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018-03-07王智勇
王智勇
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我,已经养成了一种固有的教学习惯,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对学习知识的传授,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有学习技能的培养,但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不高,主要是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到位,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所在。当学生在某一个点上出现问题了,我们应采用专家讲的教育观念,让课堂教学慢下来,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参与知识获取的体验,学生通过在体验学习中不断与人交流分享,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只有学生体验的数学知识掌握才是最好的。正如老师讲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不怕学生出现问题,而是怕学生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本节课重点中的难点,解决了它就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中产生了问题,不要急,把课堂教学慢下来,仔细听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学习多发生一会儿。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习多发生一会儿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让学生多体验一会儿,教师少讲解一些
让学生学习经历体验,会在体验中经历学习活动,学生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体验中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活了,他们会积极应用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学习,相互影响,进行自我修正,一次次重组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数学三年级里程表(二)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时,星期一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先不要急着去讲,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尝试,然后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分享、探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题目中还有一个关键数据没有用上,就是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它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是原来行驶的。学生对知识一次次重建,终于明白了,哦,原来是这样的,星期一行驶的要用晚上回家时的里程减去早上的里程。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学习,相互影响,进行自我修正,一次次重组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
二、多思考一会儿,少启发一些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看看能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这些知识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有就加以提炼。例如,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哦,我原来是这样想的,而它应该这样想,是这样的。在计算乐乐家电表读数时,题目中给出了6月到12月每月月底电表的读数,分别计算出7到12月每月的用电量和下半年的总用电量。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直接就从相邻两月月底读数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而要把学生放到一个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相邻两月月底的读数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读数之间的差是什么。学生发现了这个共同点,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对这一知识点加以应用,用新学的知识去检验,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规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知识也会一次次生长。
三、多探究一会儿,教师少引导一些
探究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切忌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是多余的,只会让学生产生负迁移,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探究需要设置障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识冲突,在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啊?怎么会这样呢?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需要向学生提供研究的思路,教师恰到好处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潜能,会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四、多反思一会儿,少告之一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听同学想法,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他就会在心中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和他的有什么不一样,我是怎么考虑的,就会产生对比。谁的方法对,谁的方法好,好在什么地方,以后在这类问题中应该注意,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例如,在计算下半年的电量时,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说把各个月的用电量加起来,这时有个学生说用12月月底的电量减去6月月底的电量就是下半年的用电量。这一观点引起班上学生的思考和验证,嘿,还真是这样的。他们就开始反思,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就会对题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重新建立知识结构。学生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反思中提高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比较,就会去思考,就會去体验,就会主动去探究,让学习效果更好,提高了学习的品质。
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的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鱼—渔—欲”的转变过程。好教师就是要抓住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多体验、多思考、多探究、多反思一会儿,让学习过程适时慢下来,让学生学习过程多发生一会儿。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