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乐滋养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2018-03-08秦立梅

文化产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音乐课音乐老师

◎秦立梅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山东 昌乐 262400)

每年的高一新生入学军训时,唱军歌是其中必有的训练科目。听到他们嘹亮的军歌声,看到学生歌唱时卖力的神态、投入的表情,尽管是不太完美的“大齐唱”,但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不自觉地被这种由多人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所吸引,渴望参与其中。但一到音乐鉴赏课,这些经过大浪淘沙、历久弥新的经典曲目,学生怎么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喜欢唱歌但不喜欢音乐课,几乎成了每个学生的“通病”。

2017年“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和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当你的学生从音乐教室走出去的时候,他带走了点什么?收获了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都应该对自己提出的反问[1]。如何利用高中音乐课有限的时间,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一、从音乐要素入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首先要做的就是聆听音乐,聆听就是最好的参与。只有聆听音乐、切实感受、体验音乐以后,才能进行鉴赏、比较、探究等其它的活动。学生的不爱听是因为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如何去聆听,需要我们教师来做连接学生和音乐的桥梁,做好学生聆听音乐时的引领者。要运用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能够凝神静气地听、聚精会神地听,把注意力稳定在音乐材料上。学生也只有在老师的引领下多次聆听、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才能调动起内在的学习兴趣。王安国老师提到的图形谱、结构谱等;李存老师在课堂上常用的视听同时进行,用手势随旋律进行划线、打拍子等方法,都是引领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回归音乐作品本身的有效方法。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老师自己在课前反复聆听的基础之上。李存老师在高中音乐远程培训中曾说过,每个作品在备课以前必须要听十遍以上,才可能够较好地把握。老师也只有反复聆听,才会对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然于胸,才能预制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图形谱、字母谱、结构谱。然后,从不加任何解释的泛听,到从音乐要素入手的聆听,再到深入挖掘后的精听,来增强学生的有效音乐记忆。学生熟悉了作品、理解了作品,也才能去喜欢并愿意去探究、去实践创新。

二、多种途径深入音乐本体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理论如何翻新,音乐课的传统教学领域——唱、奏、听、创、综合艺术表演及活动实践,永远是音乐课不可能离弃的教学基本载体、内容和形式。听、唱甚至背唱这方面学生完成起来都没有问题,但在奏、创、表演及实践这一环节,往往做得不够好。一来音乐课的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差是客观原因,二来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也决定了他们不会像小学生那样去渴望表现自己。这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去挖掘音乐作品

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去实践,可以是最简单的体态律动、也可以是模拟乐器的演奏,总之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用符号、肢体、自然音源、人声、绘画、表演等多种途径深入到音乐本体。也许学生最初的参与只是被动的,都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活动在进行,但只要参与,老师就要给予肯定的、正面的评价。这样,逐渐引发和锻炼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实践,充分调动其内心体察,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支持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完成由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提升[2]。

三、从时尚元素入手

学习音乐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古典音乐经常出现我们所说的“曲高和寡”现象,说明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亟需提高,普及经典时不我待。但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内容,觉得离他们太遥远,都是“老土”的、过时的东西。它们既然入选国家教材就是传承了千百年的经典,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学习、去传承,但如果老师单从这方面的原因让学生去学习,学生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我们可从故事或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习海顿的作品时,用海顿为治疗当时上流社会听音乐会打瞌睡这种“流行病”而创作的《惊愕》交响曲来引入;学习莫扎特的作品,用S.H.E的《不想长大》引出《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周杰伦的《夜曲》,引出肖邦的《夜曲》;从流行歌曲中找出蕴藏在民间音乐的音乐要素等。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几百年前的经典并不是想象中的“老土”,也像经典文学作品一样是我们现在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随之,再引领学生探究这些音乐作为经典流传下来、并将作为全人类的财富继续流传下去的理由,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传承经典的责任。

四、聆听经典音乐,感悟积极人生

高中音乐课程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课堂设计、引领教学实施,全面实现高中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所以,当我每年新接手一个年级的课、并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尴尬情况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在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

课堂实录一:当来晚的学生在教室门口喊“报告”时,我总是随口说“请进”,必定会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

课堂实录二:被提问的学生答不上来,我说“请坐”,该生必定会不知所措地看着我;直到我故作深沉大声地说“坐下”,他才会惶惶然坐下。

课堂实录三:几个班一起在阶梯教室上课,我走进吵吵嚷嚷的教室连说几遍“请同学们坐好,自觉保持安静!”教室内吵声依旧。如果一个班主任指着他们说“给我闭上你们的臭嘴!”必定立刻鸦雀无声。

从这些实录中我看到,在他们的观念里缺失了一个重要的词:“尊重”。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的呵斥,长期得不到尊重也就忘记了尊重别人。每当这时,我都感觉自己有责任将“尊重”这两个字重新放进他们的人生字典中,有责任引领他们从音乐中汲取健康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引领他们学习感悟音乐艺术大师们所持的人生态度:海顿面对“贵族流行病”没有报怨听众的素质低下,也没有称他们是“垃圾听众”,而是用他的幽默与诙谐开出了医治良方《惊愕》;莫扎特短暂的三十五岁人生,有十年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没有听出一丝贫、病的影子,而感受到一种清新、乐观的情绪在流淌;更有“乐圣”贝多芬,尽管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但“自由、平等、博爱”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面对灾难和打击“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经过痛苦换来欢乐”,《第九交响曲》更是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大师们表现出的这种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使他们的作品成为不朽的经典。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具有这样的精神才会活得更有尊严。

用音乐去滋养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音乐为学生的人生增添一道绚丽的色彩;让每一个学生走出音乐教室时都能收获快乐,并带着健康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

猜你喜欢

音乐课音乐老师
音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