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书记”吴明伟
2018-03-08文l张延伟
文l张延伟
人物档案:吴明伟,男,禹州市国土资源局征收一股股长,2015年8月担任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第一书记。
年关将至,产自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的鲜蘑菇成了城乡居民的“抢手货”,不但被大家美其名曰“常仙菇”,还上了当地媒体的头条。大家在对这些纯天然、无公害、味道鲜美的蘑菇津津乐道的同时,也对“蘑菇书记”吴明伟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赞不绝口。
“吴书记,你啥时候来啊,我今儿个得走娘家哩,摘的香菇没空儿卖,得托你帮忙哩!”打电话的是常门村的贫困户张二芬。
“你放心,等我在局里开完会就过去。”吴明伟挂了电话,笑着对笔者说。“要搁往常,我早赶到村里了。这不,今天局里通知开个脱贫攻坚会,刚晚去了一会儿,电话就打过来了!”
驻村伊始,他引导群众在废弃地上建起蘑菇棚
2015年8月份,吴明伟来到离县城45公里远的省级贫困村——磨街乡常门村任第一书记。如何引导、帮助常门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成了萦绕在他心头的一件大事。
吴明伟结合常门村的地理、气候条件,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又与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代表反复讨论后达成共识,决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蘑菇栽培带动群众致富。
在吴明伟的积极协调下,村里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为群众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为方便管理,一些农户打算把蘑菇大棚就近建在农田里。出于职业本能,吴明伟从村里耕地本来不多的实际,讲到国家保护耕地红线的方针政策,及时对这些农户的想法加以引导,帮他们打消了占用耕地建大棚的念头。吴明伟和大家一起反复勘查,最终选定临近村部的工矿废弃地,组织村民进行平整,腾出一块面积2700平方米的场地来。
吴明伟积极发动村“两委”成员集资,跑前跑后联系购买原材料……人累瘦了,脸晒黑了,看着废弃地上先后建起的十来座蘑菇大棚,他舒心地笑了。随后,根据吴明伟的建议,村里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利用废弃厂房建成一个菌袋加工厂,使贫困户种蘑菇的成本下降了近一半。
常门村党支部书记王俭兴奋地说:“吴书记的目标是把俺村打造成食用菌生产基地,真正圆了群众的致富梦!”
热心帮忙,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蘑菇书记”
为了打开蘑菇销路,吴明伟没少想办法。他先是联系市食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到常门村抽样检测,取得蘑菇产品合格证明;并通过人脉关系与各大宾馆、饭店、超市和供餐学校联系,帮助菇农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随后又利用微信平台建起一个200多人的“爱心蘑菇群”,成员都是单位职工或市民,平时只要在群里报明种类和数量,下午下班时间就能收到新鲜的香菇或平菇。
吴明伟逐渐总结出一套买卖心得,他教村民把平菇或香菇按3斤一袋装好,每袋分别卖10元和20元,这样省事省时又省力。村民们卖不完的蘑菇,往往会趁他回城的时候塞在他车座上或后备厢里:“吴书记,今个还剩几十斤蘑菇,你拉走帮俺卖了吧。”“中啊,你算算多少钱,回头我用微信转给你。” 面对大伙儿信任的目光,吴明伟当面回答得干脆,可过后也犯愁:学校和超市里刚送过,单位同事都通过微信订好了,亲戚朋友那儿不知被自己硬揣过多少回了……这些“超预算”的蘑菇只能靠自己去推销了。
全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分布在禹王大道沿线,吴明伟趁下班时间把车子停在单位大门口 ,先把提前订购的蘑菇分发完,接着就开始推销多出来的。除了本单位同事,吴明伟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路过的人,他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介绍“常门蘑菇”无污染、水分少、口感好、质优价廉的特点,恳请大家购买“爱心蘑菇”。实在卖不完了,他就拉回居住的小区,硬塞给熟识的朋友和邻居。
