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与重构:综合实践活动课合作学习方式的发现与思考

2018-03-07陈洁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重构合作学习

陈洁

摘 要:合作是无限的,是自由的,是开放、可延伸的,但机械的合作学习却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生成,如何弥补该缺陷是改进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原点。借助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合作学习”的发现与反思,着重从方式优化与结构重构两方面提出了改进合作学习方式的可行之道,借此推进合作学习的研究,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效度与广度。

关键词: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优化;重构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甚至还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标准之一。于是乎,在各级各类的展示课中,形式多样、实质相同的合作学习一一呈现在听课者的眼前。不可否认,合作学习能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孩子都获得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其学习交往更加频繁,并对身边同伴做出的努力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某种程度上说,合作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活动确实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但是,从课堂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視,当前机械式的合作学习频繁出现,某种程度上又会抑制、阻碍同组内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当下的合作学习仍然是在运用同组间的竞争以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竞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这样的合作往往使组内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成绩水平高的学生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容易对合作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

如何去弥补机械式合作学习的缺陷,促使合作团体具有较好的组内协调性,消弭组内冲突的发生,降低组内“权威”的产生几率?可以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合作学习中找到改变的可行之道。

场景一:

打破意外的意外

今天是六(1)班综合实践活动“秦淮小吃”主题研究活动的起始课,上课伊始老师就展示了有关秦淮小吃的视频,学生纷纷点赞,此时老师要求围绕想要知道的问题,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精选出小组想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汇报。此时,不少孩子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有部分孩子谁也不肯动口。

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不开始讨论?一位学生小声地说道:“我不愿意和他合作,因为他每次都不让我们其他几个人说,什么都是他拿主意。”老师接着说:“没关系,今天我让他做一个旁听者,不参与你们的讨论,最后由你们几个人决定,好不好?”这位学生迟疑了一会儿,勉强地说了声:“好吧!”然后开始了小组讨论。很明显,讨论并不热烈。

老师又走到另一组不肯合作的孩子前,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让他们讨论,可是他们都不肯说。”旁边的学生补充道:“每次都是先讨论问题,然后再进行实践研究,可有人每次都不研究,所以不想和他们在一个组了。”一位孩子又站了起来:“老师,每次都是我们几个人合作讨论,可我们都不满意对方,能不能不把我们凑到一起呀?座位在一起,就要在一起合作吗?能不能让我们自由选择合作小组?”

此时,老师示意全班停止了小组讨论。在一片寂静中,老师说:“有部分同学对合作同伴表示不满,提出想自由挑选合作同伴,这样做行吗?”学生纷纷表示同意。

老师又提出新要求:“请同学们先挑选自己想要的合作伙伴,然后在教室内选择一个角落开展讨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兴奋地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

时间已经到了,热闹的教室恢复了平静,学生开始了小组合作汇报。他们之间的合作汇报显得异常流畅,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也大胆参加了汇报,几乎每个小组都能发现一两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为什么?难道破除固定课桌椅造成的时空禁锢,自由寻找合作同伴的方法更加适用于研究活动吗?这节课真是一个意外的意外。

场景二:

跨越合作的合作

又一节研究课,研究主题是“走近明城墙”。课上,学生开始了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介绍自己小组的研究进展以及所遇到的研究困难。轮到第三小组了,组长却汇报说:“老师,我们小组没有开始研究。”

组长说道:“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明城墙排水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可是没有下雨,研究活动无法开展。”老师无奈地让他们结束了发言。接下来研究“明城墙砖与现在墙砖的区别”的小组,居然没有找到适合研究的“城墙砖”。没有了真正的城墙砖对比,研究也无从着手。

面对这样的尴尬,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两个小组研究不顺利,不是他们不研究,而是因为确实遇到了困难,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南京龙脖子地段明城墙的损坏情况,虽然课题与他们不一样,但在前期搜集资料时,找到了几段关于明城墙排水的视频,完全可以作为他们的研究内容。合作不应该只限于组内,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展开合作嘛!”

