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困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2018-03-07厉莉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学困生

厉莉

摘 要:对三元桥小学的部分学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问卷情况进行了分析,家庭、学校都对学困生产生了影响,基于此,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建议,老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爱,家校合作,采取针对性的辅导,培养学困生的信心。

关键词:学困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新课程理念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现代意义上的“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

为了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必须深入、真实地了解学困生的情况,以及学困生有什么实际需求,了解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为他们找到通向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为此,本人对我校部分年级学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学困生调查问卷表基本情况

在编写时,我首先认真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几大要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家庭环境方面的主要设计了反映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的知识水平和对学生学习关心程度等题目;学校因素方面主要设计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授课方式等题目;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主要设计了反映学困生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题目。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学生内心深处。问卷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1道开放题。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是:四到六年级学困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有效问卷44份,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1.家庭环境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从调查问卷来看,有34%的学困生回家后不是写作业而是选择看电视或玩;47.7%的父母在管教方面选择不太管孩子或者直接放任自流;只有9%的学困生作业遇到困难选择寻求父母的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少学困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比较放松,而这些学困生本身自控力较差,家里没人管,滋养了坏习惯。另外可能有些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对作业的辅导上比较欠缺,但多数学困生家长对于子女的学习生活还是比较关心的。

2.教师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困生愿意和老师交流,6.8%的学困生课堂上不发言或者老师根本不叫他,52.2%的学困生遇到困难希望老师帮忙,36.3%的学困生经常得到老师的课外辅导。在开放题“你对哪位老师想说什么心里话?”中72.7%学生的心里话主要集中在谢谢老师的关心,决心改掉自身的坏习惯,不让老师操心。18.1%的学困生希望老师课讲得慢点、清楚点或者作业少点,少发火,不拖堂。由此可以看出,学困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信任与依赖,在学习上希望能得到教师帮助。但是老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关注到所有学困生,甚至少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容易急躁发火甚至对个别学困生放弃不闻不问,少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到学困生,进度较快,课业负担重,导致一些學困生越学越差,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3.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88.6%的学困生还是喜欢上课的,84%的学困生基本能听懂老师的讲课,有25%的学生上课喜欢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比如,和同学讲话,发呆,想其他事。50%的学困生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或者贪玩不想完成作业。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困生还是有想学好的愿望,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自控力较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久而久之产生知识脱节,成绩自然下降。

三、转化措施及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爱”

老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言行要起到表率作用,同时要正确认识学困生,大量事实证明,学困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他们渴望成功,但惰性与自卑,使他们徘徊,错误易于反复,所以,教师对他们应该更加体谅宽容,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

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态的重要因素,而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位耐心体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师,肯定被学困生所尊敬,而尊敬老师的学困生往往又会喜欢上这一科。我想只有加强教师的个人修养,培养感情,尊重、爱护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才能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2.家校合作,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一旦形成则会成为持久、稳定的力量,轻易不会改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做得到,特别是学困生在自律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应该密切沟通,从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各个环节入手,指导和督促孩子进行反复训练。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建议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奖惩等多种手段给予强化,帮助学生总结、帮助学生反思。只有坚持不懈地督促和引导学困生发展并巩固,才可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针对性辅导,培养学困生自信心

学困生之所以“后进”,非一时一日造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学困生真正解困,必须通过教师或家长针对性地辅导。某门学科、某个知识点或者某种技能欠缺,必须对其进行耐心辅导,让他达到基本标准。老师和家长为此肯定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老师可以将有相同问题学困生集中起来讲授,讲解时,慢一点,多讲几遍,在学困生中引入竞争机制,还可以请学习能力强、有爱心的学生帮助辅导,做“小老师”。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困生寻找适合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我想只有真正解决了或者减少了学困生学习中的困难,学困生才会真正有自信、有目标、有行动。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学困生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