为了帮张二芬、王冠章、翟营欣等贫困户卖蘑菇,吴明伟没少倒贴钱。有同事在“爱心蘑菇群”付给他的蘑菇钱,往往被人当作“红包”抢了去,让他哭笑不得;且不说折秤,有时生塞硬揣给人家的蘑菇他都不好意思收钱,但菇农那儿他却从不少给一分。大伙儿对他既钦佩又拥戴,亲切地叫他“蘑菇书记”。
敬业孝亲,他带着偏瘫的父亲去驻村
“吴书记对长辈孝顺,对工作热心,为照顾生病的父亲又不耽误工作,2017年春天他带着偏瘫的父亲来驻村,我们大家都敬佩他。”常门村妇女主任李芬霞激动地对笔者说。
2017年3月,吴明伟患食道癌的父亲又突发中风身体偏瘫。吴明伟的母亲已去世10多年,姐姐家远在郑州,父亲就由他和在乡下工作的哥哥轮流照顾。为了照料父亲,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妻子年假早已休完。和妻子商量后,吴明伟买来一个带气垫兼有按摩功能的护理床放在常门村的宿舍里,轮到自家照顾父亲时,便把父亲接到村里,这样既能在工作之余照顾父亲,晚上也有机会陪老人说会儿话。吴明伟早上5点多钟起床给父亲按摩身体,接着做饭,然后给父亲擦手洗脸、喂饭,再搀着父亲活动身体……等把一切安排妥当,他才能安心地走村入户,投入紧张的工作。
后来全市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全天候在岗,吴明伟肩上的担子愈加沉重。此时父亲的病情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没办法,吴明伟只好将父亲完全托付给哥哥和姐姐照顾,而他则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全村103户、432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精准甄别、复查核实以及各类表册资料的填写、审核当中,只在吃饭的间隙才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亲的病情。
之后的两个多月里,吴明伟吃住在村,偶尔半夜里回城拿件换洗衣服,也只是偷偷望一眼睡熟中的父亲,便强忍泪水匆匆离去。等全市脱贫攻坚“大头”落地,常门村精准扶贫工作顺利通过省里验收,吴明伟本想挤出点儿时间多陪陪父亲,可他那天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换身衣服,就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等他急忙赶到哥哥家,握住父亲的手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父亲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一想起这事儿,吴明伟就眼圈发红,觉得亏欠老人许多:“父亲最后那段日子,我却没能多陪陪他。”
服务群众,他和老少爷儿们都成了好朋友
吴明伟是个直性子,更是个十足的热心肠,村民们谁有困难,他都一一记在心上,千方百计提供帮助。
82岁的孤寡老人张福乾,耳聋眼花,住在一个破窑洞里,多年没用过电,平时就窝在窑洞口,很少有个笑脸,总说:“人老了不中用,熬过一天算一天。”吴明伟在入户排查中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趁星期天回城的机会买了电线、开关等材料,请电工很快给老人屋里通上了电,让老人在有生之年重新生活在明亮的窑洞里。打那以后,张福乾比以前精神多了,常哼着小曲在村里转悠,逢人就说:“没想到还有人惦记我。就冲吴书记这份儿心,我也得多活几年!”
贫困户翟营欣的女儿翟舒柯在禹州职业中专上学,从家到县城往返一趟不容易。有一次,翟舒柯打电话让家里给她送户口簿,翟营欣就请吴明伟帮忙,吴明伟欣然应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管捎吃的还是用的,他从不推辞。有时候翟舒柯星期天下午返校,吴明伟刚好回城,就多绕半个城区路程把她直接送到学校,给她增添了不少学习的动力,现在翟舒柯一见他就甜甜地叫“叔叔”。
村里电网改造后有五六根10多米高的废弃电线杆留在了排前路口和胡同中间,给秦国河、秦天宇等10余户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买了多年的小车也开不到家门口。吴明伟多次与电力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动用专业机械将这些多年的“拦路虎”全部移除。为这事儿,秦国河等人无不拍手称快。
如今在常门村,大人小孩都知道吴明伟的名字,一天不见他就觉得生活中少点儿啥。而吴明伟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能够为“家人”服务他打心底里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