其他小组也行动起来,纷纷提供资料,两个小组很快就得到了足够的资料,保证了研究的顺利开展。老师提示道:“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组长可以把困难写在纸上,然后贴在黑板上,看看其他小组能否提供帮助。”

黑板上出现了六个问题,有三个问题得到其他小组的帮助,还剩三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此时,又有人提议:“我们小组在研究中也可能会遇到其中一个问题,我们想和提出这个问题的研究小组组成一个研究大组,彼此互相启发,共享经验,相信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之后,原本自由组合的9个研究小组,在困难面前抱成团,组成了4个研究大组,这种跨越小组的组际合作是老师从来不曾想到过的,但是在困难面前,孩子们打破了小组界限,围绕着共同的目标,构建了有利于研究的环境,这种跨越合作的合作,值得称赞。

场景三:

构建小组的小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将开展一次STEM项目研究:让孩子制作能保护脆弱商品的包装盒。老师让孩子们选择想合作的对象,自由分组,每组组员不超过6人,孩子们很快分组完毕。

老师接着拿出了两块薄薄的薯片,让孩子们开动脑筋,用厚包装纸、泡沫塑料、空气膜为薯片做好保护,以便邮寄到外地。

一位孩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要换一组。我们组有两位组员很聪明,但动手能力太差,我的动手能力也不算强,所以想换一组。”此时,不少学生也都举起了手,约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此时,老师让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

一位学生说道:“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们分两次组,第一次叫设计组,多想几个保护薯片的金点子,然后再分组,第二次叫制作组,从各自带来的设计中选择一个,再进行包装盒的制作。”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很快,两次分组的小组和组员都确定好了。

在设计组活动中,学生都显得特别认真,几乎每一个小组都拿出了四五个较为完善的保护方案。紧接着,孩子们又开始了制作小组合作,他们利用三种材料和简单的剪刀、胶棒等工具,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有7个制作小组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老师胸有成竹地对学生说:“开始第三次分组,请同学们选择班上最顽皮的孩子进行分组合作,模拟实际运输情况,设计模拟运输中挤压包裹的方法。”

在这样的多次分组中,孩子们不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能力与其他组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优势互补,突破了单一分组的模式,改变了固有的弊端,也避免了研究活动中冲突的发生,实现了合作学习优势的最大化。

这三次有关合作教学的实践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思考,我对合作学习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学生合作的起点是什么?是兴趣、学习的需要,抑或是其他?为什么一定要合作?有没有比小组合作更好的方式?合作团队的组员一般以几人为宜?是否需要实行组长负责制?从反思中,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

1.摒棄机械:兴趣是合作小组构建的基本前提

在学科教学中,机械式合作却屡见不鲜,也许这样能让学生展开看似可控而又热闹的讨论,得到并不难以理解的问题答案,场面也并不单调。但这样的合作是学生真正希望的、喜欢的吗?这样的合作真的比不合作更加有效吗?合作的持续性又在哪儿呢?

合作学习具有多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影响因素关系的复杂性。相对于独立学习而言,合作学习中的变数较多,且以非线性、随机性等复杂性的方式存在。随着小组人数和环境的变更,合作对个别学生的影响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正由于合作的这种固有缺陷,教师更要将合作建立在学生的共同兴趣之上,将这种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只有拥有了共同兴趣,学生才能展开更加主动的合作,在合作中围绕问题开展深入而持久的探究。因为兴趣能帮助他们确定共同努力的方向,从而提升合作的效度,将合作这一动态的生成过程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学会优化:教师是合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

从合作学习实践中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在某一小组中顺利学习,因为他们都是富有个性的学习个体,过于弱势或强势的孩子都容易在合作学习中面临一定局限,找不到适当的合作群体,从而导致合作的无效或低效。这种先天缺憾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老师的主动优化调整得以改善,甚至是消弭。

当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组内成员无法解决的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阻碍了成员思维的深入,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各小组的研究兴趣,运用组际之间的合作互助,那么困难一旦解决,则标志着更大范围内合作的成功。这样的合作将更有助于学生兴趣的产生与思维力的不断提升。

3.结构构建:拓展是合作优化实施的最终方向

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最理想的合作行为一定是由一个点(核心问题)出发,以一个个单组合作互动的形式将问题深入化,将一条条思维线进行彼此交织,从而引发更广泛层面上的学生合作与互动,让合作基于全体学生的需要而发生。这样的拓展合作既立足于个体的单个需求,又满足了全体的兴趣指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点线面的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当然,一节课的课堂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延伸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让合作不仅在课堂发生,还能在课外发生,让合作从课内拓展出去,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活动天地中、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合作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归纳,更应重视的是让合作学习真的发生,因为这才是合作学习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重构合作学习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