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南水北调干渠穿黄入口生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018-03-07李峥赵三星
李峥 赵三星
摘要:以郑州南水北调干渠穿黄入口生态廊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廊道相关理论研究与场地分析,明确了一级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的生态防护主导功能,梳理了场地关注重点,确立了廊道景观设计三大针对性策略 生态防护策略、景观差异化策略、海绵系统构建策略。
关键词:生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南水北调干渠;郑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7-0174-03
1 引言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较小尺度上,城市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1]。廊道是连接城市绿色斑块的主要结构,与绿色斑块一同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2],对城市生态改善、景观营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郑州段全长128.8 km2,白新郑起始至荥阳穿黄入口,规划干渠两侧200 m内将建设生态廊道,是郑州生态廊道重要组成,将极大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郑州南水北调干渠穿黄入口是全线生态廊道重要节点。
2 生态廊道发展与建设
2.1 生态廊道理论与发展
1975年,Wilson和Willis在“岛屿生物地理学说”基础上提出用廊道连接相互隔离的生境斑块。199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将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网络化”新方法,生态廊道的概念正式诞生,并迅速与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等领域形成互动[3]。
随着生态廊道概念提出,各国城市展开生态廊道研究与实践。美国、欧洲等国较早的重视城市生态廊道建没,在功能、空间等方面各有侧重。我国生态廊道建没开始较晚,在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能满足都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维护需要的背景下,展开生态廊道规划[4]。由此,生态廊道建设真正融入城市建设,并于近年来在各城市普及。
2.2 郑州生态廊道建设
郑州市全面启动生态廊道建没始于2012年,按照“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理念,对道路、水系、铁路沿线进行生态打造,横纵交织的绿色廊道链接各城市单元,形成城市特色绿脉。经过多年建没,郑州累计建设生态廊道3588 km,绿化面积达3万hm2,形成覆盖市域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
3 设计背景与概况
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大背景下,郑州市重点实施“一环一渠一路”廊道绿化提升工程,其中,一渠即南水北调线总干渠两岸的廊道建设,郊野段以生态防护为主,与市区段生态文化公园相衔接,发挥生态、休闲、景观、产业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功能。
南水北调穿黄入口生态廊道项目位于郑州市荥阳行政区西北部,东起石化路,西至穿黄入口,道路全长约2 km2,规划两侧生态廊道各200 m,绿化面积约80万m2,是荥阳市在响应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建没的基础上,与旅游景区对接,建设的功能性旅游生态廊道。
4 场地研究
4.1 环境解读
南水北调穿黄入口生态廊道是连接上街机场通往丰乐樱花园的必经之路,周边有丰乐大草原景区、古柏渡景区、樱花小镇等资源,借助优越的区位条件,建设打造配套服务樱花园的先导区、区域特色生态廊道(图1)。
4.2 场地分析
项目场地周边以耕地为主,分布多个村庄,西侧为丰乐樱花园,南水北调干渠被包围其中;现状交通较为复杂,包括穿黄快速通道、石化路及多条小路(图2)。根据高程分析可知,场地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高程171.94 m,最低点142.16 m,高差29.78 m,北侧靠近樱花园约6m的陡坎(图3)。
4.3 场地特点
廊道设计范围为南水北调工程红线外到两侧各200 m范围,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同时毗邻丰乐樱花园景区(图4)。因此,场地设计应着重考虑以生态防护为主导,兼顾丰乐樱花园先导景观展示节点的服务配套功能。
5 设计定位与理念
5.1 设计定位
南水北调穿黄入口生态廊道设计以建设低碳城市、海绵城市为指导,构建以生态防护为主、文化诠释与场地肌理再生为辅,兼具生态、休闲、文化等多重效益于一体,富有弹性的生态郊野景观廊道。
