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为孩子们内心的风景

2018-03-07张瑜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张瑜

摘 要:新的课程视角和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在“精神导航”中积淀人文,在自主自悟中滋养学生,在由此及彼中拓展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关键词:链接整合;自主自悟;由此及彼

每一个人的生命曾经布满斑斑劣迹,需要每日的喂养,以美、以真、以善良,如此才能渐渐茁壮。在这种“喂养”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喂养不可或缺。的确,一些传统文化一经入耳,一经入心,便转化为内心的风景,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中最好的人生养料。语文教师应该是这种“精神养料”的搜集者、传承者和建设者。

一、在“链接整合”中积淀人文

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整合与教材相关的时代背景材料或者与民族精神有关的故事滋补于课内教学,以此为孩子们积淀沉甸甸的人文素养。“唯有整合,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为课堂松绑,馥郁课堂更多的活力。”[1]

比如,读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石灰吟》,必须链接当时于谦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的社会背景,以此明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也可以通过链接整合了解作者当时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的情境,这样才能理解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的意境……

为把这一切做得更精更细,可以在班级后面的学习园地中开辟相关专栏,随时更新与此相关的内容,如学习曹植的《七步诗》,应通过这样的栏目发布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的相关背景或故事;学习《草船借箭》,应链接更多与之相关的三国背景和故事;学习《将相和》,应链接更多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相关的前因后果方面的资料。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从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去阅读、去分析、去感悟中华古诗文作品,以求收到全面把握、以少胜多、整合全文的效果。

二、在自主自悟中滋养学生

不可否认,时下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中,“理性指向有余,独立阅读不足”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你必须背会什么什么篇目”“你是否深刻感受到某人的爱国之情”,类似的“牵着孩子的手走路”的现象大为普遍,孩子们的阅读权、个性解读权和多元解读权仍然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定向阅读,只能造就千篇一律的學生,这正应了专家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鉴于此,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阅读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自主自悟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读《西游记》,有人喜欢猪八戒,切不可一棍子打死,因为猪八戒也有其可爱的一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心直口快。读《三顾茅庐》一文,有人偏爱张飞,也不可横加干涉,因为张飞也有优点:性格直率,有什么说什么,不虚伪。读《景阳冈》,有的人读出了武松的勇敢豪迈,有的读出了武松的“有所畏惧”,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后者,因为武松也是平常人,也有胆怯,但恰恰是这样的“有所畏惧和胆怯”,才使得这个英雄人物更加丰满,更加可爱。

小学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自能感悟,自主体验,孩子们才有可能在经典文化中发现新的自己,成就独特的、最棒的自己。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放权,包括文本选择权、多元解读权和独特感悟权,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古文素养和精神素养。

三、在由此及彼中拓展学生

真正好的阅读应该“由此及彼”,必要时应该脱离文本,超越文本,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课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完成课内和课外的深度对接[2],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也是如此。显然,当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够“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之时,他们的眼在洞开,心在扩展,情感的翅膀在扑棱棱地飞。教师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应该引领孩子们跳出文本,跳出规定篇目,进行多层面的探究阅读和整合阅读,以此让孩子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如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对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情深厚、山难阻、勿沾巾”的刚强离别,还可以对比阅读王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那种“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深情离别;还比如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对比阅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体会那种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感情。对于沉浸在阅读深处的小学生而言,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愈开放,孩子们阅读的视野就愈开阔,随之,阅读积淀也就愈丰富。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必将走向多元,必将生机勃勃,必将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体验和理解,并以此内化为孩子们的成长养料和精神养料。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阅读中渐行渐远,引领孩子们与经典文化对话,与传统文化为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捧起一套经典,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J].教师月刊,2015(2):22.

[2]王积忠.经典滋养,不是单轨道[J].中小学德育,2016(12):16.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