:2015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12页;2020-205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二、总人口与城镇化率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呈现重要特征,进入总人口缓慢增长期。2000-2015年期间,全国总人口年均增速为0.5%,明显低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速1.2%,还低于高收入国家年均增速0.66%*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POP.TOTLv,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日。。
未来十几年特别是到2030年,是我国人口发展关键转折期。我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预计约为14.5亿人*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16年12月30日。。2030年之后我国总人口逐渐下降,到2050年总人口下降至13.88亿人,与2015年总量水平基本上持平。
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影响。为此,需要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化社会。全国城镇人口从2000年的4.59亿人上升至2016年的7.93亿人,增加了3.3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2087万人,年均增速为3.48%,大大高于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速(为0.55%),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同时,农村总人口从8.08亿下降至5.90亿,减少了2.18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从36.2%提高至57.4%,提高了21.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农村为主向城镇为主的重大转变。我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6.07%提高至19.49%。
2035年之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并且是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镇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预期目标为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将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我国整体上进入中等城市社会。2030年左右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8.0%,2035年将达到72.0%,城镇总人口数达到10.36亿人,占世界总量比重接近20%,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在10个百分点以内。2030-2035年我国将越过70%的城镇化率拐点,由此结束城镇化率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城镇化率相对中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80%,城镇总人口将达到11亿人,进入城镇化成熟阶段。
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8.08亿下降至2016年的5.89亿,到2020年将下降至5.63亿,到2035年进一步下降至4亿左右,到2050年降至不足3亿。一方面,在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业资源持续上升,不仅大大缓解人口与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还会大大提高农业或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会面临相当多的乡村出现凋敝或衰败的情况。鉴于此,需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表4 我国人口总量与城镇化率(2015-2050年)
数据来源:2015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12页;2020-205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三、人口年龄结构与劳动参与率
人口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而且在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既影响整个经济社会,也影响人们出生、就(幼儿)园、就学、就业、婚姻、生育、迁移、健康、养老等。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明显趋势。第一,我国先进入人口红利高峰期,而后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70.1%上升至2010年74.5%的高峰,之后这一比重开始下降,到2015年降至73.0%;第二,我国进入少儿人口下降期,0-14岁人口从2000年的2.90亿下降至2015年的2.27亿,占总人口比重从22.9%下降至16.5%,下降了个6.4百分点,人口少子化程度明显。当前在全面生育二胎政策影响下,出现了暂时的出生人口数上升情况,使得少儿人口数量有小幅上升;第三,我国进入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65岁及以上人口从2000年的8821万上升至2015年的14386万,年均增速为3.30%,大大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占总人口比重从7.0%提高至10.5%。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5年达到了10.5%,意味着我国正在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未来35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重大转变。总体呈少子化趋势。0-14岁人口会呈现短期增长,从2015年的2.22亿人上升至2020年的2.42亿人,这主要是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效应累加的一个结果。不过,该政策效应毕竟不可持续,2020年之后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与此同时,0-14岁人口比重开始持续下降,从2020年的17.1%下降至2030年的16.8%*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16年12月30日。,2050年进一步下降为15.2%。少儿人口比重的快速下降,直接影响从学前到中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但有助于提高人均学生教育经费支出。
迅速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从2015年的1.44亿上升至2020年的1.70亿,平均每年增加527万人;2030年达到2.50亿,2020-2030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794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我国老龄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16年12月30日。。与此同时,从2015年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3.5%,几乎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成为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势必为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从积极视角看,我国可以借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世界最大规模的养老健康产业。
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份额比重,到2020年下降至71.2%,2035年下降到66.6%,2050年进一步下降为61.3%。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从总量上看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但是从结构上看,凸显劳动力有效供给约束,人口红利减弱。因此我国应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释放创新红利、人力资源红利、人才红利,来抵消人口红利减弱效应。
使用全球增长模型*Kohli H A,Szyf Y A,Arnold D,“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a Global GDP Growth Model for 185 Countries through 2050”,Glob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2012,4(2),pp.91-153.预测,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但是2015-2050年我国总人口就业率并没有发生相应的下降,反而还略微有所上升(见表5)。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老年人口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劳动参与率。根据2015年第四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平均水平为34.7%,其中城镇户口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为19.3%,农村户口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高达41.4%。二是我国保持较高的妇女劳动参与率,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安排,还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参与率。三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如到2030年将达到79岁,特别是女性将达到81岁以上,法定退休年龄会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行自愿的灵活性退休政策,我国仍可保持世界最高的总人口就业率。
表5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总人口就业率(2015-2050年)
数据来源:2015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18页;2020-2050年数据系作者根据卫计委提供的数据进行估算;总人口就业率是指实际就业人数与总人口之比,2015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16、40页数据计算,2020-2050年数据系作者根据全球增长模型进行测算。
四、公共支出结构
在投资结构中,公共投资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教育、研发和卫生方面的投资关系到人力资本的最终积累情况,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00年之前较长时间里,我国对教育、研发和卫生的投入明显是不足的,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显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未来,我国迈向高收入阶段,与人力资本有关的三大公共投资(即教育、研发和卫生)占GDP比重持续提高,更加凸显对全体人民的投资。
(一)教育投入
2015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26%,连续4年超过4%。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更加重视,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预计在未来35年时间里还将进一步提升,2020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将达到4.7%,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2030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将达到5.13%,2035年达到5.28%,2050年将达到5.50%,届时我国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将与美国比较接近(见表6)。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呈上升趋势,不断释放教育红利、人力资源红利。《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0.23年提高至10.8年。随着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见表6),与2014年美国的12.9年相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
表6 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与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2015-2050)
注:2015年教育投入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第703页数据计算,2020-2050年系作者估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15、2020年来源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30-2050系作者估计。
(二)研发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投入明显加大。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08%,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前列。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见表7),2020年将达到2.50%,2030年达到2.96%。2035年达到3.11%,届时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与美国相当,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2035年之后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会趋于缓慢上升,预计2050年左右达到3.5%左右,此后将会保持稳定。
表7 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015-2050)
数据来源: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171页;2020年数据来源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30-205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三)公共卫生投入
医疗卫生支出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因此需要政府在这方面进行重要的投入,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长期以来财政性公共卫生支出存在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测算,我国2014年公共卫生投入占GDP比重仅为3.1%,这一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提出了“全民健康”的概念,意味着政府将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来确保“全民健康”战略的实施。未来我国的公共卫生投入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的加速增长期(见表8),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为3.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提供的卫生总经费数据,2015年政府卫生支出为12475.28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81%。故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数据。,到2020年将达到4.0%,2030年将达到5.5%,2035年达到6.3%,届时,我国的公共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将会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2050年我国的公共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将达到8.0%,与美国水平基本相当。
表8 我国公共卫生投入占GDP比重(2014-2050)
数据来源:2014年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2020-205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五、结论
由于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增速高达9.6%,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和高技术生产国与出口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整个国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这一高起点上继续前进、持续发展,到2035年可以提前15年实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中的第三步目标,即基本实现现代化。
展望2050年中国大趋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结构指标同向优化,为建成经济强国奠定经济结构基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与劳动参与率保持稳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之间形成相互对冲,为建成经济强国奠定就业结构基础;研发、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大幅增长,为建成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提供人力资本基础。总的来说,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拥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强大的发展驱动力,仍可保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因此能够如期实现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