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性
2018-03-07黄静
黄静
摘 要:幼儿园的四周环境是幼儿课程中的部分之一,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考虑幼儿的教育性,让环境创设的目标跟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样的,幼儿的身心发展不仅仅有赖于系统中的教学,更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这种熏陶影响都是有益的,要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环境创设;有效性
幼儿阶段是长身体、智力水平迅速提高的黄金时期,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幼儿与老师的合作过程,老师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并善于交往,行为更具有理性,也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教师应该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达到价值最高的早期儿童教育基础。
一、班级环境创设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环境如同教师一样,对幼儿的认知是具有一定激励性的,使幼儿处于一种积极探索发现的状态,在环境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发现的一些未解决问题,从而会获取对幼儿园的另一种认识;环境是占更大关键性因素的,無论是幼儿与幼儿间还是与教师间,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存在极大影响的。
二、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
1.班级环境创设理念
班级环境创设要与幼儿园整体的环境和创立理念相结合,同时也要突出本年级的特色,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是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所以班级环境的创立要关系到这几点,同时班级创设展示要与教育计划相一致,更要根据幼儿的需求时常更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主要积极性,从中发现幼儿与环境间的互动,教师也要多关注幼儿,观察幼儿的兴趣点与需求。
2.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根据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幼儿刚入园不久,秋天就快要到了,树叶慢慢变黄掉落,大地的小草即将枯萎,这种变化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与兴趣。同时,可以根据季节与幼儿园目标,以秋天为主题设计《秋天的故事》:在树林里,美丽温馨的小屋,可爱漂亮的小动物。可以把这些内容的成品展示在幼儿园的教室或走廊两侧,手动制作的几棵大树,在树上粘贴掉落的树叶,同时加入立体设计,让画面更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如:卡片做的一些立体护栏,动物,打开的门等。通过硬性环境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展现学习内容,延长学习活动时间,拓宽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好的熏陶,好的教育,也提高了环境带来的教育价值。
3.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创设的目的,就是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接、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信息的激发,幼儿依赖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流,才能了解自己,了解四周环境,得到的是情感上的体验与知识的启迪,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环境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意义,物质环境创设的同时也保证幼儿的安全,这是每个幼儿园的首要职责。
三、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1.智能的启发性
在创设幼儿园班级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以及增强幼儿的能力为前提,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下,教学活动会根据幼儿的年龄以及心理情绪变化来设计符合的活动形式以及主题。比如,在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互动中,我们可以设计出幼儿喜欢的环保话题,“水”“多彩的树”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就可以影响幼儿对环境的保护,并进一步提高幼儿在认知上的发展能力。
2.在行为上激励幼儿
班级环境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幼儿向上的气氛。幼儿喜欢涂涂画画,他们的绘画作品充满了快乐以及儿童世界,这些完美的作品就可以用来装扮班级的环境,从而达到增强幼儿信心的效果。当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教师展示出来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然而,在创设班级环境的时候,应该注意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学习现状来创设,这就是一个获得喜悦的过程。
3.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在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中,要求创设的班级环境要适应教育的大环境,而且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提供活动的条件以及机会。因此,根据我国特有的幼儿园环境,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活动环境,这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活动形式,所以会受到幼儿的深刻喜欢。在区域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为幼儿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充足的时间,从而帮助幼儿创造出合理且轻松愉悦的气氛,并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观察、行动的范围,主动了解幼儿的活动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是一种比较隐形的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幼儿的智力。班级环境创设可以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因此,幼儿班级环境创设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在分析了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方案以及内容之后,为了提高其有效性,可以从智能的启发性、在行为上激励幼儿以及在活动上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三个方面来展现。
参考文献:
[1]王荣.谈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布置[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1).
[2]高美华.浅析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性[J].素质教育论坛,2010(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