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生活借力,教“活”的数学

2018-03-07林亮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借力课程标准三角形

林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出发点,郑重强调。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看到学生令人欣喜的变化,被动、麻木与从前并无两样。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忽视儿童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人为地拒绝生活中丰富的数学资源,在狭窄封闭的教室内,做题—讲题—做题—讲题,周而复始,无休无止。致使很多学生提起数学就头疼。慢慢地,数学终于成为他们拒绝啃也啃不动的“硬骨头”。

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持久的动力?我认为向生活借力,变抽象为具象,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有趣是比较有效的策略。

一、向生活情境借力,积累表象,突破教学难点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确,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题,反复讲解,学生仍不明其意。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那么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高了。

一年级有一个和“购物”有关的知识点,如:一个笔记本8元钱,明明付了10元,应找回多少钱?题目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亲自购物的体验,所以仍然一脸茫然。“找回”是什么意思?这是困扰他们的焦点。这个障碍不扫清,是加还是减就无从选择。可是教师如果徒手空講又几乎无效。这时,老师现场掏出10元钱,再找一学生扮演明明,师生就地做一笔买卖,找回的意思就明明白白了。接着分小组,组织学生人人都经历一次付款、找零的活动,“找回”的意义就刻骨铭心了。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分苹果的活动:把10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看看能分几盘。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分出一盘后,还剩几个?还能分一盘吗?分出两盘后,还剩几个?还能分一盘吗?最后剩下1个时,学生发现,不够3个不能再分了。此时,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问题实质可以说真正理解了。

组织一次实际参与的活动,看似浪费了时间,教学难点却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学生更是收获了鲜活生动的数学经验。

二、向实践活动借力,发展几何直观,促进新知内化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合理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

在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之前,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任意三角形,然后展开,用两边的和另一条边对比,并思考:什么样的三根木条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根木条不能围成三角形。在充分操作之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因为有了活生生的现实经验的支撑,而变得亲切可感。

再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前,布置学生完成:将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包装盒展开,观察各个面的相对位置。思考还可以怎样展开,想象展开后再重新折回的动作。

手与脑的联合,让学生大脑中的创造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能力在操作中都得到了发展。

三、向生活资源借力,撬动思维,促进能力提升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课程标准也强调:设置“综合与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项目的,双十一期间,布置学生调查网上或商场的促销活动,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在交流中,A生说,三只松鼠在网上推出一款6袋零食(碧根果210g,夏威夷果185g等)混装的大礼盒,价值78元。那么究竟是单买划算还是买礼盒划算呢?该生想通过计算得到答案。但由于在单买区,并没有单包的价格,或者单包的质量并不相同,如,单买区——碧根果2袋装38.9元,夏威夷果265g的2袋装48.9元。为得到答案,这名学生展开了程序复杂的计算:比如,夏威夷果的单包质量不同,就用48.9÷2÷265,先计算出1克的价格,再乘以185g……最终得出结论,买礼盒比单买优惠7元钱。B生则在商场的促销活动中发现,在满200赠20的优惠政策下,妈妈买195元的商品,总感觉有“便宜”没有沾到。如果再添5元的商品,就能得到20元的优惠券,这样,即使那5元的商品毫无用处,也是赚到了15元。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调查有了结论的乐趣,更增强了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课堂习得有了用武之地,学习兴趣怎能不被大大激发?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动态的、开放的、活泼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应作为教师个人穷尽智慧竭力奋斗的方向,因为我们的数学课程肩负着“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的神圣使命。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借力课程标准三角形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润和借力音乐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