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至真追求

2018-03-07姜磊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数学教师个性化

姜磊

摘 要:个性化的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追求普适性的做法,而在于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创新。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许多精彩之处,许多专家和教师对之趋之若鹜。试从教师专业成长这个角度分析这堂课,或许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有一些启发。

关键词: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至真追求;个性化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其在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方面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之作,诸如“审题”“年月日”等。许多专家、教师都对华老师的课做过赏析、评析。课堂教学是一种智慧,本文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视角,从教师的教学智慧生成角度谈一谈。

一、问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起搏器。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并且为问题所困扰、所驱动,才能产生凤凰涅槃式的升华。纵观不同版本的“圆的认识”,都是从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实物出发,如教堂大钟、自行车、放大镜、橙子切面、奥运五环等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圆形图案,旨在让学生于生活中感性认识圆。或许,围绕教材展开教学能够四平八稳,却鲜有无法预约的精彩诞生。

华应龙老师却不满足于教材的编排,他深刻地反思,该以怎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华老师殚精竭虑,思绪万千。在经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三重门”后,华老师有了这样精彩的导入:

以生活情境“小明参加寻宝活动,提示是‘宝物在左脚3米处,你能帮他找到宝物吗?”激发学生兴趣,并让他们动手操作,标出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学生从断断续续地上下左右逐步发现密密麻麻的各个位置,最后连成一个圆。而后再以“你怎么告诉小明宝物的位置”启发学生认识圆的特点,区分“圆的范围内”和“圆上”所指的位置,明白“圆心固定,半径一定”的情况下,圆就得到了确定,否则,随着半径长短的变化,圆的大小也不断变化,无法确定。

应该说,华老师在备课中抓住了“圆的认识”的主问题: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抓住了这两个主问题,也就相当于抓住了牛鼻子。由此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二、创新:彰显教师教学机智

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靠什么?靠创新。创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传统的“圆的认识”教学,教师总是将圆与直线图形区分得清清楚楚,教学似乎非常清晰。但仔细思量,这样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华老师在教学中第一次将“圆”与“正多边形”联结起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创新之感。“圆的认识”教学过程用华应龙老师自己的话说,可以概括成这样的三个清晰的环节:“圆到底是什么?”“怎样画圆?”“为什么这样画?”

宝物在距离一个小朋友左脚3米处,学生猜想“宝物在一个圆上”。但是“为什么宝物可能在一个圆上呢?”于是华老师华应龙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圆上、圆内等名词术语后,再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做比较,指出“以前说三角形、正方形是通过角和边的关系来说明”,让学生讨论:“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明吗?”得出圆没有角,只有一条边,这条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正方形、三角形等是由多条线段围成,至少3条。接着,引出墨子的话:“圆,一中同长也。”交流得出圆中半径的特点,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思考,跟华老师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非常流畅。老师的引导具有实效性,发散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测、推理、想象、思辨中,数学智慧不断生成,數学素养不断发展提升。

三、示弱:生成教师教学艺术

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摆着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在这样的课堂上,尽管教师展现着精湛的教学艺术,但这样的教学艺术由于其“严肃”“枯燥”等原因而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教学艺术应该是“将教学艺术隐藏起来”。教学不是“直白式”的“一是一、二是二”那样的无味、无聊,而是曲径通幽的艺术展现。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产生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教学的“杀手锏”。华老师的“独门绝活”就是“容错”“融错”的艺术。

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尾声阶段,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并清晰表述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后,华老师突出介绍圆“一中同长”的特点,而后介绍圆规的作用,交流得出“用圆规画圆时要捏住头而不是抓住两只脚”。这时,华老师并故意示范作图出错,呈现出“线条没有封闭、粗细不均、作图时半径发生变化”的残缺图形,让学生评判,并让学生从中找原因,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画法。学生在教师无痕的示弱中自然地习得知识,深刻地掌握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警醒,让学生顿悟,他们在瞬间洞察数学知识的本质。

很多老师会觉得一节很多人上过的课注定上不出什么新意,但是华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却想出了很多人不曾想到的问题,并积极地将它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独特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追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都能够提炼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思考教学问题时,教师不能囿于传统观念,而应当把持自我,坚守自己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独特教学理念与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结合起来。坚持自己的思考、坚守自己的创新,这是对自己主观性的坚持。

参考文献:

[1]陈静.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如何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J].新教育,2015(24).

[2]贾楠,祝冬梅.谈谈“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5(Z2).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数学教师个性化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