5.2 设计理念
设计突出海绵城市理念与绿色廊道理念两大核心理念,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低影响、低维护、高效应.绿色廊道理念关注地域性、功能性、协调性,最终实现南水北调穿黄人口生态廊道生态技术、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的统一。
6 设计策略研究
结合场地特征与设计定位,梳理南水北调穿黄入口生态廊道设计的三大关注重点:①如何构建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廊道,实现干渠水源保护?②如何与周边景区相互联系但又独具特色?③如何实现弹性“海绵设计”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策略研究。
6.1 生态防护策略
6.1.1 生态隔离区域划分
设计考虑南水北调干渠的水源保护要求,统筹考虑生态防护与休闲游憩功能划分,总体规划内侧南水北調干渠生态隔离带、中部郊野休闲体验带、外围生态防护带3个区域(图5、图6)。将人参与较多的休闲游憩区域规划在生态廊道中部,而两侧均采用植物生态隔离,避免融入过多游憩设施。
6.1.2 林带植物群落建立
通过大规模造林增加森林植被是国际公认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提高城碳汇能力要求市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5]。据研究,复层植物群落碳汇效能高于单程植物群落,尤其是乔灌草群落。在乔、灌、草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多栽植乔木及碳汇能力较好的本土植物,如槐树、银杏、女贞等[6]。
场地生态防护区域设计以密林防护为主,营造大绿量景观环境,形成植物生态屏障,既造景又造林;休闲游憩区域结合景观停留节点设计,注重层次化乔、灌、草植物搭配,突出色叶林带种植,营造四季有景的自然环境。
6.2 景观差异化策略
6.2.1 生态先导性功能引导
场地定位生态郊野景观廊道,主要功能仍是南水北调干渠的生态防护与水资源保护;由于场地周边景区众多,且是通往丰乐樱花园景区的必经之路,同样承担着景区的配套、引导功能,如区域生态示范功能、景区先导区引导功能、游客较多时交通集散功能等。
6.2.2 场地肌理保留与再生
适当保留现状农田及原道路布局肌理,使其作为场地文化再生的载体,结合景观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形成特色体验区域。对穿黄管委会区域料场构筑保留再利用,从空间、文脉等方面进行场地精神重塑,营造具有场地记忆的特色工业景观,以景观化的语汇使之成为解说南水北调干渠修建历程的注脚。
6.2.3 季相景观差异化补充
以四季景观彰显生态特色,突出不同季节的景观效果,包括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旱、雨季生态景观等。弱化周边景区季节性过于单一的现状,形成景观相互补充,发挥与现有景区相互带动目的。
6.3 海绵系统构建策略
6.3.1 海绵雨水设施的构建
通过场地地形的竖向梳理,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设计生态草沟、微地形汇水草坡、生态旱溪、下沉式绿地等,实现海绵城市“渗、蓄、滞、净、用、排”生态功能,构建场地海绵雨水收集系统。
6.3.2 低维护生态植物利用
结合海绵系统构建,融入本土生长良好的乡土植物、低维护郊野化植物、湿生植物设计,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净化作用,契合郊野生态的定位,造返璞归真的自然生境。
7 结语
生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关乎廊道整体生态效果与景观实现。郑州南水北调干渠穿黄人口生态廊道作为全线廊道的重要组成,设计关注场地的合理化策略研究,避免景观设计脱离场地本身,强化廊道生态功能发挥及景观可持续性延续,实现廊道生态与景观效应最大化,为南水北调全线生态廊道建设的景观连接与绿色延伸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宣功巧.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5):599~603.
[2]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 25(9):2406~2412.
[3]左莉娜,毕凌岚.国内外生态廊道的理论发展动态及建设实践探讨[J].四川建筑,2012,32(5):17~18,22.
[4]闫水玉,赵柯,邢忠.美国、欧洲、中国都市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比較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91~96.
[5]盖军元,肖扬,杨瑞卿.基于增强碳汇能力的城市森林建设探讨——以徐州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4(4):131~133.
[6]王敏,石乔莎.城市高密度地区绿色碳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中国同林,2016 (8):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